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以下是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的】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的复杂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格的方法。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我们拟以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这一文言文单元处于高三学期,因此应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主动阅读习惯入手。为调动学生的积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们计划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进行课本剧的排演。
【课前准备】
提前一星期通知学生作好排演课本剧的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组:
编剧组:负责全文的改编工作,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导演组:负责挑选演员及排练工作。
演员组:负责剧中人物的塑造。
服装、道具组:负责全剧人物的服装和道具以及演出前的舞台准备工作。
评委组:负责评选出最佳演员以及对演出进行点评,旨在通过点评深化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第二课堂进行演出,全体学生观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抽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
对课文相关问题(重点是人物形象)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教学步骤】 一、抽查学生对课文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对难点进行点拨。
解释以下词语: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掠夺"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意动"
"群臣怪之意动"
"卒超不意通‘猝’"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送"
解释以下句子: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
"皆为戮没"(被动句)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二、分四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内容:文章开头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荆轲和太子丹产生分歧,表现了樊於期、太子丹、荆轲的特点。
第二组讨论内容:秦廷行刺是全文的高潮,荆轲的形象正是在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得到成功的塑造,请分析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第三组讨论内容: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但对他历来仁者见仁,智者智,你认为荆轲是英雄吗?
第四组讨论内容: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评价荆轲。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学生代表发言,老师恰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学生讨论、点评,老师点拨,师生共同达成以下共识。
【教学步骤】
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同学讨论的结果,其中第三、四组要选出持不同意见的两名同学作总结汇报,每位代表汇报时间限定在4分钟以内,评论员发言时间限在两分钟以内。
学生代表发言后,自由评论员进行自由点评。
达成以下共识:
荆轲与太子丹的分歧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和*格刚烈,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秦廷行刺采用了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语言、神态、表情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突显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的正义行为,但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因此只能以悲剧告终。
【布置作文】 主题:“我看荆轲”
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2
导语: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荆轲刺秦王》,文中荆轲的形象与《侠客行》中的哪些内容比较吻合?
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
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言字词
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
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
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
(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
明确:失败的原因:1、准备不够充分
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
(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
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
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三、精读“易水送别”
《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一同来鉴赏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易水送别”。
1、学生配合音乐朗读,注意语速慢一些。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刻画荆轲的呢?请用评点的方法自主赏析。(抓关键词语,分析典型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示例:“白衣冠”,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笔道出这是一次生离死别,为荆轲的义无反顾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书、做笔记,看看谁能够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在这一悲壮感人的场景中,即有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又有借萧瑟的秋景,借众人的神情、动作,借由悲凉变为慷慨的音乐,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氛围,从侧面烘托人物。从而为我们展现了荆轲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4、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呢?
明确:刺秦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是无效的,但也是弱国反对强的正义行为,具有合理*。所以说,杀人是他的使命,被杀是他的宿命。他虽然失败了,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的狭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四、作业
1、写作训练:仿照易水送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写人技法,尝试写作一个人物片段。
2、拓展探究: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以“‘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人教版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3
《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
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
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
(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①借助注释,逐句理解古文。
②借助译文,整体把握古文。
③结合理解,读准读通古文(PPT:学习古文的方法)。
3、学习刺秦片段
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PPT:荆轲刺秦视频)。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PPT:刺秦片段)。
(1)自学。运用刚才学习的阅读古文的方法自读荆轲刺秦片段。
(2)交流学习情况。
(3)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圈出具体描写荆轲行刺动作的词语(板书:把、揕、逐、擿)。
理解这些词语吗,揕和擿能否对调?从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用词的准确。我们来看看白话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动作的,你发现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靠近就抓住秦王的袖子刺,离得远了就将*首投向对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什么特点(板书:冷静机智)。
除此之外,荆轲还表现出怎样的品质?(勇敢)的确,荆轲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来到秦国的,从文章当中你能看出他面对死亡毫无惧*吗?
但我告诉你,《史记》中刚刚出场的荆轲可不是如此大无畏的(PPT:荆轲懦弱的一面)。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为什么一个看似这样懦弱的人能够演绎出这么悲壮的一幕的呢?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荆轲想到的是什么?(板书:信守诺言)
虽然,荆轲刺秦王未能成功,但是荆轲以死报恩,好不悲壮。回想数日前易水河畔太子丹送行的一幕,荆轲可以含笑了。(PPT:《易水歌》)
这歌声伴着高渐离凄约哀婉的筑声,每一个音符都是一行伤心泪,让我们一起读《易水歌》。
士为知己者死,萧萧易水河的风剪不断荆轲一往无前的决心,让我们读出这份决然(再读《易水歌》)。
4、小结。
一把剑,一首诗,一段佳话。利剑配侠客,铸剑大师欧冶子倾毕生心血铸就五把利剑,湛卢、纯钧、胜邪、巨阙与鱼肠,就是这把鱼肠剑演绎了一段同样荡气回肠的故事,同学们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利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去读一读《史记·刺客列传》中专诸这位刺客。当然,不仅如此,正如鲁迅讲《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精彩对于他从来就不缺少,如果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方法多充实自己,一定会给我们的阅读生活增添更多乐趣。
人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题4
《荆轲刺秦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题,欢迎大家练习!
一、通假字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督亢()戮没()淬火()忤逆()
拊心()策目()箕踞()目眩()创伤()
三.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参考课后习题二)
(1)偏袒(2)郎中(3)穷困(4)涕(5)币(6)提(7)股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⑨进兵北略地()
五.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樊将*以穷困来归丹()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愿得将*之首以献秦()
5.使工以*淬之()
6.日以尽矣()
7.皆白衣冠以送之()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9.使使以闻大王()
10.以次进()
11.以故荆轲逐秦王()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13.而乃以手共搏之()
14.夏无且以其所奉*囊提轲()
15.遂拔以击荆轲()
16.箕踞以骂()
17.乃欲以生劫之()
18.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9.以其无礼于晋()
20.敢以烦执事()
21.越国以鄙远()
22.焉用亡郑以陪邻()
23.阙秦以利晋()
24.以乱易整()
七.填空。
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士皆________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_______________,士皆策目,________________。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战国策》是西汉末年_________根据_________时期的材料编订的。全书共_________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_____________的策略和言论。写人叙事十分生动,语言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八.翻译下文。
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战国策?燕策三》)
九.推荐书籍:
①《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或清?蔡元放)
②《史记?刺客列传二十六》
拓展知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
最后,希望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对大家掌握知识点所帮助,预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人教版5
导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接下来小编整理了《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人教版,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设计思想】
本课在设计上本着两个原则: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育人功能。本课面向高一新生,通过表情诵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不能过多地从语法角度肢解文本。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地发展。《荆轲刺秦王》一文,文学美最集中展现的是两个部分:易水决别和荆轲刺秦。通过情感诵读、教师鉴赏引路的方法,抓住这两部分重点落实,从知、情、意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艺术鉴赏的审美活动,受到美的熏陶。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授时需首先疏通文意,熟知文脉,继而感受形象,体会感情,力争将易水悲歌段落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憾,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从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格特点。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
采用同学分组竞赛的机制,调动学生积极*,自主找到四个方面的文言现象,老师指正。学生诵读感知,加深对人物*格的理解,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格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合作法,诵读感知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试着找到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的文言现象。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据说陈凯歌一直很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搬上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
二、反复诵读课文,梳理文字,积累文言知识
1、师:首先,我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正音,并找出通假字。
课件:
正音:督亢(kànɡ)愿足下更(ɡēnɡ)虑之樊於期(wūjī)右手揕(zhèn)其胸拊(fǔ)心血濡(rú)褛以*淬(cuì)之忤(wǔ)视瞋(chēn)目变徵(zhǐ)之声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生大声齐读以上内容。在教学生成中,学生可能对这些字词比较生疏,多读几遍利于加强巩固)
2、师:音正字顺之后,分角*朗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中有三个人物角*──太子丹、荆轲和樊於期;其他同学注意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分组找出被动句、古今异义文言现象。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分角*诵读时,如果忽视诵读技巧,可立即点拨指导。比如“樊将*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读时,一字一段,一词一顿,音量要大,语速要缓,重音落在“仰天太息”四个字上,教师可示范诵读。比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诵读“偏袒扼腕”时可指导学生加上肢体语言。
学生诵读时,由于个*不同,感情表达各异。这个环节一定要突出教师的示范诵读作用,并选择善于感情表达的学生朗读以渲染气氛,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文学美熏陶。
课件:
总结归纳:
古今异义词:
樊将*以穷困来归丹古:困顿/今:贫穷
仰天太息流涕曰古:眼泪/今: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首古:在那时/今:连词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自主找被动句时,要先让学生明确被动句概念,从句意入手。找古今异义词时,要先让学生明确汉语发展的概念。
讲语法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一定要深入浅出。如果学生初中语法知识积累少,切不可着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突破。
三、感知课文,挖掘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1、师:朗读文章剩余部分,并思考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探究此问题,可指导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找出刺秦的准备,学生如能疏通文意,就能比较容易找到“头图取信、*淬*首、武阳为副”这三方面的准备,而极易忽略“待客同行”这个关键环节。对此,可引导学生从“太子迟之”的原因切入思考。第二步再引导学生给四项准备工作归类。
课件:
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淬*首武阳为副
2、师:太子丹和荆轲的准备工作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二人准备中有冲突的方面。比如以头图取信秦王,说明荆轲做事谨慎周密,能抓住本质和关键。他深知只身一人,提剑入秦,行刺戒备森严的虎狼之君,是千古万难之事,因此务必设法取得秦始皇的信任。(板书
荆轲:谨慎周密做事务本。
坏大事者,太子丹也。他妇人之仁,不忍取樊於期之头;他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难面前,惊慌失措;他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贸然行事,催促荆轲上路,以致刺秦大业功亏一篑而幻化成空。(板书包太子丹:心浮气躁动贸然行事)
3、师:在不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荆轲匆匆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其时,太子送行。宾客诀别。下面就一起来欣赏慷慨昂的易水悲歌。(摇放幻灯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请注意这句话的文眼“白衣冠”,简单三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浸骨的悲伤。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就这样,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
4、师:赏析完本段,哪位同学来深情朗诵?(播放背景音乐)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背景音乐是苏格兰风笛《勇敢的心》,它和易水悲歌的感情基调、主题一致。学生朗诵时,第一遍可能配合不上音乐,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跟上音乐节奏。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比如读到“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指导学生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深情朗读是本课的高潮,一定要找到善于感情发挥的学生,诵读到位,才能渲染气氛,感染那些内向寡言的学生。
四、迁移延伸,学会辩证分析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完成作业:
五、拓展探究
“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
人教版高一上《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6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不妨看看人教版高一上《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荆轲刺秦王》,文中荆轲的形象与《侠客行》中的哪些内容比较吻合?
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
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言字词
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
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
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
(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
明确:失败的原因:1、准备不够充分
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
(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
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
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三、精读“易水送别”
《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一同来鉴赏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易水送别”。
1、学生配合音乐朗读,注意语速慢一些。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刻画荆轲的呢?请用评点的方法自主赏析。(抓关键词语,分析典型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示例:“白衣冠”,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笔道出这是一次生离死别,为荆轲的义无反顾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书、做笔记,看看谁能够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在这一悲壮感人的场景中,即有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又有借萧瑟的秋景,借众人的神情、动作,借由悲凉变为慷慨的音乐,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氛围,从侧面烘托人物。从而为我们展现了荆轲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4、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呢?
明确:刺秦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是无效的,但也是弱国反对强bao的正义行为,具有合理*。所以说,杀人是他的使命,被杀是他的宿命。他虽然失败了,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bao的狭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四、作业
1、写作训练:仿照易水送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写人技法,尝试写作一个人物片段。
2、拓展探究: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以“‘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人教版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说课稿7
1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对*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③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三。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④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了解行刺的准备特别是易水诀别的场面,感受慷慨悲歌的氛围,认识荆轲刚烈勇武的*格。了解廷刺秦王的高潮,抓住“顾”“笑”“前”,认识荆轲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了解荆轲被斩,认识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⑤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
⑥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体会人物的*格。
⑦课堂小结。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
⑧作业,搜集课文中的省略句并补足省略成分,根据课后练习四,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
5板书设计
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
行刺的过程:“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
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
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
(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①借助注释,逐句理解古文。
②借助译文,整体把握古文。
③结合理解,读准读通古文(PPT:学习古文的方法)。
3、学习刺秦片段
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PPT:荆轲刺秦视频)。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PPT:刺秦片段)。
(1)自学。运用刚才学习的阅读古文的方法自读荆轲刺秦片段。
(2)交流学习情况。
(3)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圈出具体描写荆轲行刺动作的词语(板书:把、揕、逐、擿)。
理解这些词语吗,揕和擿能否对调?从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用词的准确。我们来看看白话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动作的,你发现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靠近就抓住秦王的袖子刺,离得远了就将*首投向对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什么特点(板书:冷静机智)。
除此之外,荆轲还表现出怎样的品质?(勇敢)的确,荆轲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来到秦国的,从文章当中你能看出他面对死亡毫无惧*吗?
但我告诉你,《史记》中刚刚出场的荆轲可不是如此大无畏的(PPT:荆轲懦弱的一面)。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为什么一个看似这样懦弱的人能够演绎出这么悲壮的一幕的呢?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荆轲想到的是什么?(板书:信守诺言)
虽然,荆轲刺秦王未能成功,但是荆轲以死报恩,好不悲壮。回想数日前易水河畔太子丹送行的一幕,荆轲可以含笑了。(PPT:《易水歌》)
这歌声伴着高渐离凄约哀婉的筑声,每一个音符都是一行伤心泪,让我们一起读《易水歌》。
士为知己者死,萧萧易水河的风剪不断荆轲一往无前的决心,让我们读出这份决然(再读《易水歌》)。
4、小结。
一把剑,一首诗,一段佳话。利剑配侠客,铸剑大师欧冶子倾毕生心血铸就五把利剑,湛卢、纯钧、胜邪、巨阙与鱼肠,就是这把鱼肠剑演绎了一段同样荡气回肠的故事,同学们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利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去读一读《史记·刺客列传》中专诸这位刺客。当然,不仅如此,正如鲁迅讲《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精彩对于他从来就不缺少,如果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方法多充实自己,一定会给我们的阅读生活增添更多乐趣。
人教版《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难点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1.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结构。
2、《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2):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3———9):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10——17):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18):荆轲被斩
1、重点词句解释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原足下更虑之。
穷:走投无路,困:困窘。。
更虑之:更,改变。虑,考虑。之,这件事。
樊将*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
害了长者的心意,希望你在想别的办法。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
2、第一部分翻译
3、探究分析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讨论,荐答)
明确:秦*破赵,势如破竹,大*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边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讨论,指答)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荆轲智谋非凡。
秦*破赵,势如破竹,大*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在国家危亡之际,荆轲挺身而出,看他如何准备,且听下回讲解。
课后习题
一、语基落实。(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期年(jī) 忤视(wū) 提秦王(tí) 谒见(yè)
B。苑囿(yòu) 戮没(lù) 揕击(zhèn) 唱和(hè)
C。俟机(sì) 目眩(xuàn) 惊愕(è) 中庶子(shù)
D。箕踞(jījù) 被八创(chuānɡ) 贻笑(yí) 白衣冠(guān)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
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以穷困来归丹 B。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秦王还柱而走。
C。偏袒扼腕而进。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秦王还柱而走。
D。图穷而*首见
10。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王还柱而走 ②图穷而*首见
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二、阅读下题完成1—4题。(27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尸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首见 穷:穷尽
2.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变振恐,群臣怪之
3.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4分)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5分)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4分)
(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5分)
[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