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编排的幼儿园活动方案:《小松鼠的伞》
活动主题: 小松鼠的伞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松鼠尾巴的特殊用途,知道关心有困难的同伴。
2. 情感目标: 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愿意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3. 能力目标: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使用新词语“责怪”。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和想象到的情节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1. 故事《小松鼠的伞》挂图4幅。
2. 小松鼠图片一张。
3. 《小松鼠的伞》故事配乐音频。
4. 小鸟图片若干(可根据幼儿人数准备)。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1. 师幼互动,引出主题:
老师热情地和小朋友们打招呼,并询问小朋友们是否喜欢小动物,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出示小松鼠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松鼠的外形特征,重点观察小松鼠的大尾巴。
2. 引导思考,引发好奇:
提问:小松鼠毛茸茸的大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幼儿自由表达想法。
二、 图片讲述,探索故事 (15分钟)
1. 观察第一幅图:
出示第一幅图(小松鼠在大雨中用尾巴当伞),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并进行提问:
小松鼠在做什么呀?
它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小松鼠有一把神奇的“伞”,那就是它的大尾巴。有一天,小松鼠在树林里玩耍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小松鼠灵机一动,赶紧竖起大尾巴当作雨伞,高高兴兴地跑回家。
2. 观察第二幅图,制造悬念:
出示第二幅图(遮住一部分,露出松鼠妈妈做饭的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猜测:
图上是谁?她在做什么?
猜一猜,小松鼠会淋湿吗?
完全展示第二幅图(小松鼠全身湿透),引导幼儿观察小松鼠的状态,并进行提问:
小松鼠淋湿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松鼠有大尾巴当伞,为什么还会淋湿呢?
引导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图片内容,例如:“小松鼠回到家,全身都湿透了,鼻子、耳朵、尾巴上都滴着水珠。”
3. 观察第三幅图,学习新词语:
引导幼儿猜测:松鼠妈妈看到小松鼠全身湿透,会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第三幅图(松鼠妈妈生气责备小松鼠),引导幼儿观察松鼠妈妈的表情和动作,并进行提问:
妈妈怎么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妈妈为什么生气?
妈妈生气的时候会说什么?
引导幼儿学习“责怪”一词,并尝试用“责怪”造句。
引导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图片内容,例如:“松鼠妈妈看到小松鼠淋湿了,非常生气,大声地责怪小松鼠说:‘你真是笨极了,有尾巴当伞怎么还会淋湿呢?’”
4. 观察第四幅图,揭示真相:
出示第四幅图(遮住一部分,露出小松鼠和百灵鸟,小松鼠在笑),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猜测:
小松鼠为什么笑了?
发生了什么事情?
完全展示第四幅图(百灵鸟在小松鼠的尾巴下躲雨),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讲述:
百灵鸟说了什么?
小松鼠为什么要帮助百灵鸟?
三、 完整欣赏,升华情感 (10分钟)
1. 播放故事音频,完整欣赏故事 ,引导幼儿带着问题思考:
小松鼠为什么全身都湿透了?
妈妈知道小松鼠帮助了有困难的小鸟还会责怪小松鼠吗?
妈妈会怎样表扬小松鼠呢?
2. 引导幼儿分享感受:
你觉得小松鼠做得对吗?为什么?
你想对小松鼠说什么?
你想做一个像小松鼠一样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吗?
四、 活动延伸,迁移经验 (5分钟)
1. 讲述故事,体验快乐:
鼓励幼儿把小松鼠帮助别人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例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妹妹等。
2. 游戏活动,巩固认知:
“爱心传递”游戏:为每位幼儿准备一张小鸟图片,请幼儿模仿小鸟飞翔,当听到“下雨啦”的指令后,迅速躲到“小松鼠”(由老师扮演)的尾巴下躲雨。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并学习关心他人。
五、 活动结束 (1分钟)
1. 小朋友们今天真棒!我们不仅听了好听的故事,还懂得了要乐于助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做游戏吧!
备注:
设计意图:
本活动方案以绘本《小松鼠的伞》为依托,通过观察图片、讲述故事、游戏互动等环节,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并学习使用新词语。活动过程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获得经验,提升能力。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小松鼠的伞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小松鼠的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提供的语言领域目标,我选择了故事教学。《小松鼠的伞》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还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为完成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欣赏、、感知、再认识、再理解。层层深入,同时在各个环节中,穿插讲述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培养幼儿的观察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想像力,使幼儿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知道关心有困难的同伴,感受帮助人的快乐。
2激发幼儿想象力,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帮助幼儿理解词语:责怪。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小松鼠的伞》课件,小松鼠的故事光盘
【活动过程实录】
一、谈话导入,了解小松鼠,知道小松鼠尾巴的用途
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动物,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出示图)它是谁?它长的是什么样的?它长长的大尾巴有什么用呢?(大大的,粗粗的,长长的》
二、观察图片,通过看看、想想、猜猜、说说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1)现在小松鼠用大尾巴做什么啦?从哪里看出来的?小松鼠把大尾巴盖在身上当伞高兴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总结:小松鼠有一把伞,就是它的大尾巴。有一天,小松鼠在树林里玩忽然下起雨来,小松鼠赶紧竖起大尾巴盖在身上,高兴得向家里跑去。
2、(出示图2,遮住一部分)图上是谁?你怎么知道的?松鼠妈妈正为家人准备香喷喷的饭菜,这时小松鼠进来了,小朋友猜想一下,小松鼠会淋湿吗?(打开遮住部分)引导幼儿仔细观小松鼠,小松鼠淋湿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想一想,小松鼠有大尾巴当伞怎么还会淋湿呢?
现在老师小声说,小朋友大声说咱们一起把这幅图说一遍。师幼一起讲:松鼠妈妈正在为家人准备香喷喷的饭菜,这时小松鼠进来了全身都湿透了,鼻子、耳朵、尾巴上还直往下滴水珠。
3、猜想一下,松树妈妈看到小松鼠全身都淋湿了会怎么样?(出示图3)妈妈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妈妈为什么生气?学学妈妈生气的样子,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妈妈生气的样子?(为理解责怪打基础)妈妈生气了会怎样说?责怪是什么意思?谁愿意把这幅图说给小朋友听?师幼一起松树妈妈看了非常生气,就大声责怪小松鼠说:“你真是一只笨极了的”
4、(出示图4,遮住一部分)刚才妈妈还很生气小松鼠还很委屈,现在为什么笑了?(打开遮住部分)百灵鸟可能说了什么?
三、老师配乐讲故事,让幼儿知道小松鼠帮助幼困难的同伴
现在老师把小朋友们讲的连成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名字叫《小松鼠的伞》
提问:小松鼠为什么全身都湿了?妈妈知道小松鼠帮助了有困难的小鸟还会责怪小松鼠吗?会怎样表扬小松鼠?你觉得小松鼠做的怎样?你想不想表扬一下小松鼠?怎样表扬它?
小松鼠听了小鸟的表扬,又听了妈妈的表扬,更重要的是我们小朋友也表扬了它,真是太高兴了。你愿意做像松鼠一样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吗?
如果下雨时你的朋友没有带伞,你会怎么帮助他呢?
四、完整欣赏故事《小松鼠的伞》
好了,小朋友们平时要多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户外和小松鼠一起玩耍吧!
小班语言《小松鼠的伞》教案3
一、 教学目标的优化
原目标分析: 原目标涵盖了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情感、发展语言、理解词语等多个方面,目标较为全面,但也存在目标过散、表述不够精准的问题。例如,“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表述宽泛,可以细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
1. 细化目标: 将“了解故事内容”细化为“能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能说出小松鼠淋湿的原因”等更具体的行为目标。
2. 突出重点: 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幼儿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以及理解“责怪”一词的含义。因此,建议在目标设定时更加突出这两个方面,例如:
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体会小松鼠帮助他人的快乐,并愿意在生活中帮助他人。
能结合故事内容,理解“责怪”一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3. 目标表述: 使用更简洁、可观察、可测量的语言进行表述,例如:
认知目标: 能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能说出小松鼠淋湿的原因。
能力目标: 能结合故事内容,理解“责怪”一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情感目标: 通过故事,体会小松鼠帮助他人的快乐,并愿意在生活中帮助他人。
二、 教学过程的改进
原活动过程分析: 活动过程基本按照“谈话导入—观察图片—完整欣赏—活动延伸”的思路展开,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 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以谈论小动物为主,与故事内容关联*不强,难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图片观察环节: 该环节设计较为细致,但提问方式较为单一,多为封闭式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发散。
3. 完整欣赏环节: 在幼儿已经对故事内容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完整欣赏,容易导致幼儿失去新鲜感,不利于集中注意力。
4. 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部分仅停留在口头表达层面,缺乏实践*和趣味*,不利于幼儿情感的深化和迁移。
1. 优化导入: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悬念导入: 播放下雨的声音,引发幼儿思考:下雨了怎么办?小动物们会怎么避雨呢?引出故事《小松鼠的伞》。
教具导入: 出示一把小伞和一只小松鼠玩偶,引导幼儿观察小松鼠的特点,并提问:下雨了,小松鼠会用什么当伞呢?引出故事。
2. 丰富提问方式: 在图片观察环节,可以多使用开放式、启发*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例如:
小松鼠把尾巴当伞,你觉得它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怎么做?
小松鼠的妈妈为什么会责怪它?你觉得妈妈说的对吗?
4. 拓展延伸活动: 可以设计更丰富的延伸活动,将故事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
角*扮演: 请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进行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绘画创作: 请幼儿根据故事内容,画一画小松鼠帮助小鸟的情景。
生活实践: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帮助有困难的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 教学准备的补充
原准备材料分析: 准备了幼儿用书、课件、故事录音等,但缺少一些能够帮助幼儿理解“责怪”一词的辅助材料。
补充建议:
准备一些表情图片,例如生气、开心、伤心等,引导幼儿观察、模仿不同表情,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准备一些与“责怪”意思相近的词语卡片,例如批评、埋怨等,帮助幼儿理解词语的含义。
四、 教学反思的提升
原反思分析: 反思主要描述了幼儿对故事的喜爱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环节有效*、以及自身不足之处的深入分析。
1. 聚焦目标达成: 重点反思幼儿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幼儿是否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否能够理解“责怪”一词的含义?
2. 分析环节有效*: 反思每个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否帮助幼儿实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3. 反思自身不足: 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语言组织是否清晰流畅?提问是否有效?如何改进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4. 提出改进措施: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在下次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