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编带大家来感受《宋词三百首》中描写风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
提要:字典对风的解释:①空气流通的现象。②借风力吹(使东西干燥或纯净)。③风气;风俗。④景象。⑤态度。⑥风声;消息。⑦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⑧中医指某些疾病。诗词中的风,通常是指空气流通的现象。
唐朝诗人写风。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宋朝词人也写风。
我们感受《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的风。
一、标志季节的风
张先《千秋岁》:“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暴,梅子青时节。”
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欧阳修《木兰花》:“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柳永《少年游》:“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竹马子》:“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王安石《千秋岁引》:“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王安国《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秦观《八六子》:“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秦观《减字木兰花》:“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李元膺《洞仙歌》:“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
周邦彦《拜星月慢》:“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
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台遍满春*。”
贺铸《天香》:“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张孝祥《六州歌头》:“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
范成大《霜天晓角》:“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姜夔《暗香》:“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姜夔《杏花天》:“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严仁《木兰花》:“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
卢祖皋《宴清都》:“春讯飞琼管,风日薄,度墙啼鸟声乱。”
二、表明方向的风
张先《一丛花》:“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晏几道《木兰花》:“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秦观《满庭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周邦彦《瑞鹤仙》:“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贺铸《浣溪沙》:“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张元干《石州慢》:“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
张元干《兰陵王》:“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
韩疁《高阳台》:“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
蔡伸《柳梢青》:“满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万俟咏《三台》:“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
韩元吉《六州歌头》:“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
袁去华《剑器近》:“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绕处,且留取。”
袁去华《安公子》:“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东风*泪眼,寄烟波东去。”
陈亮《水龙吟》:“闹花深处楼台,画帘半卷东风软。”
范成大《眼儿媚》:“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避还休。”
辛弃疾《念奴娇》:“铲地东风期限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辛弃疾《汉宫春》:“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传些闲。”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史达祖《喜迁莺》:“踪迹,漫记忆,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
史达祖《三姝媚》:“烟光摇缥瓦,望晴檐多风,柳花如洒。……可惜东风,将恨与闲花俱谢。”
吴文英《宴清都》:“东风睡足交枝,正梦枕瑶钗燕股。”?
苏轼《洞仙歌〉:“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蔡伸《苏武慢》:“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辛弃疾《木兰花慢》:“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姜夔《八归》:“长恨相逢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
姜夔《念奴娇》:“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三、带着雨的风
晏殊《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采桑子》:“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贺新郎》:“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秦观《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晁补之《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
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贺铸《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叶梦得《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周紫芝《鹧鸪天》:“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垂泪。”
程垓《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
袁去华《瑞鹤仙》:“郊原初过雨,风数叶零乱,风定犹舞”
陆游《卜算子》:“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辛弃疾《永遇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刘克庄《贺新郎》:“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吴文英《渡江云》:“明朝事与孤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四、复杂多变的风
张先《天仙子》:“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晏殊《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欧阳修《蝶恋花》:“*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欧阳修《青玉案》:“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柳永《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柳永《戚氏》:“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柳永《夜半乐》:“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
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苏轼《水龙吟》:“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时彦《青门饮》:“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
周邦彦《兰陵王》:“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周邦彦《浪淘沙慢》:“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周邦彦《夜游宫》:“桥上*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贺铸《绿头鸭》:“托微风彩箫流怨,断肠马上曾闻。”
陈与义《临江仙》:“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史达祖《秋霁》:“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
以上,我们感受了《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的风。标志季节的风,表明方向的风,带着雨的风,复杂多变的风。《宋词三百首》词人用风做文章,意在抒发情感。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的月亮诗句2
一、明月有光
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张先《一丛花》:“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欧阳修《临江仙》:“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聂冠卿《多丽》:“休辞醉,明月好花,莫谩轻掷。”
王安石《千秋岁引》:“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晏几道《蝶恋花》:“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六幺令》:“不消红蜡,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阑角。”
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秦观《望海潮》:“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苏轼《木兰花令》:“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晁冲之《临江仙》:“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
周邦彦《风流子》:“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
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轳辘牵金井。”
贺铸《天香》:“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李邴《汉宫春》:“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
万俟咏《三台》:“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陆淞《瑞鹤仙》:“重省,残灯朱幌,淡月纱窗,那时风景。”
范成大《霜天晓角》:“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辛弃疾《青玉案》:“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姜夔《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八归》:“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
张镃《满庭芳》:“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
史达祖《喜迁莺》:“月波疑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
吴文英《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吴文英《鹧鸪天》:“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吴文英《贺新郎》:“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吴文英《唐多令》:“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周密《玉京秋》:“楚箫咽,谁寄西楼淡月。”
张炎《疏影》:“喜净看、匹练飞光,倒泻半湖明月。”
王沂孙《天香》:“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
二、明月有影
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周邦彦《夜飞鹊》:“斜月远、坠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周邦彦《尉迟杯》:“**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
周邦彦《西河》:“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贺铸《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叶梦得《贺新郎》:“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
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陈与义《临江仙》:“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张孝祥《念奴娇》:“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范成大《忆秦娥》:“楼*缺,阑干影卧东厢月。”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翠楼吟》:“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
严仁《木兰花》:“宝奁如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镜子)
史达祖《夜合花》:“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
刘克庄《生查子》:“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浅画镜中眉,深拜楼中月。”
卢祖皋《宴清都》:“春啼细雨,笼愁淡月,恁时庭院。”
吴文英《浣溪沙》:“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吴文英《高阳台》:“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朱嗣发《摸鱼儿》:“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
刘辰翁《宝鼎现》:“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周密《曲游春》:“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
三、明月有情
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欧阳修《蝶恋花》:“*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柳永《戚氏》:“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柳永《采莲令》:“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
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虞美人》:“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晏几道《满庭芳》:“漫留得,尊前淡月凄风。”
苏轼《念奴娇》:“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秦观《八六子》:“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晁端礼《绿头鸭》:“烂银盘、来从海底,皓*千里澄辉。”
贺铸《绿头鸭》:“回廊影、疏钟淡月,几许消魂?”
张元幹《兰陵王》:“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
曹组《蓦山溪》:“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
李玉《贺新郎》:“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
鲁逸仲《南浦》:“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
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程垓《水龙吟》:“留云借月,也须拼醉。”
陈亮《水龙吟》:“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辛弃疾《贺新郎》:“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木兰花慢》:“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姜夔《齐天乐》:“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潘牥《南乡子》:“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
吴文英《花犯》:“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
王沂孙《眉妩》:“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王沂孙《法曲献仙音》:“已消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
四、明月有缺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周邦彦《浪淘沙慢》:“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周邦彦《应天长》:“正是夜台无月,沉沉暗寒食。”
刘一止《喜迁莺》:“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
田为《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落尽庭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
辛弃疾《念奴娇》:“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姜夔《暗香》:“旧时月*,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周密《花犯》:“香云随步起,漫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蒋捷《女冠子》:“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以上,我们仰望《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的月亮。明月有光。明月有影。明月有情。明月有缺。词人笔下的月亮,大放异彩。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3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1】
清代词人上强村民,本名朱孝臧(1857——20XX),又号强村,于20XX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目前同类作品中较具代表*、较精到的选本。当代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为之笺注。
在朱孝臧同辈况周颐写的序言中,指出了本书选词的标准是“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在唐圭璋先生写的《自序》中,也说“强村先生兹选,量既教多,而内容主旨以浑成为归”。
浑成,既是朱孝臧选词的标准,可以说也是宋词整体的特征。
什么是浑成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情与景的融合,二是情与词(语言)的融合,这两者融合形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韵”。
情与景的融合是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最大的特点。宋人知道超越唐诗之难,在诗的创作上另辟蹊径,以义理入诗,故诗多理趣,但毕竟偏离了诗主抒情的轨道。宋人也当然知道,于是他们找到了“诗余”——词这种诗歌形式,一逞他们抒情的本领。
女词人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跟诗相比,“别是一家”。“别”在哪里?就是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王力先生语)。它的语言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融合。所以,不太合律的苏轼等人的词才不被人们认为是“本*”。所以,挑剔的李清照才说“知之者少”,只有几个人才得到她的首肯。
我读《宋词三百首》感受最深者就是这一点,在吟诵之时,每每感叹于每一个字安放得那么妥帖,连缀而成的短语和句子,其内在的意义和外在声音的轻重疾徐,与作者思想感情起伏曲折那么*,这种*所形成的境界令人流连忘返。
宋词讲究每个字,尤其重视关键字的四声安排与表情的关系,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1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2,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这首词的“转折跌荡处”都用了去声。“对”、“竟”、“念”、“更”、“便”等字,都是去声,在转接提顿处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加强了声情上的感染力。
韵对于词当然非常重要,韵与表情关系当然非常密切。大体说来,一般谐婉的曲调,以隔句或三句一压韵为标准,韵位均匀,又多压平声韵,如《鹧鸪天》、《定风波》。同一曲调(词)中凡句句压韵,声情比较急迫,隔句压韵的地方,就转入缓和。如: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坠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吴文英《浣溪沙》)
词在句式上跟诗最大的不同就是句式长短参差,所以,词有别名叫“长短句”。句式长短跟表情关系极大。一般来讲短句急促,短句的连用,构成繁密急促的音韵,如: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至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张孝祥《六州歌头》)
大量短句的连用,适宜表达激昂慷慨的壮烈情感。长句舒缓平和,长短交织便能很好地表达情感的起伏变化,如: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每一曲调的词的句式是不一样的,加以韵脚的不同,四声安排不同,每一个“本*”的词人总会找到一种适合的词牌来表达他(她)的丰富细腻的感情。而诗是豆腐块,以齐言为主,即使有不同长短句式参差的古体诗,格律也不严。感情与语言的*程度是难以比肩词的。
宋词的格律与神韵的完美结合,我们反复诵读,体会一定逐渐加深,其味如嚼橄榄,越咀嚼越绵长。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数不清的文人雅客留下了流传至今的文字。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便写下了长篇抒情诗《离骚》,后来又出现了《论语》、《史记》等巨著。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诗词歌赋、小说更是各具风采。
爱诗之人,必定从小背诵《唐诗三百首》,而爱词之人,当然少不了有一本《宋词三百首》。小学时,老师很少提到宋词,上了中学,我渐渐对宋词有了了解并喜欢上这种文学体裁。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我经常在朋友、家人面前提起的对象。这个暑假,我还特意买了一本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回家欣赏。
在《宋词三百首》中,有许多我从未听过的词人,像时彦、周紫芝、袁去华,但他们的词句仍让我陶醉:“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梧桐叶上三更语,叶叶声声是别离。”“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宋词,它不用像唐诗,每一行的字都一样多,但却有一定的词律格式;它也不用有一个能概括全文的恰当名字,只要有词牌名就足够了,这样反而让人忍不住想去看看词的内容;它更不用像小说,要有人物、环境和情节,完全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好地抒发了写词时的感情,读起来仿佛是身临其境。
正是因为宋词的传神、飘逸,才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春天,一个美丽的季节,我想,人们看着窗外的美景,一定会吟上一句:“绿柳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到夏天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到乡村去度假,晚上,若是在小路上散步,一定会有和辛弃疾一样的感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知不觉,秋风已将树叶吹黄了,词人秦观正是在这时写下了《浣溪沙》中的名句:“漠漠轻寒上小楼,晓*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秋天,还有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或许,一个几乎不会中文的外国人,也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绝句。一个人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时,他就像陆游笔下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如果想让自己重新振作,那就大声背一遍岳飞的《满江红》吧:“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里面的语句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鼓起勇气。
宋词就是这样,它不但可以描写各种景*,而且能抒发各时的心情,可谓是“文学大家之绝唱”。我很喜欢这本《宋词三百首》,而且会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相信它一定能陪伴我成长。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3】
期闲余,随手翻阅了一本宋词。翻开宋词三百首,则为其中的细腻真挚所吸引,而不能自拔。诧异于文字的魅力竟可穿越千年不朽,思接千载。试想穿越千年的风云变幻,和古人吟咏着同样的诗歌,感受着同样的情感,那是何等神奇的事情。忽然想起一句话“其实时间是静止的,流动的是我们自己”,似乎有悟。
品读宋词,感觉他们真情涌动,真切如一缕缕微风,从古代飘到当今,而且还要继续飘到未来;它们又象涓涓溪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间断。
心情好的时候,我喜欢读词。喜欢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欢和苏轼一起“把酒问青天”,感慨“月有*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喜欢读词。
柳永的轻轻诉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我深有同感;苏轼那断肠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凉沧桑,我听后,会和他一起忧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愁”,仿佛感染了我的“愁”。让我也反思是否我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是无论心情好亦或是心情不好,总有两件事我很喜欢做:一是能感动自己的,再则是能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份感动的。所以读细腻的宋词成了我所喜欢做的事,因为古人饱蘸感情的文章总能拂动心弦。
我喜欢苏轼,他的豪迈是一种几番大起大落后的彻悟;我还喜欢李清照,她的词脱俗而清新,委婉而细腻……每每读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总会觉得荡气回肠,感慨万千;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当读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不先求解释而光看字面,就能体会到琵琶声的清脆婉转;读曹植的洛神赋时,单簧管读到“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不用细想这句话的解释,也同样能体会到那种轻尘出俏的脱俗;读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更会被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言所折服……
古诗在我看来是一种享受。
品宋词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是在品读一个人。我喜欢那种从不知所云到有所领悟的境界。的确,我钟爱着宋词,但也有个小小建议:不要太过于钻研它们的情感,会让你走向“林黛玉”呀。但仍要说:“我爱宋词!”
我与《宋词三百首》的作文4
风细细的吹进屋子,我蜷缩起身子紧紧抱着语言的凝聚-《宋词300首》渐渐睡着了,闪烁的星星,携手为我编织了一个奇幻与华美的梦境。
缓缓睁开眼,发现身处一条青青河边的柳树下,柳树抽满了绿波似的新芽,地上的青草一层一层的铺到近处的山尖,真是一副绝妙的嫩春图!伴着潺潺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与此江上响起了呤诗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颇为惊讶,眺望江上,发现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叶小舟,一位面*憔悴的人站立舟头,我觉得似曾相识,细细一想发现此人与白居易的画像颇为相似,而顿悟,知自己进入了古代,后大喜,与古代诗人攀谈岂不是好事乎?小舟渐渐靠岸,我想起前面的诗词,也不住脱口而出:“春天花卉,勃勃生机,春水荡漾,碧波千里,红之热烈,绿之浓艳,美好江南也。”他一愣,向这边张望,并缓缓吟出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妙哉!”我不禁赞叹,话毕才发觉自己有些莽撞。“在下白居易,请问姑娘是?”“民间小女子,不值诗人一问。”我不知如何作答。“刚听了姑娘一番话,忆江南之情不禁更甚,不如这首词就叫忆江南!”我边思索边点头,本欲再攀谈几句,周围的景像却如雾般虚幻起来,直至白茫茫一片,我吸了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淅沥的雨声从轻到浓,我再次睁开眼,环顾四周,景*截然不同,这是一片明澈的湖,细密如帘的雨丝砸在水面,荷叶上,溅起细碎的水珠,不时响起一两声轻雷,再探出窗子观望,发现一人立于湖边亭子里,思索一阵,未有结果,不觉更加好奇,此人是谁?“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我晃然大悟,这是唐宋八大家婉约派人物之一-欧阳修。回忆起这些,我刚想说话,雨却不知何时悄悄地停了,欧阳修继续道:“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我不觉曰“善。”后被已大胆惊住,马上红了脸躺下佯装熟睡,他回头来望,看无人,思索一会儿,吟出了后面的词:“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我挑了下眉毛,欧阳修未从正面描写睡姿,而是以“玉钩垂下帘旌”“堕钗横”来侧面描写,实为精巧,让人无限暇想啊,我合上眼,思索前面的情景有些明悟,不觉天气渐渐有些凉意。
凉飕飕地风吹来,我打了个激灵,坐起身张开眼,眼前景*颇为凄凉,树上的叶子微微发黄,一地碎落的黄花仿佛愁绪般散不开,扫不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此时我才发现一名女子站立树下,我望着她憔悴的面容,联系着她的诗句,立刻知道了她是谁,谁有她这般辛*与凄凉?她抬头眺望一众大雁,伴着苦楚的鸣叫飞过,“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我被她的诗句所感染,心底泛起一丝凉意,但不愿踱入她愁苦的心境,只好静静远远伫立。她拈起一朵落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叠词真是字字含情,声声是愁,饱含着他多少的辛*苦楚,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不忍再看,于是缓缓闭上了眼。
待我再次睁开眼,已身处于一片洁白的梅林里,此梅白的晶莹,白的透彻,白得不染纤尘,似花中君子傲立雪中。正当我被这如画的梅景所吸引时,一位衣着洁白的男子缓缓踱来,曰:“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夺绝。”我诧异:敢问阁下是?”“在下晁补之”。我思索了一会,才勾起片断记忆,原来他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此人极为豪爽,我回过神来,道:“原来是晁无咎,久仰大名。”他似乎未曾听到,抚弄着一朵梅花,曰:“此花香在蕊,香在萼,骨中香彻。”顿了一下,继续道:“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我听完感叹道:“一片*心在玉壶。”他缓缓点头。画面悄然暗了下来。。。。。。
打了个激灵,惊坐而起,我已回到了现实,望向窗外,几个星星正好在轻轻地闪烁,回忆梦境,不禁为宋词语言之华美所倾倒所折服,而宋词经过春夏秋冬一千多次的轮回仍让众多学者为之痴迷,此表现了我国文化之博大,之精深,之永远不消不灭!众多词人如历史长河中的星星,使银河变得辉煌璀璨,使*文化变得炫丽多彩!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5
宋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宋词以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唐诗和元曲相互辉映,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三株奇葩。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宋词三百首》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过上次与孩子共读古诗词以后,发现孩子对古诗词比较感兴趣,于是这次又安排孩子读《宋词三百首》。虽然孩子年纪小,一时不能理解很多宋词的含义,但是古诗词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词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
欧阳修在《生查子》中写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首词描写相思,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语言通俗自然,饶有民歌风味。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一起身便急问收拾房屋,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此词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有这样一段:“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运用对仗手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希望孩子通过大量诵读古诗词,积累着诗词的语言,感受着诗词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行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数不清的文人雅客留下了流传至今的文字。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便写下了长篇抒情诗《离骚》,后来又出现了《论语》、《史记》等巨著。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诗词歌赋、小说更是各具风采。
爱诗之人,必定从小背诵《唐诗三百首》,而爱词之人,当然少不了有一本《宋词三百首》。小学时,老师很少提到宋词,上了中学,我渐渐对宋词有了了解并喜欢上这种文学体裁。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我经常在朋友、家人面前提起的对象。这个暑假,我还特意买了一本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回家欣赏。
宋词,它不用像唐诗,每一行的字都一样多,但却有一定的词律格式;它也不用有一个能概括全文的恰当名字,只要有词牌名就足够了,这样反而让人忍不住想去看看词的内容;它更不用像小说,要有人物、环境和情节,完全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好地抒发了写词时的感情,读起来仿佛是身临其境。
正是因为宋词的传神、飘逸,才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春天,一个美丽的季节,我想,人们看着窗外的美景,一定会吟上一句:“绿柳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到夏天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到乡村去度假,晚上,若是在小路上散步,一定会有和辛弃疾一样的感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知不觉,秋风已将树叶吹黄了,词人秦观正是在这时写下了《浣溪沙》中的名句:“漠漠轻寒上小楼,晓*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秋天,还有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或许,一个几乎不会中文的外国人,也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绝句。一个人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时,他就像陆游笔下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如果想让自己重新振作,那就大声背一遍岳飞的《满江红》吧:“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里面的语句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鼓起勇气。
宋词就是这样,它不但可以描写各种景*,而且能抒发各时的心情,可谓是“文学大家之绝唱”。我很喜欢这本《宋词三百首》,而且会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相信它一定能陪伴我成长。
许多*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6
老师要求我们在暑假熟读抄写诗词70首,出于好奇看到了这本《宋词三百首》,里面有那么多的彩图,借过来看看吧!就借了它。
《宋词三百首》挑选了宋朝57位著名文人250多首词。我读时,又感后悔,它难懂难朗读。只得强打精神看一遍译词,再读一遍原词,像读散文那样的很费劲地读完了它。
我喜欢岳飞的《满江红》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作为一个男儿,我要学岳飞那样的有志气,虽然出身农民的孩子,却能文武双全,写出这么好的词!成为浮流芳百百世的民族英雄。
我也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要像苏轼那样的心胸开宽,虽然人间有离合悲欢,尽管我留守在爷爷家,虽然月儿有*晴圆缺,虽然我很少能跟父母亲相见,这些事难以求全,只要把思念父母的情留在心间,在同一个月亮下,我们一家人不是欢聚在同一月光之下!
我不喜欢那些离愁怨女,可是它们占了200来首,写得最好,对我们小孩子有什么益处?
朗读时,我读不出感情也读不出韵味,爷爷对我说,词比诗还难呢?要学词牌,平仄,押韵,唉!古代的的诗词,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规则。
如果在词中,能有励志,劝学内容,能有专为儿童写的东西,哪该多好啊!
一本借错了的书,《宋词三百首》不适合小学生阅读。
经过上次与孩子共读古诗词以后,发现孩子对古诗词比较感兴趣,于是这次又安排孩子读《宋词三百首》。虽然孩子年纪小,一时不能理解很多宋词的含义,但是古诗词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词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
欧阳修在《生查子》中写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首词描写相思,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语言通俗自然,饶有民歌风味。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一起身便急问收拾房屋,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此词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有这样一段:“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运用对仗手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希望孩子通过大量诵读古诗词,积累着诗词的语言,感受着诗词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行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7
近段日子,一直在读《宋词三百首》,并且深深地沉浸在宋词的词海中。书中优美的词和详尽的注释、精辟的评述,让我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我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
我喜欢李清照婉约派的委婉细腻。描写孤单寂寥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苦闷。遥想初见时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谁知现如今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真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啊。陈染其中,彷佛与她同悲共喜,同感共怅。我敬佩李清照的才华横溢;感叹她经历的悲欢离合与坎坷;钦配她在那么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女人在词作上所得到的杰出成就,读她的词,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我欣赏豪放派慷慨旷达的豪情,看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站守沙场,看那“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何等大气与彻悟!反复诵咏,仿佛亲临其境,道不尽“浪花淘尽英雄”般豁达。我为之敬佩,也为之折服。
我钦佩苏轼的大气,面对东去的大河,其他人也许只是感时伤势,东坡却是何等慷慨,一句“人声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将其抛到九霄云外。这是何等的大气啊!我寡欢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倾心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诉说;惆怅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的孤独……
读完了《宋词三百首》,真是让我对宋词的理解又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宋词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对人生的大度、豁达,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
《宋词三百首:花犯》赏析8
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鼓鬓。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一壶葱茜,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鬓。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
【赏析】
本篇咏水仙,却不是纯粹的咏物词,又是一首酬答之作。水仙清纯娇美,词人将它写得似人似神,空灵轻婉。上片写“花梦”情景。“小娉婷”六句写水仙幻化成娉婷美女来与词人相认。“昨夜”以下转写一幅冷庭月夜,寒风凄紧之境界。朋友郭希道于清晨送来葱翠之水仙,出乎意外地与昨夜“花梦”巧合,更为“花梦”增添了一层奇幻*彩,渲染了一种迷离恍惚的特殊美感。下片写水仙幽芳仙韵。“湘娥”五句写水仙临阶倩影。“寒香乱”显现出水仙*魂玉骨,芳香不渝的品格和本*。“熏炉畔”二句传达出词人的一幅花痴心肠,而“玉人垂绀”,则又是词人赏花之幻觉,表现出词人与水仙心交神往的知己情意。“料唤赏”二句推测朋友的池馆花园里,此刻定然请人观赏他的水仙花,定然在持杯满斟地对花畅饮开怀,既应合了朋友“索赋”之意,又赞誉了朋友高雅的情趣,为词人自己的爱花护花之举做一映衬。全首将花、人、神有机地杂糅在一起,笔法奇幻,又有人情味。
《唐诗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9
读《唐诗宋词三百首》有感
奇源人均平
唐诗宋词三百首,
中华文明五千年。
佛道儒学兼中庸,
忠孝节义齐聚堂。
几多作者言得志,
多少佳句话凄凉?
叹中后人叹古人,
悲里谁在为谁悲!?
(注: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唐诗和宋词着实留下了重彩一笔,是不朽的篇章!在这些让人永世诵读的不朽的作品中无不蕴含着佛、道、儒、中庸之学,忠孝节义之举。然而当你仔细阅读之后,你会遗憾地发现这些作者又有几人是得志的呢?这些被世人传诵的优美诗句背后又包含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爱恨情仇?多少悲伤凄凉?多少壮志未酬?多少无奈对月空叹?......
世上的事真是叫人不好理解!难以参透!!为何?为何?为何!?难道这世上真的只有苦难才能成就伟业?难道只有苦难才能成就辉煌和不朽吗?作为后人的我们在为古人在感叹中再悲叹!然而在古人和今人的悲叹中,又有谁能说得清诗词作者是为自己而悲?为他人而悲?为民族、国家而悲?;是后人悲古人?后人悲自己?;还是我们的民族悲自身呢?.......你说得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