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简单的画面布局。

《彩*的树林》教案设计(实用3篇)

2、掌握点彩画的方法。

3、体验点彩画的乐趣。

准备:各种颜料、水粉笔、黑卡纸、树皮、背景音乐、幼儿护衣、

过程:

一、导入:

1、音乐游戏《树叶》,你看到的树林是什么样子的?(树有高有矮,等)。

2、那些树叶是什么颜*的?

二、基本部分: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树干,我来画一片树林。选一棵树干摆在合适的位置。光秃秃的树一点都不好看,我变个魔术把树叶变出来。(放音乐增加气氛)。

2、树叶是怎么变出来的?一棵树在这里很孤独不象树林?我这里还有许多树干请幼儿来摆一摆。

3、每个小朋友心目中都有一片美丽的树林,你们想把它画出来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颜料、黑卡纸、树皮、水粉笔,请你们画一幅《彩*的树林》。在画之前先把树干摆在合适的位置,这些树干反面都贴好了胶只要蜡烛白纸翘起来的地方轻轻撕下就可以了,撕下的白纸放在小篓子里。贴好树干后再点上各种颜*的树叶。注意笔拿起来的时候要在瓶口轻轻的刮一下。

4、幼儿作画,老师个别指导。(放音乐提高兴趣)。

三、评价:

你觉得谁的树林最美?


幼儿园大班美术《彩*的树林》教案设计2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树林*彩的丰富。用遮挡的方法画出树林,尝试有目的地选择颜*,运用点彩的方式进行渐变*点画。

2。喜欢水粉画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用水粉点彩的经验。

2。教具准备:彩*的树林图片一幅。

3。材料准备:水粉颜料、油画笔、素描纸、铅笔。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引起兴趣。

师:"你喜欢树林吗?你心中的树林是什么颜*?"(幼儿自由回答)

2。欣赏图片,感受树林远近*彩的渐变。

(1)出示图片《彩*的树林》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彩*的树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提问:"在这片彩*的树林里,你看到多少种颜*?""离我们近的这片树,颜*有什么变化?"(绿*和黄*之间的渐变)远处的那片树,颜*又是怎么渐变的?

3。指导幼儿学习渐变*的点彩画方法和过程。

(1)回忆点彩画的绘画方式。

"老师前两天带着小朋友们玩过点彩画,你还记得是怎么画得吗?"(对了,就是用密集的点来表示*块,可以一圈一圈的由内向外点画或一圈一圈的由外向内点画。)"今天,我们要提高一点难度,学习用同一*系的渐变*来画点彩画《美丽的树林》。先看老师来给你们画一画。"

(2)教师示范,并讲解要点。

"在这张纸上有2棵重叠的大树,我选绿*来点画近处大的这棵。我想用一圈一圈由内向外的方式来点画,你们仔细看哦!""咦,绿*画好后,我是怎么把画笔弄干净的?哪个看得仔细的小朋友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说得很好,我先在干净的水里把画笔洗干净,然后又在干的抹布上把水*干。

"接下来,应该选择哪种颜*才会形成同一*系的渐变*呢?"(浅绿*、黄*)好,让我来试一试!"

(3)请幼儿参与,提高活动积极*。

"有哪位能干的小朋友愿意上来帮我用渐变*画出这颗树的树干。"根据幼儿的作画情况,予以相应的说明和评价。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提出绘画要求。

"下面,让我们一起动手用点彩画的方式画一幅有渐变*的美丽树林。画之前,老师要提几个要求:第一、先用铅笔在纸上轻轻地画出一片树林,树林里的树木要表现出遮挡的关系;第二、在点彩的时候,要选择同一*系的颜料,换颜*之前一定要记得把画笔清洗干净;最后,请大家安静地画画。有问题或遇到困难可以举手问老师。"

(2)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指导和帮助。

"下面,请小朋友轻轻地转过你的椅子,拿好纸和笔开始画《彩*的树林》。

4。评价送贴花的方式评级作品。

评价标准:树林之间遮挡关系明显,颜*渐变的合理,好看。


《红树林》优秀教案设计3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学习与综合*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