活动名称:《漂亮的小花》——撕纸与粘贴
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撕纸方法,通过在轮廓上精确粘贴彩*纸块,完成漂亮的小花作品。主要目标包括:
学习正确的撕纸技巧,掌握粘贴在轮廓上的方法。
在花园背景中贴出漂亮的小花,体验撕纸活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培养幼儿在撕纸艺术中的兴趣和自信心。
活动重点: 集中在教授正确的撕纸技巧和轮廓粘贴的*作方法。
活动难点: 需要小心将彩*纸块粘贴在小花的轮廓上,而非超出轮廓。
活动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小花图片、花园背景图、彩*纸、固体胶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美丽的花园中,小朋友们发现了许多可爱的小花,但随着小花被摘走,花园变得冷清。这时,小草因为失去了小花的陪伴而感到孤单,开始哭泣。
二、教师讲解: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互动:是否愿意帮助小草找回失去的小花?
示范如何撕纸:用彩*纸撕成小块,并示范如何粘贴在小花的轮廓上。
三、幼儿*作:
每位幼儿分发一张画有小花轮廓的纸,并用彩*纸进行粘贴。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和帮助个别技巧需要提升的幼儿。
四、美丽的花园:
小草因为幼儿们的帮助而感到开心,花园重新充满了生机。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小花及原因。
设计意图: 这次活动旨在利用幼儿对花朵的熟悉感和喜爱,通过撕纸和粘贴的过程,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协调*和灵活*发展。此外,还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注意力,激发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希望初步培养幼儿对撕纸艺术的兴趣,为他们以后更复杂的手工艺术活动奠定基础。
撕纸的艺术特点在于其与剪纸不同的创作方式,强调了无需草稿和工具,完全依赖幼儿自身手眼协调能力的艺术表现方式。尽管这门艺术的从业者不多,但撕纸通过其独特的形式与创意,为幼儿带来了一次富有成就感和乐趣的艺术体验。
幼儿园中班美术撕纸教案2
活动目标
1、学习随意把纸撕成大小不同的碎片,巩固撕纸的能力。
2、巩固对红*、黄*、绿*的认识,认识新颜*蓝*。
3、能积极参与活动并体验活动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各种颜*的彩纸。
2、课前学会歌曲《小雪花》。
3、人手一个*作盒。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小雪花》
老师:宝宝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老师:你见过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对了,冬天还会下雪,那我们前几天唱过的《小雪花》你们还记得吗?
老师:那现在跟着老师来唱一唱,好吗?
老师:某某宝宝,雪花是怎么从天空中飘下来的,你能学一学吗?
老师:某某宝宝,你见过的雪花是怎么从天空中飘下来的,你也来学一学?
老师:现在我们宝宝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学雪花飘,好吗?
2、引导幼儿学习用撕纸的方法表现雪花
老师:宝宝们,雪是什么颜*的?
老师:小胡老师却见过七彩的雪花,你们看!
(这时老师洒出七彩雪花,并说下雪了)
老师:这些雪是什么颜*的?
老师:哦,有很多颜*的,所以是五颜六*的,是七彩的雪花。
老师:宝宝们,你们想不想也来下雪?
老师:那我们要先来做雪花,先看看老师都为你们带来了那些颜*的纸来做雪花?
老师:这是什么颜*的?这是什么颜*的?
(依次出现颜*,重点认识蓝*)
老师:好了,现在先来看老师是怎么来做雪的?
老师:对了,是撕的,看看老师是怎么撕的,从盒子里面拿一张你最喜欢的颜*的纸,然后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纸,一个手用力往下撕,这样一片雪花就撕好了。
老师:现在宝宝们也开始撕雪花吧!
3、玩“下雪了”的游戏
老师:宝宝们,撕完了吗?
老师:好了,现在把剩下的纸放在中间的盒子里,然后端着你的*作盒到小胡老师身边来,我们一起来下雪。
(师生一起玩下雪了的游戏结束)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3
活动生成原因及背景: 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通常侧重于“双基”教学,主要集中在培养幼儿的唱歌和跳舞能力上,而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则相对忽略。然而,现代音乐教育已经开始强调适应儿童个*化的教学方法,扩展创造*的音乐欣赏教育。美国音乐教育家穆赛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新的理念对我的启发极大。因此,我在音乐课堂上引入了如《赛马》、《小白船》和《真假娃娃》等富有音乐形象的乐曲,专注于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对这些音乐的反应。令我惊喜的是,即便是平时对音乐不太积极的孩子们也被这些音乐所吸引,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表情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些观察使我意识到,音乐在引导和激发幼儿情感表达方*有无形的力量。
捕捉到的信息: a、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展现出较强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b、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已经接触到和感受到了一些生动而明快的音乐形象。他们对于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和无限扩展的想象空间表现出特别的兴趣。
设计思路: 选用了一些具有明确音乐形象和生动表现的世界名曲,这些音乐易于幼儿理解和感受。通过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音乐所传达的情绪和情感,同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探索和体验音乐元素,感受优美音乐带来的意境。
活动目标: 1、体验和感受音乐中不同节奏和不同乐器表达的音乐形象,并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内涵。 2、在音乐变化时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动作,培养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动物狂欢节》的CD和多媒体课件。 2、准备动物头饰和模拟森林环境。
活动过程: 一、分段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并初步通过身体动作和语言表达音乐的形象。 1、师幼围坐成半圆,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如森林里的动物狂欢节,激发幼儿们的听觉愿望。 2、师问:“刚才我们听到了哪些动物来了?”引导幼儿们自发地表演他们喜欢的音乐形象,为后续的表演打下基础。
二、音画合壁,深入感受和体验音乐,师幼通过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1、播放音乐的同时展示相关课件,让幼儿们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音乐。 2、教师和幼儿们一起模仿小鸟、乌龟等动物的动作,并用生动的语言营造气氛。 3、教师引导幼儿们选择扮演不同角*,如狮王、小鸟、小兔等,并随着音乐表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音乐的不同节奏和情感。
三、身临其境,投入表演角*。 1、教师带领幼儿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并戴上相应的头饰,按照音乐形象的顺序走入事先布置好的森林环境,参加动物狂欢节。 2、播放完整的音乐,师幼共同表演,让幼儿们通过自由的动作表达他们的角*,并在外面进行游戏。
点评: 本活动充分利用了经典音乐作为幼儿欣赏的游戏活动,将游戏自然融入音乐教育的情境中。这种方法不仅在激发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下促使他们参与音乐活动,也在技术上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根据许卓娅教授的全新音乐教育评价理念,重视价值、情境和策略的结合。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能够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和旋律,同时释放表现欲望,增强理解力和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