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年来,全球变暖是人为所致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但新的温度数据发布后,这一观点面对难以回避的挑战:在过去的15年,地球并没有变暖。
(2)这些数据显示,人类可能正步入一个“小型*河时代”。英国气象局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分析了3万多个测量站提供的温度资料,于上周公布了这个研究结果。数据证实,世界温度的上升趋势在1997年就停止了。
(3)与此同时,权威气候科学家于1月28日对《星期日邮报》说,整个20世纪,太阳能量的输出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现在正步入最小值阶段,将严重威胁地球的正常温度,使夏天变冷,冬季更冷,还会缩短利于庄家生长的季节周期。
(4)太阳能量的输出经历11年周期,太阳黑子数量达到最高点。人类正处在科学家所谓的峰值周期“24”,也就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这也是上周太阳风暴造成北极光出现在比以前更远的南方位置的原因。但太阳黑字数不到20世纪峰值周期的一半。
(5)美国宇航局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专家分析了太阳表面以下12万英里的磁场的测量结果,最后发现,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高峰将于2022年出现,到时候太阳活动会变得很弱。
(6)上周英国气象局公布的官方文件显示,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和接下来几十年出现的活动周期都会变弱,其几率高达92%,甚至比1790到1830年的“道尔顿极小期”还要弱。在这个以气象学家约翰-道尔顿命名的太阳活动周期,欧洲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下降了2摄氏度。
(7)但新的太阳能量衰落期还可能使太阳活动类似于1645到1715年间的“蒙德极小期”。这个以天文学家爱德华-蒙德命名的太阳活动周期是“小*河期”最古老的部分,那时泰晤士河出现*冻,荷兰运河也全面结*。
(8)英国气象局在官方文件中称,就目前形势来看,这一结果微不足道,因为太阳对气候的影响远不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英国气象局专家彼得-斯托德表示:“2100年前,太阳能量的输出很可能持续减少。这会使全球温度下降0.08摄氏度。我们的研究表明,数百年来没有出现的太阳活动减弱的状况不足以取代温室气体对地球气候产生的主导影响。
(9)一些太阳能量专家对这些发现表达了不同看法。丹麦国家太空研究所太阳与气候研究中心负责人亨里克-史文斯马克说:“世界温度在未来5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会越来越低。我们还要进行长期工作才能说服气候科学家相信太阳的重要*。接下来,太阳将用它自己的方式证实这一点,根本无需温室气体的帮助。”他指出,英国气象局依赖从前的计算机模型,得出太阳活动极小期并不重要的结论。
(摘自《新浪网》之“科学探索”)
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①新的温度数据发布后,这一观点面对难以回避的挑战。
②太阳能量输出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现在正步入最小值阶段,将严重威胁地球的正常温度
小题2:文章认为影响全球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简析。(6分)
小题3:认真阅读文章第六段,说说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小题4:从科学家对人类关注全球气变化的警告中,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为此能做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你的生活体验,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条)。(2分)
参考*:
小题1:①全球变暖是人为所致。
②太阳能量的输出达到非常高的水平阶段。
(每点一分,共2分)
小题2:全球气温变冷的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量的输出(太阳周期变弱);从文中“全球变暖是人为所致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但新的温度数据发布后,这一观点面对难以回避的挑战:在过去的15年,地球并没有变暖。”和“我们还要进行长期工作才能说服气候科学家相信太阳的重要*。接下来,太阳将用它自己的方式证实这一点,根本无需温室气体的帮助。”等句子可以看出。
(写出最主要原因得2分;有具体分析,且能*前面的观点得4分。共6分)
小题3: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未来出现太阳活动周期变弱几率很大,也必将使欧洲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降低明显。
(只要写出“列数字”就得1分,“科学、准确”得1分,未来太阳活动的特点得1分,太阳活动周对气温降低的影响得1分,共4分)
小题4:购买碳汇林或种树;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教室里的电器随走随关。(只要围绕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言之成理即可)(每点1分,共2分)
《台阶》阅读原文及*2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2、有人对坐在新台阶上的父亲问,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为什么父亲回答错了呢?
3、父亲推开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的含义是什么?
4、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5、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6、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20字以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台阶》达标测试c卷
一、选择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dàng)门槛(kǎn)涎水(yán)摔跤(jiāo)
b.泥浆(jiāng)着落(zhuó)淌汗(tǎng)烟瘾(yǐn)
c.旺盛(shèng)黏*(nián)尴尬(gān)胯骨(kuà)
d.醒悟(xǐng)晌午(shǎng)嘎叽(gā)扁担(dan)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2.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他)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三、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四、阅读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磨*”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父亲坐在绿*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去烟灰时,把烟*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
2.如何理解下列语句。
(1)父亲坐在绿*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2)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3.从第⑥段中的加点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
4.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
5.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
一、1、c;2、a;
二、1、由于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所以他就感到手有些不对劲。另外“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保护台阶就是保护自己的地位。
2、故意回答错了,这是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住新房、吃饱喝足,不是显得傲慢了吗!
3、反映了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
4、“我”和母亲为了照顾父亲的自尊心,尽量不扩大父亲闪腰的影响。
5、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一旦不能劳动,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到若有所失。
6、父亲把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论阅读*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①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得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位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③现在有一些人,你问他人生价值是什么?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④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⑤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⑥现在有一种情形,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人人皱眉头痛,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⑦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东北,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文字确也帮不少忙。
⑧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1)
“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根据文章内容,分别说明“动机”“环境”“空气”各指什么。
“动机”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
“空气”________________
(2)
“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6段说,国文程度低落,别字广泛流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和”,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作者一开始就加以引用,是为了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文章的针对*。
b.
“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古香,意存忠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年纪晓岚虽然刻薄,但今天我们更刻薄。
c.
“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这句话的意思是,纪晓岚认为有名为利两条船,作者认为只有一条船,就是为名。这揭示了当时人虚伪的心态,与今人“一味好利”作对比。
d.
作者主张信照科举的办法建立一种制度,使官位利禄都要通过读书的途径获取,从而造成读书的风气。
e.
本文是一篇说理*散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阅读*:
*:4.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