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趁热打铁写下读中和读后的想法和感想。因为太了解自己的德行,如果告诉自己“好晚了快睡觉吧,明天起来再写”,那我明天一定不会再写,即使写也可能不会像及时写下来一样让自己读起来比较舒服。(我曾有过多次在夜晚思考后感慨横生,但是没有及时记录以至于以后不记得自己当时到底什么心情的“灾难”,所以后来有任何想法,总是会不管多晚都掏出手机记在备忘录里)
我们重新来说这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隐约中貌似听到过好几次这本书,但真正让我去买来看,是在看完《不二情书》之后。这部电影我不做评价,但是这部电影让我认为,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在纽约的作家因为偶然,和一位英国书店店员相互通信,从而成为了笔友。多年的通信中,两人能够放下防备,向“陌生人”倾诉烦恼和人生的感慨,并一起寻找*的故事。当然,这两人深深地爱着对方,二十几年的相互通信却不见面,简直是伟大的柏拉图。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爱情小说的人,虽然我不追求爱情,但我追求美。所以我看完电影对书的潜意识描述后,深深地被迷住了,本来写信就是一件很有韵味的事。我记得我第一次写信收信,就是和老杨一起给当时远在天津卫的higholy写信,一封信有六七页。她也会回信,并且在我们的信上用红笔“朱批”上自己的吐槽。一封信总是好几天的事情拼凑起来的。那时候拿到牛皮纸信封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但是看书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是图样图森破。
实际上,这本书六成的内容都是极其平淡的内容。海莲写信给弗兰克告诉他她想要什么书,弗兰克写信告诉她是否有以及书的保存情况以及价格。另外两成是海莲得知当时英国物资紧张并给书店的店员们邮过去了鸡蛋和罐头,以及店员们的感谢。最后两成是店员们和弗拉克的家人、邻居给海莲的通信,表示感谢和欢迎她来英国。读了书,我才知道,这些书信里,并没有提及爱情。才知道,海莲一直想要去英国,但是总因为工作而无法去。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她和弗兰克是因为认为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更重要于真实生活中的接触,才选择二十多年通信却不见面的。所以,我读完之后,不能否认我的失望。
但是(always),我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书信本身的存在意义是充满感情的。虽然这些书信内容对我来说够不到我的沸点,可是还是有几个十分触动的地方。比如海莲因为听说英国物资短缺,从而一直坚持给弗兰克和书店的店员邮食品,因此与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海莲写给弗兰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数次自己对新书的厌恶(弗兰克工作的书店卖二手书)。她认为旧书读起来更加让人感到由内而外的愉悦,并且假如书上留有上一任主人的笔记,那就更好了。我不能更赞同,读一本旧书,就好像读的东西不仅仅是纸张上的铅字,更是与书上一任主人跨越时空的接触——我们可能因为同一段话陷入沉思,因为同一段话变得兴高采烈或者黯然神伤。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读书能使人摆脱心灵的孤独。
虽然这本书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使人激动,但这些书信所代表的超越载体的意义,才是这本书真正的宝贵之处。至于这本书里是否是爱情,个人认为不是,但是又难以用友情去定义。所以只能见仁见智了。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500字2
书是从一位同事手里借来看的,一本小册子,努力一点的话,两个多小时就能看完。即使对我这种看一小时就要停下来歇一会的人来说,也只是花了两三个晚上。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一位女作家与英国一家古书书店长达约20年的书信集,诸多采购的书我虽几乎都没看过,也不了解,读起来却并不枯燥,我想多半是因为对通过书信来建立起感情和友谊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向往。
现在几乎已没有人再去通过写信与家人或朋友联系了,社会早就进步,大家也都有更快的联系方式,因此在看到20世纪中旬这一封封跨国信件,及这些信件上所发生的故事时,不免会有感慨。去年上映了一档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在感受到各位读信人的表演功力外,让我更加诧异的是书信所能传达的真实情感、思想甚至超过面对面的交流。
回到这本书,里面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是真实存在的,包装页上这样介绍:“1920年代,这家古旧书店由本杰明.马克斯与马克.科恩在伦敦共同创立,1930年迁至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除了因与海莲.汉芙的书缘闻名之外,还接待过查理.卓别林、萧伯纳等诸多名人。”
作者海莲可称得上一位爱书之人,对书的品相、内容、版本极为挑剔。因此才会有作者不去住处附近几条街外的书摊,而用信件远渡重洋去遥远的英国旧书店找书来读。第一封信写在1949年,作者此时已经三十多岁,在与英国绅士高冷的店员弗兰克交流时,其表现出来的却像是古灵精怪的一位少女,因此在他们往来的信件对话中,一面是严肃克制,另一面是活泼俏皮,在这种对比中,读起来也是诙谐有趣。
书信集的开始正值二战结束,不消查世界史,凭书中描写也知道此时的英国物资匮乏,民生凋敝。在作者与书店各位店员通过书信逐渐熟络的过程中,身处美国的海莲在复活节、圣诞节等节日时常给店里寄去鲜鸡蛋和肉类,店员们也分外感激,每年都邀请海莲来英国玩并为她准备好了一切。虽然最终直到弗兰克由于腹膜炎过世都没能成行,但作者与店员形成的美好情谊却流传至今,不断影响读者为之津津乐道。
海莲在信中多次提到她自己对读书的一些要求,连贯起来可以瞥见一位爱书人的读书观。
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我就是没法儿喜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虚构人物*演着不曾发生过的事儿。
持不同意见,不买没读过的书,那如何接受新知识?任何小说里都有虚构成分,但大部分内容绝对都是以历史中或现实中曾经发生的人和事为模板提炼写就的。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
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未免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我是不舍的。
我寄给你们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静,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他以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这样一位博览群书,嗜书如命的人,百度百科里这样介绍:“海莲.汉芙1916年4月出生于费城。绝大部分的岁月都是在曼哈顿度过,一生潦倒困窘。汉芙生前从事最多的工作是为剧团修改剧本。”
这段介绍有六个字分外扎眼,一生潦倒困窘。这让我想起知乎上经常上热榜的一个问题: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又或者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是什么?)无论高赞*如何为读书正名,都无法逃出感*解释的框架,无法摆脱读书对生活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这个事实。
所以读书有什么用呢?
没用。
那你还读吗?
读。
为什么?
因为没用啊。
水中捞月,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没想过要把月亮捞上来。
尾声,马克斯科恩书店店员弗兰克的女儿这样描述她的父亲:
虽然父亲从未拥有财富、权势,但他始终是一个快乐自得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我们应该以拥有一位这样的亲人而深感欣慰。
《查令街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600字3
2018年1月25日(周五)那天早晨,囫囵吞枣般的把《查令十字街84号》读完。大概用了两个小时,其中还包括了玩手机,上洗手间,和同事聊天的时间。可见我那时有多浮躁,只是为读完而读的这本书。然后匆匆写了读后感,如果迷信点,那就是老天惩罚我的浮躁,不知道怎么*作的,居然写好的读后感丢了。什么屁读后感。丢了就丢了,事实是自己粗心丢的。不管了,我只记得当时写的里面有一句,若干年后从新品味这本书。何必等到若干年后。周六,生病,在家休息。午睡前细细开始读,读了点。后来周日起床。发现家里卫生打扫了,没什么事,抱着这本书家里晃悠了一会,躺在有阳光的沙发上继续读。
读完了言归正传,我废话真多。读完全本,我想用一个词语,偷窥。我偷窥了他们的信件,他们的隐私。从英国到美国距离有多长,通过一个在报纸上看到的小广告,因“专营绝版书”建立起通信联系。从陌生人,买主,卖主的关系,到最后息息相关的朋友,甚至可以理解为素未谋面的家人。唯一的遗憾就是直到弗兰克死,都没有见到海莲。
海莲一直计划着去英国,去看看她的书屋,看看书屋里的朋友,弗兰克也一再邀请海莲来英国,书屋所有人都在准备着海莲来,该怎么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可是结局却那么遗憾。这本书很薄,但是含的知识量很大。我看过其他人写的书评。
他们居然从信件往来中看到了爱情。我的天呐,理解真够透彻。也许是因为弗兰克太太给海莲的信中有句“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一直觉得海莲,弗兰克和书店其他店员的关系是朋友,是家人,友爱的家人。书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远方有人竟能为素未谋面的一群人付出这么多关怀和慷慨,我的内心实在倍感温暖。”这句同样温暖了我的心。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000字4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看这本小书并没有花费我预期的那么多时间,只一个下午,在凑人数参加会议的会场里便看完了。这是一本书信集,信件的两边,是隔着大西洋的美国和英国。1949年,美国的老姑娘海莲·汉芙想找书,于是写信给了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由此建立了起了20年的通信往来。一个直率纯真、嗜书如命而又穷困潦倒的纽约女作家,一个是有着绅士风度但拘谨严肃的英国书店负责人弗兰克·德尔,在以书籍为桥梁的通信中,建立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真挚情谊。这样的通信往来扩展到了汉芙的朋友、书店的其他店员、德尔的家人乃至邻居,从购买精致的英国图书扩展到了礼物相赠。信件里,汉芙多次期待到英国一游,到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看看,但终究未能如愿,随着德尔的辞世,通信往来廿年的他们终于还是未能谋面。
因为是私人信件的缘故,这本小书言辞真切,率真的纽约老姑娘与拘谨的伦敦绅士的形象活灵活现,汉芙对于好书的渴求和德尔查找、介绍和邮寄书籍的严谨的画面也栩栩如生。从这些跨度达廿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爱书人的真挚与售书人的热忱,还有基于通信所建立起的感情的升华的真挚友谊。尽管自己只是一个贫穷的剧作家,但汉芙还是慷慨地给二战后物资匮乏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了许多物资;而德尔则是兢兢业业地为汉芙寻觅好书。
若是这样的信件能一直写下去,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微小而幸福的事情。但是,汉芙数次想到英国未能如愿,德尔先生又与世长辞,让这跨越20年的往来迎来了一个哀伤的结局。
因为书店所有人相继离世,后代又并未从事这一没落的事业,查令十字街84号的这家书店早已消失无踪。今天,查令十字街84号依然伫立在伦敦街头,只是已经从书店变成酒吧,再变成麦当劳。据说,在店门口的墙上,一块圆匾刻述着这个地方因为这本书而名满天下的事,但当年的那个有着木霉味书架的二手书店,却已确凿地消失在了时空里。但是,那长达廿年的通信以及这些信件所承载的深厚情谊,却永久地传承了下来。
尽管在那些岁月里,汉芙为她购买的书籍足额支付了书款,还无偿地馈赠了一些物资给她的英国书店的朋友们,但在她看来,她从所邮购的书籍那里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她的付出。因此,德尔先生去世后,汉芙在给她去英国的朋友的信件中嘱托她的朋友,“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我想,她亏欠的,不仅是书籍所带来的溢价,也有那流淌20年的真挚与热忱的感情吧。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000字5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原创: 小离菇凉
这本书读起来确实让人手不释卷,一顿饭的功夫就看完了。字里行间有让人口齿噙香之感。 我喜欢强调地标的文学作品,因为一个人,一个故事而喜欢一个地方,特别有仪式感。比如贝克221b,当然还有查令十字街84号。有时候,走进一个地方,就等于走进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结界。
3月份我和洋洋去了日本,他的结界是镰仓高校前站。他站在江之电的列车道口前,面朝大海,我站在他背后替他拍照,牢牢记住对象的嘱托[一定要在江之电进来三分之一的时候拍照"。四周都是前来[朝圣"的*游客,我专注拍照,看不清他们的表情。就算看到了,也无法确切描绘他们的心情。那一刻,他们都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回忆中。
于我,重要的地标是西湖区留和路299号。在同学间还在用信件交流感情的时候,我在信封上写过无数次留和路299号。工作以后偶尔回母校惺惺作态怀念青春,从30岁到16岁,似乎只是一趟公交车的路程。只要经过留和路北口,我就会本能的低声提醒自己,要在上埠下车,不然就会坐过站,下车后往前走几步再过斑马线,然后跨门仿佛是结界一般的校门,门口是铜制的门牌号码,留和路299号。然后一个闪回,flashback,yesterday once more。身边是英气勃勃少年,踩着点上课,说着一两句脏话假装自己是大人。
yesterday,yesterday,仿佛就在昨日。
只是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只有梦里才不身是客,来者犹可追。
书中海莲有抱怨到,现代人用语不够规范。其实何止是英语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我是学语言的,又沾着点历史。对这方面倒是十分淡定佛系。语言的消失,发展,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想得豁达些,以往十里不同音,现在地球越来越[小",人类甚至能窥见黑洞。世界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慢慢趋同化。刚好昨天还和小伙伴说过方言消失的问题。只要还有人在说,有人在用,他就不会死。像<灵魂摆渡>里的山神,只要还有一个人信仰着供奉着,神就不会死。
anyway不扯这些有的没的。这段只是意识流作祟引发的一个小想法。
还是说一下文字的魅力和笔友吧。
没有因为文字爱上一个人的经验,不过确实因为文字对一些人产生好奇感和亲近感。比起外貌,喜欢一个人的文字而喜欢的那个人会更走心呀。毕竟一个是外表美,一个是心灵美么。呵呵呵呵。
文字是人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美化自己的一部分。我经常用文字记录生活,有时候谈谈最近的想法,或者批判一些事情,在这过程中很难客观的去用文字批判自己。
内心的黑暗,被自己无意识的屏蔽,变成某种[褒义"和积极向上的伪装。当我嫉妒的时候,我会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魅力,我们要发现自己的魅力。当我不自信的时候,我害怕别人看轻自己的时候,也会有点[好为人师"展示出自己懂挺多的,希望大家快点发现我这个宝藏少女。不过最近我的微博上,总是一些没有营养的*啊,碎碎念啊,被我总结为,这个阶段是[自信而快乐的仙女"。哈哈哈--文字这种东西,还真的需要做深度阅读理解的呀~~
我没有笔友,不过有因为文字认识的朋友,在bbs上觉得她写得小作文真好。想要认识她,和她成为好朋友,于是发了站内信,加了qq,后来她去搞歌词创作,我们又一起组网上乐团唱歌。
上学的时候,不是老师会让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念么?我也因为这个环节,对好几个同学[另眼相看"。如果深感共鸣,我依旧会有那种,我好想好想和她成为朋友的冲动。
看,文字那么重要!
希望自己保持阅读,保持写作。保持对自己的真诚而不是美化。内心单纯而丰富,和周围的小伙伴一起变得更好!因为最近看到的鸡汤是,一个人优秀很正常,帮助身边的人一起优秀就能成大事(挣大钱)。我可太想发财了呀~
因为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就套用学生作文的呼吁式,希望看着不奇怪。
以上。
―end―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篇6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收录了海莲·汉芙向英国一家位于查令街84号的旧书店买书的过程中,和店员弗兰克之间的通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书信中传达了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马克斯和科恩书店的主人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与情缘。
书中收录了汉芙与科恩书店二十多年间往来的所有信件,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架起了一座彼此沟通桥梁。这是爱书之人的相互交流,汉芙爱书,视书如珍宝,她喜欢读旧书,在得知科恩书店藏有许多古书之后,*情率真,热爱古书的汉芙毫不犹豫地将书单和钱以及信一同寄出,寄到了大洋彼岸的科恩书店。而德尔也是很尽心尽力地为汉芙找书。一段神奇的书缘之旅就此开始了。因为汉芙对书的热爱,因为汉芙对他人的信任,因为德尔的真诚和诚实。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读书人的圣经”。书中体现读书之人对书的热爱和尊敬,体现了汉芙别样的读书态度,绝不将书束之高阁。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读书人的关注,人们纷纷传阅收藏。以至于查令十字街84号在多年以后成了伦敦的一个景点,一个读书人的朝圣之地。
而在我看来,这二十年长期不断的通信,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书商与买书人之间的交易,爱书之人的相互对话,也是一段情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汉芙从一开始就把书款放入信中一起寄出,不采用汇款方式,她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德尔帮她算的账。而德尔的行为,尽显英国的绅士之风,不仅尽力为汉芙找书,诚实地算账,就连跃于信纸上的文字,也是那么地彬彬有礼。
汉芙的善良,同样也是深深打动了包括德尔在内的科恩书店的每一个员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汉芙给科恩书店寄去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尽管她自己过得并不如意。通过跨越海洋的信件与包裹,他们彼此问候,相互温暖。这是情缘,由书而起,不只是书缘,比爱情更大,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怀。
这本书一出版便在英国风行,曾被英国大肆宣扬成是英国文学的复兴。其实这种说法不说是错,但未免过于生硬,这本书信集只是爱书惜书之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取暖。《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带有温度的书信集,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同时,也唤起了到时人们对书籍,对文学的关注。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位美国女作家与一家英国古旧书店以经理德尔先生为主的店员们二十年间购书寄书的*十封往来书信的信函集。信函每封不过数百及千字,笔墨或端雅或谐趣,谈文说事,嘘寒问暖,记账邮物,二十载不谋一面的岁月留痕薄薄纸笺,海阔天空地弥漫着书香与温暖的人间情味。掩卷莞尔,读之,如对故交老邻,道旁小坐,两三碟小菜,浊酒一壶,晏晏趣说从前,欣聆旧怀。
翻开这本小书,是在一个会上。因为会议惯常的枯燥,照例携了闲书来赶瞌睡。书的序文和附录竟有四篇三十几面之多,很超乎了我的想像。才看了几段序文中的书信摘录,不时会心一笑,心已生爱悦。这书也够调皮,见我喜爱,玩变脸的功夫,眨眼换了一副模样儿,变作一道喷香美食要诱我一口吞了它!我才不是大圣的二师弟那副德行,会上这个当!一行不漏地,我先把“序”、作者的“译序”,还有附录的两篇解读当作佐食小碟填了牙缝。会上读书多有干扰,至此再忍心合上书页,美味要留在静时全心以对,才不负美意呀。
昨日,久雨初晴,风和日暖。睡前卧读,拨亮了灯,双目炯炯,一口一口咂食美味。淡淡古书味道,郁郁人间情谊,溪水般叮咚跳跃心间。只为这家异国的书店找到了她想要的书,当海莲·汉芙小姐从她的英国籍邻居那里听说战后的英国,物资匮乏到每个月每个人只能配给到一个鸡蛋时,她心疼了。
从圣诞节开始海莲·汉芙小姐给被她称之为“我的书店”的店员们源源不断寄送食品包裹礼物数年,直至时局好转。人和人之间,如此纯粹!我的眼里,就连信函的购书账目中频频出现在字里行间的“美元”和“英镑”,亦去浊存清扮成了两个小书童的样儿,跟着那一册册可爱的老版旧书,前趋后缀地一天天衣襟袖角都浸染了纸墨的香芬。
德尔先生是书店的经理,回复海莲·汉芙小姐书信最多。隔空鸿雁传书二十年,因为异*,人与人之间便有了一段细微别著的情意,被解读为另一种爱情未免也牵强了些,其实还是友谊的底,和塞西莉那几个店员一样,不过彼此更多一份知心、体贴与坚持。如此而已。
我很喜欢这样的两个人。在人生的长河里汇入这样一段荡漾着书页古香的清流,非幸事美事还可为何事!她人在纽约,心属英国文学,买书、读书、写书;他人在伦敦,就职古旧书店,售书、寻书、寄书。她善良坦率豪爽仗义,他温厚雅正恪尽职守。他们因书结缘,在这片缘分的天空下,他们的朋友、亲人、同事、邻居都走上了“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这个舞台,寒来暑往,雁来雁去,这些可爱的人纷纷执笔,写出了一幕美好的友谊剧目。也许,她和他,比友情又多一点点,也仅只一点点吧,不然二十年的岁月,无论如何旅资匮乏这样的理由也是挡不住情人的脚步的。当青丝渐成白发,她在他辞世的两年后终于机缘来临,推开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门,人已亡,店已空。
这夜入梦,我竟拾到其中一封信函,怕失去,急取了相机来拍照存念。而后的梦中又至某书坊,购得一册印刷精致的老版小人书《苏武牧羊》,喜不自胜。想起被舅父拿走的一册书法*,想要再觅一个,翻找许久,却不可得。那梦里也怪,难道米芾不是书法家了,他的书全给印成了画集。苏东坡的字也很好,老板极力推荐着。眼前字,心底情,先父习字法宗米氏,看书帖无非一点儿念想,但为此故,就还是要米老先生的字最关我情。
廿载书缘一梦中。醒来的清晨,在枕边又取了这本小书夹住鼻子嗅上一嗅,啊,竟然闻到一股小时候新学期老师发来课本的味道!
电影《*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出现了一本被誉为读书人的《圣经》的一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在我未看书的内容时,脑海里就想着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书店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世界上真的会有人和从未谋面的人通信二十年?这听起来很奇妙。
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才发现人的情感、心思还有情谊真的会漂洋过海漫溢在世界每个角落。海莲·汉芙在文艺周刊刊登的广告上发现了一家经营绝版图书的书店,并在1949年10月5日寄出了第一封跨越时光的信,这便是这场书缘的开始。当我们深入读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封封的信承载着海莲·汉芙与弗兰克·德尔等人的深厚情感,更加体现了海莲·汉芙的善良,*格率真,弗兰克·德尔的绅士风范与兢兢业业。
当汉芙知道战后的英国经济困难,物资缺乏的时,她慷慨大方地寄给了弗兰克·德尔等人一些肉类、鸡蛋等食品,甚至还有昂贵的长统*。要知道,那时的汉芙自己的生活并不宽裕,但她依旧毫不吝啬,这不就是她的善良嘛,甚至让书店的员工将她视为自己的亲人,纷纷和她通信。同时,当爱书的她发现弗兰克·德尔寄给她的书质量不行时,也会生气,并指出他们的错误,这不是她率真*格的体现嘛。另外,正人君子的弗兰克·德尔也渐渐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汉芙,且一直兢兢业业为她寻觅好书。一封封信将每个人的所有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始至终,汉芙与弗兰克·德尔都没见面。弗兰克·德尔成了汉芙的“弗兰克先生”,而汉芙也从“敬爱的汉芙”成了“亲爱的汉芙”,无形之中,俩人的情感都表现了出来,以致让弗兰克·德尔的妻子诺拉嫉妒。
长达二十年的通信,汉芙心系英格兰,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可每次都因缺乏资金而止步。当收到最后一封信时,得知弗兰克·德尔去世的消息,她整夜未眠。当所有泪水流尽之后,再多的悲恸也无济于事,她只能将二十年来与弗兰克·德尔的所有通信整理出来……这是她对弗兰克·德尔的精神之爱啊!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的善良、信任、坦诚,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像汉芙那样,对他人善良、坦诚,爱护书籍,多看书,也要像弗兰克·德尔那样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件事。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在查令十字街上,亲眼看一看这个演绎着二十年时光奇遇的书店。
最后,“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鼻子**的。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7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看这本小书并没有花费我预期的那么多时间,只一个下午,在凑人数参加会议的会场里便看完了。这是一本书信集,信件的两边,是隔着大西洋的美国和英国。1949年,美国的老姑娘海莲·汉芙想找书,于是写信给了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由此建立了起了20年的通信往来。一个直率纯真、嗜书如命而又穷困潦倒的纽约女作家,一个是有着绅士风度但拘谨严肃的英国书店负责人弗兰克·德尔,在以书籍为桥梁的通信中,建立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真挚情谊。这样的通信往来扩展到了汉芙的朋友、书店的其他店员、德尔的家人乃至邻居,从购买精致的英国图书扩展到了礼物相赠。信件里,汉芙多次期待到英国一游,到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看看,但终究未能如愿,随着德尔的辞世,通信往来廿年的他们终于还是未能谋面。
因为是私人信件的缘故,这本小书言辞真切,率真的纽约老姑娘与拘谨的伦敦绅士的形象活灵活现,汉芙对于好书的渴求和德尔查找、介绍和邮寄书籍的严谨的画面也栩栩如生。从这些跨度达廿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爱书人的真挚与售书人的热忱,还有基于通信所建立起的感情的升华的真挚友谊。尽管自己只是一个贫穷的剧作家,但汉芙还是慷慨地给二战后物资匮乏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了许多物资;而德尔则是兢兢业业地为汉芙寻觅好书。
若是这样的信件能一直写下去,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微小而幸福的事情。但是,汉芙数次想到英国未能如愿,德尔先生又与世长辞,让这跨越20年的往来迎来了一个哀伤的结局。
因为书店所有人相继离世,后代又并未从事这一没落的事业,查令十字街84号的这家书店早已消失无踪。今天,查令十字街84号依然伫立在伦敦街头,只是已经从书店变成酒吧,再变成麦当劳。据说,在店门口的墙上,一块圆匾刻述着这个地方因为这本书而名满天下的事,但当年的那个有着木霉味书架的二手书店,却已确凿地消失在了时空里。但是,那长达廿年的通信以及这些信件所承载的深厚情谊,却永久地传承了下来。
尽管在那些岁月里,汉芙为她购买的书籍足额支付了书款,还无偿地馈赠了一些物资给她的英国书店的朋友们,但在她看来,她从所邮购的书籍那里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她的付出。因此,德尔先生去世后,汉芙在给她去英国的朋友的信件中嘱托她的朋友,“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我想,她亏欠的,不仅是书籍所带来的溢价,也有那流淌20年的真挚与热忱的感情吧。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8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中经典的段,让我感受到了这段跨越大西洋的精神之旅,孤独而高贵。
《查令十字街84号》描述了一个嗜书如命却穷困潦倒的女作家海·汉芙苦于在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里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书,而按照《星期六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书,从此两个爱书人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而这些书信也汇集成为了这部书的全部。
这本书很简短,但内容却很丰富,它是读书人的掌上明珠,更是爱书人的“圣经”。它浓缩了经典读本的精华,它联系了大西洋两岸紧紧依偎的心,它更让我领略了书信的魔力。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缓,一生只够专注于一事情。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书信成为唯一的通信工具,人们铺纸、提笔,虔诚的写下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用浓浓的仪式感传达书信的魅力。当海·汉芙字斟句酌的写下第一封求书的信时,她与弗兰克·德尔的缘分便悄悄蔓延。我想在寄出第一封信的那一刻,海·汉芙便开始有了期待,期待对方的回信,期待这间“活脱从狄更斯书店里头蹦出的可爱铺子”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在缓缓地流逝,海·汉芙与弗兰克·德尔的友谊也越越深。一个竭尽所能在英国各地奔波,出入豪宅,为存货不多的书店添置新品,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一个不时地给书店的店员们寄去火腿、鸡蛋、香肠等紧缺的生活物资,帮助店员们度过难关。心心相惜在书信的字里行间彰显,英国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与美国纽约市东九十五大街14号涌动着涓涓暖流。
时间终止在1969年1月8日,一封有别于其他书信的蓝*信封,带了弗兰克·德尔逝世的消息,这让本就渴望踏上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的海·汉芙更加对英国思之如狂。她说“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是呀,它就在那里,而他也依然在那里。如果有机会……不,海·汉芙已经饱览了英国的学,也已经瞧见她想看的了,因为有那么一个人,在书信中向她展示了一切。
海·汉芙是一个幸运的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她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书店,更是找到了唯一一个了解自己的人。弗兰克·德尔也是一个幸运的人,他饱含学识而不吝分享,从而结识了这么一位率*娇俏的女士。温暖的相遇、相识、相知、相信、相伴,借助娓娓道的书信,无限延长……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9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重温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时,这句话在扉页、封底出现,书页一开一合之间,竟有些怅然。
当初买这本书时,好像是为了满减而凑单的,书拿到手,却立刻喜欢上了,也许跟海莲汉芙一样,见到了装帧精美的书籍,即使还未开卷,就已经有了阅读的冲动。
那时二战刚结束,居住在纽约的作家海莲汉芙无意间看到伦敦一家旧书店的广告,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书店写了第一封求购的信,没想到得到了书店员工弗兰克德尔认真的回复,飞鸿来往之间,却是整整二十年。
在她心里,弗兰克就是一位严禁刻板的英国绅士,而在他的心里,海莲就是一位活泼可爱的美国lady。二十年从未谋面,却始终保持着初遇时的感受。
多么有意思的开始?
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求购书籍,慢慢多了些感叹和嗔怪,多了些对英国绅士的好奇,最终发出了“弗兰基,这世界上最懂我的就是你了”的感叹。
而一开始,只是出于责任心将需要的书籍收集邮寄,慢慢会主动提供海莲喜欢的书籍,会对提供的书籍海莲不满意而感到难受,会对久久无法找到海莲喜欢的书籍感到歉疚,会为了找到更多的旧书而长时间在外奔波,在最后一封信中,终于写上了“想念你”。
从一开始的你一封我一封,到后来随时都会写信,间隔长长短短,却始终没有停歇。
从一开始的先生小姐的称呼,到后来彼此互称亲爱的,还有海莲屡次对于弗兰克近乎捉弄的称呼,这一切,似乎有点晚,但是却如此贴切,自然。
可以想象,当他或者她,收到彼此的来信,迫不及待打开,仔细阅读几遍,应该在字里行间,探寻彼此的牵挂吧。
海莲在信中,曾经写到很好奇为他服务的英国绅士到底是个何等样人物,而弗兰克,也屡次在脑海中描绘这位美国来的女游客的形象。读后感.也许,有很多次,当书店门口的风铃响起时,他都会抬头看看,来客究竟是不是海莲,却每一次都只有一声轻叹。或者,还有,他们彼此也在想,为什么相隔如此遥远,会有一个灵魂,如此的接近?
他们始终未曾见面,但是却已经熟识了很久。
是的,我宁愿相信,查令十字街84号,写的正是这一段美好的爱情。
对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群有趣的人,生活虽然艰辛,他们却始终乐观,把生活过得如此,充满了仪式感。
旧水果筐做的简陋书架,放满了海莲视作珍宝的书籍。一张手工的英格兰桌布,让海莲欣喜若狂。物资紧缺,明明是干燥蛋更加适合,却还是要了新鲜蛋,并且第一时间烘烤了蛋糕。海莲托人捎去四双*,成了最好的礼物。书中这些细枝末节零零总总,看似无用而又浪费,却被他们视为生活必须的组成。
雅,是充满仪式感的雅,俗,也是充满仪式感的俗,这便是,生活吧。
通信,在某个时间戛然而止。
那个卖给我书的好心人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但是书店还是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看到这句,不免泪湿眼眶。
合上书页时,不小心看到那一页,空白的那页,只有一行小小字:纪念FPD,不觉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