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学期,每天宋老师都会领着我们读《弟子规》,并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弟子规》的含义。渐渐地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去年春节,姐姐在我家过年。一天,我想吃瓜子,就用瓜子器剥了许多瓜子。姐姐也想吃,我不想给组组。忽然我想起《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句话,就把剥好的瓜子给姐姐了一大半,我只留了一点儿。虽然我吃得少,但是我心里很高兴。
一天下午放学回家,我把书包往地板上一扔,便跑到阳台上玩我心爱的电动挖土机。我指挥挖土机把沙子从一个盒子运到另一个盒里,玩得热火朝天。爸爸几次叫我去*琴,我都装作没听见,仍兴致勃勃地玩着。妈妈下班回来,又叫我去*琴,我仍磨磨蹭蹭不想动,妈妈严肃地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不是《弟子规》中的话吗?你忘了?”听了妈妈的话我羞愧地去练琴了。
《弟子规》就像一位老师时时刻刻在教导我,让我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少年。我喜欢读《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300字2
弟子规读后感(一)
闻过怒,闻欲乐,损友来,益友却。闻举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段话启发了我对待他人评价的态度。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起伏不定,过分自信或者过分自卑。但这段话提醒了我,真正的成长在于对待他人评价的平和和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赞美而得意忘形,或者因为批评而愤怒反感,那么我们将会被误导,损友或者得罪益友。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评价,不为赞美所动,不因批评而愤怒,那么我们将吸引真正的益友,与他们建立起真诚的友谊。这段话深刻地教导了我,在面对他人评价时,要保持平和、理*,不被外界情绪左右,这样才能真正结交到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弟子规读后感(二)
阅读《弟子规》让我深受启发,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曾经,我对传统文化持有偏见,认为其封建、糟粕,甚至对自己的国家没有真正的归属感。但是,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之所以历久弥新,之所以受到世界的尊重和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悠久,更是因为我们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传统。《弟子规》中强调的礼仪之邦、孝道尊老等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塑造了一代代中华儿*良的品格。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明白了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坚定了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弟子规读后感(三)
《弟子规》中关于孝顺父母的教诲让我深感触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我意识到自己在孝敬父母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曾经,我对父母的要求常常心存怨言,不耐烦地回应他们的要求,甚至在言语和行为上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体谅。然而,通过《弟子规》的教导,我认识到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心去孝敬他们,理解他们的辛苦,体谅他们的苦心。正如书中所述,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只有孝敬父母,我们才能做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我决心从现在开始,积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用心去孝敬父母,成为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四)
弟子规读后感笔记300字3
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只是适合孩子学习的,认为成年人就不需要学了吧?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弟子规”中的“规”意味着规矩,“弟子”指的是什么呢?“弟子”意味着学生。那么,谁的学生呢?是圣贤之人的学生。因此,《弟子规》源自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整篇文章的主旨:“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六条。整个《弟子规》以此为核心来进行阐释。很显然,《弟子规》是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必须遵循的。颜回、子贡、子路、冉求等都是成年人,他们是孔子的学生,而非小孩子。因此,孔子的教导不仅适用于孩子,更适用于成年人。如果我们希望成为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立足于《弟子规》之上。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孔子的教导。孔子自己明确指出,他只是传承而非创造,他所传承的是古代圣贤的道德,是祖先代代相传的教诲。因此,这种规范生活的教育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和成功的人生,这是圣贤人生的基石。
《弟子规》再次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仅仅理解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学会实践。那么,如何实践呢?通过学习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以向他人学习,但也要谨记,别人的观点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应该将其视为自己的反思镜子,汲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需要学习的时候就要学,不必要的时候就要放弃。我认为,《弟子规》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我会时刻以此书为鞭策,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