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的话》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的对比,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同*彩。
2、引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启发教育青少年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3、培养学生的聆听音乐,观察乐谱,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2、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教具准备:钢琴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音乐及秋景营造秋的氛围,创设意境)
提问导入: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秋天的殿堂!你熟悉正在播放歌曲吗?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季)歌曲中提到哪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呢?(冬麦、田野??)它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喜悦的热闹的)其实,秋天不光是收获喜悦的,秋天也是多情的,一起来欣赏一下歌曲《西风的话》。
二、赏“风
1、听录音范唱
提问:西风的话语是热情欢快的还是柔美抒情的呢?它表现了怎样的速度、力度?
2、再次欣赏,体会歌曲结构
师:根据歌曲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等的明显对比来划分歌曲乐段,有的是一段体,有的是二段体,还有的是三段体,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西风的话》,感觉一下,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
3、划分乐句
师:师演唱歌曲,生感觉一下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呢?
三、唱“风”美“风”
1、按节奏唱旋律
(1)观察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
(2)找出组成歌曲旋律的音符,组成音阶边做苛达伊手势唱唱。
(3)视唱歌曲旋律,找出含有音阶上、下行的小节。
(4)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2、唱歌词
(1)用“u”模唱旋律,师纠正发声方法。
(2)体会旋律高低与演唱力度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3)按力度记号轻声唱歌词。
一遍师伴奏生轻声唱(纠正连线的唱法)
二遍提示换气。
三遍随伴奏唱,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最后一句的唱法。
四遍随师伴奏完整演唱。
(4)情感教育:年年岁岁,多情的西风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最后这渐慢渐弱的处理寄托了西风对我们的期望,似乎在提醒我们什么?(时光过得真快,请大家要珍惜时间)
3、声音对比
如果我们采用稍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明亮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唱试试引导学生去体会速度力度对歌曲情绪的影响)歌曲情绪全变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把歌曲唱的有声有*,就得注意歌曲的什么?(速度、力度、旋律的起伏、演唱的音*)
四、作者介绍
这首好听的歌曲是谁带给我们的呢?(多媒体播放作者简介)《西风的话》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黄自是我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他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五、拓展
黄自老师通过歌曲来表现了深秋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甚至带点淡淡忧伤的意境。还有很多艺术家也在通过自己不同的形式演绎着秋
天。你准备如何表现你心中的秋天呢?
六:小结
秋天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在贪婪品位秋天收获喜悦,多情醉人的同时,别忘了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认为精彩的一面,老师期待着下节课见到你的作品,好吗?同学们,再见!
音乐教案之西风的话2
教学内容:
1、歌曲:《西风的话》歌曲处理。
2、欣赏:抗敌歌(合唱)
介绍音乐家黄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秋*的美景;在歌唱实践中学习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2、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家黄自通过歌曲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秋*的美景。
教学难点:
在歌唱实践中学习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检查复习:
1、请同学回答,do=f调的do在五线谱的什么位置?
此调哪个音发生了变化?位置在哪?
2、集体视唱《西风的话》的曲谱。
三、歌曲学唱、处理: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老朋友来了,我们上节课对出了他的暗号。这节课,他有话要对我们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2、听录音范唱。(是谁呀?他的话讲了什么?从他的话你知道了是那么?)
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的读词。
集体跟琴练唱。
4、秋天的到来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演唱来体现歌曲中的秋意呢?(练唱)
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袍”、“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
在教师指导下练唱。
四、欣赏:抗敌歌
1、下面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老前辈。他就是音乐家黄自。
教师介绍黄自:(书上介绍;教师再补充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黄自作曲的一首歌曲《抗敌歌》。
教师介绍《抗敌歌》创作背景:
2、初听乐曲,请同学说说听了以后对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分两段细听,注意听这两段音乐不同的写作方法。
4、复听全曲。在歌曲中下课。
板书设计:西风的话
旋律上下起伏流畅
情绪平和力度变化不大
题西林壁教案参考3
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各类的诗词歌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参考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够与他人交流读后感。
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自行标注出来。
指名读,纠正发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已经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将用学过的方法来解读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了解作者
谈谈这首诗的题目意思吗?
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理解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思考得很好。是的,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庐山面前……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 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不仅仅是看了庐山,而是仔细观察了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且用心去思考。你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
(三)、多诵读,领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流连忘返。他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将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是有一个地方可能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无法全面正确认识。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全面了解事情,就要多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谈谈观后感受。
举例生活中的情况来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为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说课课件
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分析
《题西林壁》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
《题西林壁》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解析
苏东坡《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新解
《题西林壁》议论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