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这篇课文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的阅读文章。文章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植物学家有意将不同时间的花种在一起,将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人们只需看看哪朵花刚刚开放,就能大致知道现在是几点钟,真是奇妙啊!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却是难以理解的。拿到教材后,我抓住了编辑的意图,加强了整合意识,贯彻了教材要求。最后,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不同的说法表达相同的意思。
反思本堂课,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还比较好:
一、教学过程始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在课程的各个环节,我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无论是初读时的生字认读,还是认识九种花,了解花儿开放的时间,以及领悟课文中鲜花开放的多种表达方式,我都能够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阶段*特征,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导入环节,我介绍了瑞士的大花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识字环节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法,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阅读为主线,通过个*化的阅读实践突破了难点,积累了语言。
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语文学习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始终以亲切平和的形象出现,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给予学生个*张扬的空间,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努力使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能够获得最多的收获,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花钟》教学反思范文2
《花钟》是一篇美丽的文章。在第一自然段,文章介绍了不同花卉开放的时间差异;第二自然段则探讨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原因;最后一自然段则介绍了植物学家如何利用这一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这篇特定年龄段的三年级上期学生,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需要明确定义这篇文章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具体作用。结合教材位置、生字和练习,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学生能认出8个生字、书写14个生字,正确阅读并书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其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是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文本。首先,将字词句的学习、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以确保语言文字的训练变得扎实而有序。在学习生字词时,引导学生使用已学过的词语进行表达,然后回忆课文中的相关词汇,接着通过屏幕展示描写花*的词语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其次,将字词的学习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结合,通过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多次提醒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字词,使课堂教学更加丰满。第三,将积累运用与课文学习结合,鼓励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手法,自己尝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相同的事物。
《花钟》教学反思3
对《花钟》教学设计的改进意见
一、 整体思路
1. 强化单元意识,融入单元教学目标。
本次课文内容应置于整个单元教学目标下进行思考,明确本课在整个单元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课的学习对达成单元目标有什么帮助?将单元目标细化到本课教学目标中,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避免孤立地看待每一篇课文。
2. 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习方式。
目前的教学设计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较小。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减少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和表达。例如,在学习生字词时,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游戏闯关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3. 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作业,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二、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问题一:导入环节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导入方式,例如播放与花卉相关的视频或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询问学生是否观察过不同时间开放的花朵,引导学生思考花开与时间的奥秘,从而引出课文。
问题二: “钟”的导入与课文内容联系不够紧密。
可以将“钟”的导入与花的开放时间直接联系起来,例如,询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来计时?”“花朵开放也像钟表一样有时间规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花钟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新课学习环节
问题一: 生字词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生字词教学,例如,可以将生字词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生字词与相应的图片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熟字学习生字,例如,将“怒”和“努”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词,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故事等。
问题二: 课文内容讲解过于细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应减少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
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
“课文为什么要写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作者是怎样描写不同花开放时的样子的?用了哪些感官?你能模仿着写一写吗?”
“你还能说出哪些花开放的时间?它们开放时是什么样子?”
“除了花钟,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
问题三: 缺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校园里或公园里的花,记录下它们的开放时间和样子,并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可以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花钟”,并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
3. 拓展延伸环节
问题一: 拓展延伸环节比较单薄,缺乏深度和广度。
可以开展“我为花儿写首诗”的活动,让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花儿的喜爱之情。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重要*。
三、 作业设计
问题一: 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层次*和趣味*。
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例如,
绘制“花钟”图;
搜集描写花卉的诗歌或文章;
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花卉,并尝试着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制作“花卉小报”等。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 教学反思
问题一: 教学反思过于笼统,缺乏对具体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反思,例如,
哪些教学环节设计得比较好?为什么?
哪些教学环节还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帮助他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