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却透露出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张岱的身世经历为情感的深沉提供了根本*的原因。出身仕宦家庭,曾享有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随着清朝的入侵,他的50年悠闲生活彻底被摧毁。国破家亡,对于有着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张岱而言,清朝成为他不共戴天的仇敌。参与反清行动的多次失败,使得张岱穷困潦倒,只能避居山中,这样的生活让他的心灵深感痛苦。
文章中的文字年代“崇祯五年”以及地点名称“金陵人”都昭示着作者对明朝的思念。明朝纪年的使用,以及对南京的称呼,都是在表达他不愿遗忘故国的坚定决心。这种爱国之情在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读者更能理解作者内心的痛苦。
孤独是文章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过后的湖山一片静寂。这静寂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更是作者内心的孤独。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人的身影在茫茫雪野中显得孤寂而渺小。文中“独”字的运用强调了作者的孤独之感,而“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更是在描绘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唯有作者独自忧思的身影。
历史更替,让张岱痴迷于过去。文章中的“痴”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得意和感慨。这种痴迷,让文章充满了情感的荡漾,读者在其中感受到了深沉的思考和不舍。
总体而言,通过对《湖心亭看雪》的情感分析,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张岱内心深处的痛苦、孤独以及对故国的思念。这篇文章既是对山水景*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其成为*文学中一篇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
《湖心亭看雪》文章主旨2
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堪称传世之作。作者追忆自己在西湖乘舟赏雪的经历,描绘出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景致,寄寓了深沉的隐逸之思和对故国的幽深眷恋与感伤。
大雪连绵三日后,夜深人静,作者独自泛舟湖心。不期然在湖心亭遇到两位客人,三人对酌,谈诗论画,临别方互道名姓。舟子见状,喃喃自语,视三人为痴人,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情中人。
本文文笔简练,仅二百余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为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精妙运用。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不仅将天穹广袤无垠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将万籁俱寂的静谧气氛渲染得令人沉醉。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将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文中还采用了白描手法,朴实无华地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营造出一种愉悦惬意的氛围。“痴”字(以渔者的身份)既表现了作者不随流俗、遗世*的闲情逸致,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情趣。更重要的是,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迷人的雪景之中,展现出一种痴迷之状,栩栩如生。
张岱对西湖雪景的描写简练素朴,不加修饰,纯粹运用白描手法。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调,勾勒出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自己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阅读本文,仿佛置身于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之中,亦或是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之中。作者将许多会于心的事物流于言外,以旷达与幽静共同酿造出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3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以下是小编带来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一作: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赏析
本文写景之句可谓千古名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梁衡先生以“巨笔如椽,直扫天际”八字来形容其气势之大,并指出“三个‘与’字连用得极好,反正一切都白了。由于*的区别已无复存在,天地一体,浑然皆白,这时若偶有什么东西裸露出来,自然显得极小。而这小却反衬了天地的.阔,天地的清阔,则又是因为雪的白和多”,道出了这段景物描写的博大意象。
不过,这种广阔的大意象并非西湖本身所具备的,西湖本身只是一个小境界。柳永的《望海潮》中形容西湖为“重湖叠?t清嘉”,西湖经历代不断的疏浚,挖出的湖泥堆成了道道长堤,将湖面划分成了一个个小块,故称“重湖”;西湖四周有南北高峰、飞来峰、天竺山等群山环绕,故称“叠?t”。西湖的面积并不大,湖心岛本为明时疏浚西湖时的湖泥堆积而成,面积亦不大,距离湖岸亦近。但在张岱笔下,西湖却显得无比广阔。这一方面是他用三个“与”字将天地山水融为一体,配合“一白”二字,形成了“清阔”辽远的大背景,另一方面,他使用的“痕”“点”“芥”“粒”几个量词亦使小小的西湖与这片大境界浑然一体。梁衡先生以为这几个词均用以形容“细微之物”,其实不然。这几个量词起于一个“痕”字,“痕”,指痕迹,既然是痕迹,就是若有若无,隐隐约约,让西湖与周围环境的分隔不再明显。“点”,渺小之意,让原本近在咫尺的湖心亭显得可望而不可即;“芥”本义为草籽、细草叶,此处释为后者更恰当一些;“粒”与之对应,都写其小,从而使已经模糊了边界的西湖更显得无边无垠。文中的四个“一”字,呼应前文的“上下一白”,让西湖融入其中;再以一个“与”字,将视角由景移至人身上,自大境界而入渺小一身,飘荡其中,一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小境界中的大意象,就从中而出,而“与”“痕”两字,无疑是其中的点睛之笔,作者的独特之情亦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