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情况: 四(2)班原有学生65人,目前仍为65人,是全校人数最多的班级。班内男生38人,女生27人,寄宿生11人。接手这个班已近两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四年级后成绩有显著提升。根据去年秋季期末检测结果,成绩分布为:90—100分36人,其中最高分为100分;80—89分18人;60—79分6人;不及格4人。整体成绩表现良好,及格率和优秀率与其他两个班级相近,6名学生处在优秀边缘,已稳定进入优秀行列。
三、教学目标: 1、教学成绩目标:提升优秀率和及格率,确保90分以上达到30人,努力使优秀(包括90分以上)人数达到58人。除进步学生外,确保贾xx和周xx能达到及格线,全班平均分提升至85分以上。 2、常规目标: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确保备课、批改、辅导、考试等环节细致到位。从开学起,强调学生作业书写质量,达到100%工整率和约50%优秀率,确保所有学生的矫正率达到100%。 3、综合素质目标:提高速算平均水平至90分,质疑和表达平均分均达到85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勇于质疑、敢于表达的学习态度。班级数学小社团将开展数学手抄报、剪贴报、收集数学故事和数学谜语等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并积极展示。
秋季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其中“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从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移至本册的,安排在大数的认识单元后,以便学生结合大数的认识,充分感知、体会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条形统计图”原来分散在实验教材第一学段的不同年级,现移至第二学段本册,将原来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认识条形统计图(以1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大数的认识要突出数的概念教学,重视数感的培养。具体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
(2)加强数概念教学,突出我国的计数规律。
(3)配合学习内容,介绍数学的背景知识。
2、适当改进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笔算教学。
(2)结合笔算教学,渗透口算、估算、简算等计算方式。
(3)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和计算规律的提炼。
3、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注重对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采用适当方式,让学生体会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
(3)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较强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强。因此,本学期的工作重心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熟练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能够读、写1——20各数。
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并能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基本几何图形。
初步了解位置方向,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初步认识钟表,能认识整点。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本学期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也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加强了准备*:将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
位置概念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上册。
降低了难度:将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并只教授整点认识,暂时不涉及半点。
六、方法与措施
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使学生能够进入课堂。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演示、观察与*作,让学生通过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照顾中等生和思维偏慢的学生。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每月进行一次作业评比活动,激励学生。
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帮助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教学进度安排
数一数、比一比、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共15课时)
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共16课时)
认识钟表、1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共10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