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阊门外小寺壁
寇国宝
黄叶西陂水漫流,籧篨风急滞扁舟。
夕阳瞑*来千里,入语鸡声共一丘。
参考译文
黄叶纷纷飘坠,西陂河水漫流。风太急,粗席作的篷帆簌簌地响,没法卷收,阻滞了客人乘坐的扁舟。我在小寺里向外眺望,只见夕阳西下,夜*从千里以外悄悄袭来,不时听到嘈杂的人声和群鸡入埘的声音,响在同一个山丘。
【简析】:
通篇写景,无一抒情议论词句,而秋深日暮异地作客的孤寂惆怅之情,思乡盼归之意,却流溢于字里行间。妙在所创构的意象,既是眼前耳际的实景,又融化了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到唐宋诗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舳舻人语夕霏间”(秦观《泗州东城晚望》)等表现乡思的传统意象,不露痕迹,而诱人想象和寻味。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含蓄意境,更近唐音,与乃师之风格迥异。
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最早记载见于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叶梦得从吴下(今江苏苏州)阊门外小寺壁间看到这首诗,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它的作者是寇国宝。寇国宝于1097年(绍圣四年)与叶梦得同榜登进士第,久从陈师道学诗,深受陈师道的赏识。
诗写于深秋期间,正值黄叶飘坠的季节。西陂池水满溢,悬在桅樯上的籧篨(竹席)被大风吹得簌簌作响,客船已开不成了。诗人面对着黄昏降临后的千里夜*,不时听到同一山丘上嘈杂的人声和赶鸡入窝的声音。恰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篇所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寇国宝家乡在徐州,长期游宦江南,时当秋深日暮,触动了心中的归思。
这首诗纯凭作者的直感摘取即目所见和即耳所闻的景物,几乎不加点染,随口入韵,便呈现出一幅隽永有味的秋暮思归图。诗人身居小寺之内,眼见黄叶飘坠于西边的陂塘下,因而注视到池水横溢,四处漫流。很可能,在诗人的潜意识里,此刻即产生一种飘零之感,动了归家之念。接着,诗人耳闻竹席声响,知道外面起了大风,扁舟已无法开行。欲速归而不能,越发忧愁。此时,夕阳冉冉西沉,夜*渐渐吞噬了大地,农夫荷锄而归,牧童赶着牛返回,鸡栖于埘(鸡窝),猪、羊入圈……此景此境,使诗人兴起“日暮乡关何处是”(崔灏《黄鹤楼》)的嗟叹。
这首诗句句都写景物,既未发一句议论,也没用一个典故。但正像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既即景生情,反过来又把情融入景物中,而不露一丝痕迹。诗中化用了前人的诗意和字面,却让读者一下子看不出来,如同唐代皎然《诗式》所赞许的那样:“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
寇国宝的诗,叶梦得已“恨不得多见”。但单从这首诗里,已能看出他虽然跟陈师道学诗很久,风格却与江西诗派迥然不同。叶梦得说这首诗“句意极可喜”。实际上,可喜的并不限于句意,此诗的胜处,实在于境界。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2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黑*的云覆压在城池上,城池好象要被摧毁一样,铠甲的对着太阳好象金*的鱼鳞铺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译文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和光泽。
角:古代*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一样凝成,夜*中浓艳得近似紫*。燕脂:即胭脂,一种红*化妆品。这里形容战场上战士的鲜血。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敌*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里响彻天空;夜*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以与城外的敌*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彩,其中如金*、胭脂*和紫红*,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秋*、玉白*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以*示物,以*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题西林壁》原文赏析3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观望,庐山连绵起伏,山峰峭立,远近高低各异。 我未能认识庐山真正的面貌,只因我身处在这座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此诗题写于西林寺的墙壁上,位于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观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有所异。 不识:未能认识、理解。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和形态。 缘:由于、因为。 此山:即庐山。 西林:西林寺,庐山上的一处寺庙。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庐山壮美的景*,同时通过自然景观引发了关于主观与客观、局部与整体的深入思考。 首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勾勒了庐山的宏伟景象。庐山绵延不断,山峰高低错落,观景角度的不同呈现出多样的景致。 末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通过自身视角,指出了主观视角的局限*。由于处于庐山之中,视野被山势所限,无法全面认知庐山的真实面貌,提醒人们观察问题时应客观全面。 这首诗意蕴深刻,语言简洁清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引发了人们对认知局限和客观观察的反思。 苏轼在此诗中展现了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朴素的文字诠释了深刻的哲理,使其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所倡导的语言风格,即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含蓄而富有启迪*。 苏轼在宋代诗坛上开辟了一种新的诗风,注重言理,寄情于理*之外。《题西林壁》正是这一风格的典范之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感慨赞美,又蕴含着对人生观的深刻思考,堪称为宋代诗歌的精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