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终于上映了,它的问世免不了要和老版的三国演义相比较。我感觉这两个版本各有千秋。看了几集感觉新三国在战争场面十分气魄,规模宏大,确实将古代战争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人物刻画方面却要比老版逊*得多。特别喜欢老版人物,他们的表演出神入化,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那么到位。
举个例子来说,刘备的出场,始终以哭惯穿全书中,你看新三国哪一次刘备有哭的情节。相反新三国刘备一出场,就表现出他的志向远大。这一点都被曹*看出。其他的所谓的英雄没有看出也就罢了,因为他们算不上英雄。每一次刘备和曹*的对话中,都体现出刘备作为枭雄的一面,城府极深。刘备的城府在*路诸侯面前就表现出来了。我们也知道曹*的志向。他看出刘备的志向,以至于在后来两个煮酒论英雄时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耳。日后我们也知道曹*也强大了,作为强大的曹*,知道刘备是个英雄,也知道会与他争天下,阻碍他事来的发展。曹*什么都明白,为什么没有刘备成大事前把他杀掉呢,如果我是曹*,我一定会杀掉刘备。相反,在老版的三国中,刘备除了会哭没有别的,表现得很懦弱,从而骗过了曹*,以至于以后鼎足三分。
曹*为报父仇,进攻徐州,刘备支援徐州,后因吕布在后方给曹*捣乱,曹*做了个顺水人情,让刘备一封信解了徐州之围。后陶公祖三让徐州,刘备做了徐州太守,之后吕布被曹*打败,前来投靠刘备。刘备出于仁义收了吕布。这时,曹*为了消灭刘备和吕布,采用了荀彧的"驱虎吞狼"建议,让刘备出征攻打袁术,在出征前,刘备为防范吕布,商量谁留下守徐州看家。根据新三国的剧情,现在的刘备有三员大将,关羽,张飞,赵子龙。商量来商量去,结果留张飞在家守徐州,看到这儿我就是感觉刘备的大脑是不是被挤了,为什么留张飞在家?我们知道,张飞向来和吕布不和。让张飞在家,徐州不丢那才怪呢?这是关羽和子龙分别要求留下在家,可刘备却说出征事事要和二弟关羽你商量,所以让关羽必须跟着刘备出征,子龙是作为先锋最好的大将,必须让赵子龙也一起出征。看到这儿我就很纳闷了,难道张飞不是一员做大将先锋最好的人选吗?我们知道张飞也是一员有勇有谋的大将,而且是一员猛将。后来诸葛亮入川,可是让张飞做的前部呀,张飞成功的完成了入川任务。我们知道赵子龙是智勇双全的大将,做事细心谨慎,让他守徐州万无一失的。如果赵子龙守徐州,张飞也不会醉酒失徐州。
新三国观后感(2):
说实话,新三国拍得已经很不错了,和94版的老三国可以说是各领风骚!当然其中新三国的情节也有所不同,比如:老三国貂蝉在董卓死后,就隐退,而新三国却成了一段吕布貂蝉的龌龊而又经典的爱情故事!而所知的貂蝉拜月也完全没有,可能在新三国里,貂蝉是很不情愿为大汉除贼的,思想还不够觉悟!老三国没有完整看遍,故不能相比较。在新三国中的演员,刘备、关羽、曹*、吕布还是得以肯定,形象不错!而貂蝉、张飞、赵云完全没有达到心中的水准!有人说陈好演的貂蝉,似一村姑,说实在的是抱歉,我不小心按下了发送键。以下是剩下的部分:
演的实在不怎么地,完全没有貂蝉的妩媚和妖艳,比陈红版相差很多,再说化妆、服饰完全不合貂蝉,貂蝉如算失败岂是一个人错?而吕布,风度翩翩,算是对的住"人中吕布"一词。张飞,一开始很是讨厌,简直把张飞演成了一个超级SB、弱智的呆子,形象后来倒是慢慢认同了,张飞不是李逵,怎么还算有点头脑的将才!赵云,算是平平吧,唯一的一点,就是认为还没达到超级帅哥的程度!
看了新三国有很多感慨也有不少失望的感觉,首先,仿佛现在大多数的翻拍剧都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演员的选择,总是不能选到合适的演员来出演角*,也许现在太过于注重明星效益吧。放眼当年的三国演义,唐国强在当时只是个小生级别,但是他塑造了一个经典的诸葛亮形象。再看集结号,全是不出名的演员,但同样使集结号票房口碑双赢。那为什么现在的三国总要让一些到出名不出名的演员来出演某些角*呢?并不是因为演技,而是有些人生来就不适合出演某些角*。像新三国里面的刘关张、吕布、貂蝉、董卓等等之类的本人觉得看起来太别扭了,刘备说话一副背书的样,张飞面白,把胡子一剃根本没一个钢猛的样子,关羽我总看起来没武圣的那种神,不高傲,身材也不够高大……其他就不多说。
第二,不应该把所有人公认的经典剧情一笔带过,桃园结义多经典的一幕十秒钟就被高导演完了,拍了九十多集的戏都不知道把重点放到了哪里,真的让人欲哭无泪。就算要把曹*的奸雄形象降低,想让世人知道他是一代枭雄,也不该太重视他了吧,简直像他的个人传奇。要知道刘备在人们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地位。所以高导一碗水可是没有端平的。
当然,新三国也有很多它的可看*,一是场面大、二是剧情细,以现在的科技的确拍出了很多战争的大场面,这是看点。还有新三国把文官的谋略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不得不说很有看头。当然还有很多可看的地方我就不一一写出来了,大家慢慢看了就会有感悟。
新三国观后感2
新三国终于上映了。它的上映免不了要和老版的三国演义相比较。我感觉这两个版本各有千秋。看了几集感觉新三国在战争场面很气魄。规模宏大确实把古代战争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在人物刻画方面要比老版要逊*的多。特别喜欢老版人物,他们的表演出神入化,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那么到位。
举个例子来说,
一,刘备的出场,始终以哭惯穿全书中,你看新三国哪一次刘备有哭的情节。相反新三国刘备一出场,就表现出他的志向远大。这一点都被曹*看出。
其他的所谓的英雄没有看出也就罢了,因为他们算不上英雄。每一次刘备和曹*的对话中,都体现出刘备作为枭雄的一面,城府极深。刘备的城府在*路诸侯面前就表现出来了。我们也知道,曹*他的志向。他看出刘备的志向,以至于在后来两个煮酒论英雄时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耳。日后我们也知道曹*也强大了,作为强大的曹*,知道刘备是个英雄,也知道会与他争天下,阻碍他事来的发展。曹*什么都明白,为什么没有刘备成大事前把他杀掉呢,如果我是曹*,我一定会杀掉刘备。相反,在老版的三国中,刘备除了会哭没有别他,表现的很懦弱,从而骗过了曹*,以至于以后鼎足三分
二,曹*为报父仇,进攻徐州,刘备支援徐州,后因吕布在后方给曹*捣乱,曹*做了个顺水人情,让刘备一封信解了徐州之围。后陶公祖三让徐州,刘备做了徐州太守,之后吕布被曹*打败,前来投靠刘备。刘备出于仁义收了吕布。这时,曹*为了消灭刘备和吕布,采用了荀彧的"驱虎吞狼"建议,让刘备出征攻打袁术,在出征前,刘备为防范吕布,商量谁留下守徐州看家。根据新三国的剧情现在的刘备有三员大将,关羽,张飞,赵子龙。商量来商量去,结果留张飞在家守徐州,看到这儿我就是感觉刘备的大脑是不是被挤了,为什么留张飞在家?我们知道,张飞向来和吕布不和。让张飞在家,徐州不丢那才怪呢?这是关羽和子龙分别要求留下在家,可刘备却说出征事事要和二弟关羽你商量,所以让关羽必须跟着刘备出征,子龙是作为先锋最好的大将,必须让赵子龙也一起出征。看到这儿我就很纳闷了,难道张飞不是一员
做大将先锋最好的人选吗?我们知道张飞也是一员有勇有谋的大将。而且是一员猛将。后来诸葛亮入川,可是让张飞做的前部呀,张飞成功的完成了入川任务。我们知道赵子龙是智勇双全的大将,做事细心谨慎,让他守徐州万无一失的。如果赵子龙守徐州,张飞也不会醉酒失徐州。
《三国》观后感3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念着这曹*的诗句,一股强者的霸气和孤独感油然而生,仿佛我们已不是置身于外,把一段宕气回肠的历史在眼前引来展开。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得到从古至今过往的人们,也让我们从中得到启发。
一要有抱负。为国为家为自己,为民族为自由为前途,至少你须选一项。人生之渺茫如沧海一栗,若无目标,恍如行尸走肉,只能迷失自己。
二要努力。如果你不够优秀,那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更知道努力对一个人的重要*。太多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成功的路没有捷径,不管你优秀与否,刻苦努力永远是最关键的法门。生活若有苦难,苦难只会让生活更加精彩,除非你是懦夫,所以不必去害怕,它也决不是一个人失败的理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最后要坚持。人生多有意外,谁能预言将来呢?你努力了,大半多有收获与实现,就算理想做古,努力白费,也不必惋惜,因为你努力过,人生便不会无味。就言曹*,虽未曾一统*,谁又说他失败了?谁又说他不名留千古了?
《新三国》观后感4
批评新三国拍得不好的人,真的是过于迂腐。首先,《新三国》可看*强,在其播出期间,明天两集,竟成了本人天天的期盼!哈哈,本大爷看的不是《新三国》,看的是寂寞,看的是心情,过瘾。如此精神食粮,大快朵颐。其次,三国历史,百家纷呈,见仁见智,言而总之,她是人类高级智慧的精华和浓缩,教益匪浅。难能可贵的是,《新三国》在很多地方对此有深化。比如,吕蒙之死,发人深省,处理得很有深度。本大爷觉得《新三国》最大成功就是表现历史有深度!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者是也。第三,《新三国》采用白话,更适合大众化。除了对白少数些别扭以外,语言对人物的刻画,对故事情节发展,对人物*格产生的变化等,超过三国演义原著本身。说要拍得跟原著一样的人,只能说都是书呆子,原著是演义小说,是几百年前的人写的小说,现在不可能还是按原来的口味去欣赏,什么是真是的历史?恐怕没人知道。《新三国》不同于《三国演义》,也有别于《三国志》!《新三国》乃国家级高级厨师所烹调的一道美味,试君口味和胃口如何?
读《三国演义》的观后感5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欢读的经典历史小说。它通过描写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发生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来表现英雄人物如何利用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与对手随机应变、斗智斗勇。《三国演义》就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每读一次《三国演义》,我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其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
“挟天子令诸候”的曹*平定了北方,率百万大*南下,打算一举扫平蜀汉和东吴。刘皇叔和孙权决定组成抗曹联*。诸葛亮是刘皇叔的全权代表,周瑜是孙权*队的最高统帅。虽然双方是联合*队,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总是给他设绊子,搞破坏。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周瑜借口缺少箭支,要诸葛亮十天之内制造十万支箭,最后陷害没成功,留下了千古笑柄。
读着读着,我想到以前学校里发生的一件事。那一天,学校举行语文考试。一位跟我比较要好的同学考出了98分的好成绩,我却只考了86分。放学回家的时候,我越想越难过,觉得她很有可能是*得来的,或者是老师偏心,就故意问她:“小李,你这次怎么考得那么好啊?”当时我有些嫉妒她,因为我平时的成绩都比她好,可是这一次却被她超过了,心里觉得很不服气。有一段时间,都不愿跟她说话,和她一起回家了。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周瑜作为诸葛亮的友*统帅,不跟诸葛亮好好合作,反而因为嫉妒,多次设计谋害,最后竟被活活气死,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终身遗恨。为什么要去妒忌别人呢?是怕别人超过自己的成绩吗?这样的人是没有勇气的!当别人取得好成绩,受到大家尊重和爱戴,如果我们不去寻找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不虚心向他学习,反而讽刺甚至中伤别人,那是多么愚蠢无能的表现啊!
读着读着,我明白了不能妒忌别人的才干,如果要想取得跟别人一样的成功,那就努力去做。
你瞧,小时候数学常常考不及格的华罗庚爷爷努力去做了,他后来竟然成为了数学家!
你瞧,残疾张海迪阿姨也是努力去做了,她居然掌握了多种语言!
你瞧……还有很多很多。
努力去做吧,成功等着我们呢!
[读《三国演义》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观后感6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格。曹*,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多疑,司马懿太过*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格的重要*。*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新三国》观后感7
《三国》它塑造了许多个*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嫉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杨修········它的人物描写的十分清楚,忠就忠的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但我最欣赏还曹*
曹*为收服关羽,送赤兔马,赏黄金豪宅,赠美女,封汉寿亭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宴请笼络,直至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刘备而去,曹*都未狠心杀关羽,可谓爱才如命。再比如长坂坡,曹*起了对赵云的爱才之心,致使赵云在百万曹*中七进七出,而无人敢伤其*命。赵云单骑救少主,成就千古美谈。因为曹*的爱才,成就了关羽和赵云。对曹*的求贤若渴之心,可见一斑,说明曹*爱才,不杀人才的美好的一面。
曹*亦杀才,为何?一是因为人才恃才放纵,破坏游戏规则。比如许攸,弃庸主袁绍夜投曹*,献火烧乌巢之计,以致袁绍兵败官渡,功劳巨大,但太过放肆,借酒屡屡辱骂曹*,惹得公愤。杨修亦是如此,恃才傲众,耍小聪明,招主忌。二是误杀,如杀蔡瑁、张允二将是中周瑜之计。三则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与袁绍官渡大战时,杀粮官,是为稳定*心耍的计谋。
曹*爱才,不择手段。比如徐庶,刘备起兵二十余年,屡战屡败,得徐庶即兵败曹仁。曹*获知后,令人抓其母亲,以此要挟,徐庶为救老母,不得不离开刘备。因为曹*深知,才不为我所用,是遗憾,但为敌所用,是损失。
曹*爱才,对敌人也是惺惺相惜。比如刘备,许昌城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明知天下对手惟有刘使君,但因英雄惜英雄,虽有杀心不忍杀。
纵观《三国演义》,曹*从未使出过反间计而使得敌人杀自己的人才的。曹*虽奸诈,但有胸怀宽广的一面,爱才如命。引得四方能人尽投之,也就是如此,才成就曹*一统北方,虎视天下的大好局面。反观刘备携关张兄弟三人当年与曹*、袁绍等起兵征讨董卓,二十多年过去,论兵不足三千,论将只得关羽张飞外加一个赵云,说明刘备虽仁义,但是爱才方面与曹*相差甚远。
再说周瑜,一生妒忌诸葛之才,后来反而把自已活活气死。之所以嫉妒,源于自己的自大,认为已是天下文武第一,他一心想致孔明于死地,结果反因自己的小肚鸡肠而气死了自己。周瑜使反间计,杀蔡瑁、张允,可谓够聪明却不够光明;赤壁之战时,想借刘备之手杀曹*,有机会杀曹*但不杀,故意放曹*逃往刘备*阵中,以使曹*的*队向刘备复仇,但被孔明识破,结果未如愿,可谓够奸猾。与刘备*队联盟时,却一心打小算盘,可谓顾不全大局,还好孔明胸襟豁达,智谋过人,躲过屡屡杀机。对周瑜这样的才智过人的悲情人物之死,既可怜又同情,又有点鄙视。此人如能心胸广阔一些,早已成就大业了。这就是为什么曹*是三国中的霸主枭雄,所带领的团队最强,而周瑜只能是东吴的*事统帅,但未能助主成就大业,甚是可惜。
对比曹*和周瑜,曹*用人大度,大气,大格局,始终以统御人才之心用人,把自己凌驾在人才之上,招揽天下人才为已用,而不是视人才为对手,时刻担心着人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在曹*的心里,始终认为无论人才多么的才华盖世,但也只是"被用"或"不用"的对象。而周瑜则不然,把自己和人才放在了竞争的水平低位,怎么会不起嫉妒之心呢?这气魄、格局、境界如何能和曹*相提并论?而刘备反思起兵二十多年,未能成功后,跃马檀溪,幸遇高人水镜先生,先得徐庶再得孔明,大小*权尽交孔明,引得关张兄弟不服,求贤若渴之心,尽览无余。从落后曹*二十年,到很快缩小距离,*事实力逐步崛起,最终成为三国中的一国。有后来居上之风。
联系当前的企业,曹*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地位,也是老板或执行董事、总经理的地位,他可能才华不见得多高,能力不见得多强(事实上*才华能力都很强),但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把能用之人用到恰当的岗位,即使不为他所用之人,他也不会嫉妒到断绝别人的职业前途,淡然处之。而周瑜则不同,他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副总的地位,生怕有人能力超过自己,取代了自己。于是能拉拢则拉拢,不能,就排挤走,或做出压抑人才的事来。
想各企业用人之道,一个人若能做到不妒忌,不阻碍,不*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而能与其精诚合作,发挥其才华同时,也提高自己,对其积极举荐也成就自己,彼此携手,同心协力地为企业做出贡献,那他则有曹*的大格局高境界与刘备仁义之心了。反之,则落为周瑜之类,肚囊不阔绰,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别人才华超过自己,恨天下所有有才之人,把本该成为英雄惜英雄的朋友,变成了敌人,未伤人先伤己,何苦来哉!现在社会,人才往往不是被埋没的,而是自己把自己埋没了。只要有才华有能力,有梦想有追求,总会有绽放光芒的地方,不是哪个人能给遮蔽的!
[《新三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观后感精选8
本人在休假的时候在家里看了几集三国,真是感慨万千啊,暂且不提整个三国故事,我们以小见大,先说这个曹*战袁绍那一役来说吧,先回忆一下情节吧,袁绍听许攸的进谏终于决定*曹贼,率*70万,三*全出,*曹贼,此战真可谓是空前绝后啊,这摆明了是稳赢的战,70万对曹*的不到30万大*,但是结果是袁绍打败,从这里就引人深思,这么明显的优势,居然还输了,这是为什么呢,“三国观后感”。依在下看来,有这么几个原因,一者他袁绍虽然兵多,但是全是虚的,没有精兵良将。二者,他袁绍本人昏庸,无谋,犹豫不决,而且还喜怒无常,不分虚实,三者,他手下的谋士不但不能帮到主公,还误国误事,整天就知道内讧,挑拨。此等场面和曹*相比就显得落差极大,曹*虽然兵少,但是曹*早已为此场战役做好准备,培训出7万精兵,而且曹*乃一代奸雄,奸计更是处处埋伏,此战最关键的人物便是许攸,许攸趁夜投奔曹*,在曹*绝粮之时,帮了曹*一把,此战就此定胜负。
其实,看完这场战役,我联想到了社会,社会上也不乏像袁绍此等的昏君,现在有些企业的老板,亦或是开店的老板,和袁绍可谓是大同小异啊,有的人一样是靠父母的钱开店,但是管理起来却是一点也着调,这和祖上四世三公的袁绍有和区别,有些开公司的人,也是昏庸,该听取的建议不听,不知忠言逆耳的道理,而去听信小人在旁唆使,此等主公,必定成不了大事,最后必将是灭亡,而这次的金融危机便像是无形的曹*,一些昏庸的老板根本抵挡不住,都是一片废物,所以说,做生意好比是战争,得人心者得天下,昏庸之人必定走向灭亡,观后感《“三国观后感”》。
《新三国》小学观后感范文9
“三国”里谁是好人?
我看过《三国演义》连环画,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动画片。前些天听说拍了一部新《三国》,我便又打开电脑,成天熬夜地看新《三国》。我一面看一面想,“三国”里谁是好人?
曹*是好人吗?爸爸说他有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制强,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可我觉得他不像一个好人。曹*诡计多端,不讲义气。一次,曹*到朋友家去避难,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嚓嚓嚓”的磨石声,以为人家要杀他了,便一头把门撞开,二话不说,把朋友家十几口人全杀了。杀完人,回头一看,才发现厨房里有一头捆好的猪,这才明白人家磨*本是为了杀猪招待他。而且,曹*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让天下人负我。”你们说,曹*坏不坏?
我心里又想:那刘备是不是好人呢?我想不见得。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他曾救过刘备,可刘备反倒加害于他。别看吕布英勇潇洒、帅气过人,可是他却为了一匹赤兔马和一位美女貂蝉而两次杀害他的义父,你们说吕布是不是比吕布还可耻、还可恨。
《三国演义》塑造了这么多英雄豪杰。但是,这其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甚至杀害自己的朋友。虽然他们身上都有缺点,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还算是个英雄,我非常敬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