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
领悟文章中深远的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反复阅读,全面把握文本的结构和内容。
借助比较阅读,掌握鉴赏评论的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教育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培养鉴赏能力,提升阅读水平。
教育时程
1 课时
教育流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工具书,克服生字生词障碍。
初读课文,划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二、课堂阅读
(一)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导言: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理解和评析。
请学生根据讲义提示,针对画线句子或感兴趣的语句进行点评。
展开交流评议,讨论理解的正确与否、文采的优劣。
示例: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点评:奋斗者回顾一生时,虽然没有遗憾,但难免怅惘和虚无。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点评:奋斗者回顾一生时,虽然没有遗憾,但难免怅惘和虚无。
归纳课文主题:生命源自自然,终归自然;生命价值在于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行的过程。
放声朗读课文,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富有哲理的句子。
(二) 比较阅读,领会议论*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阅读蒙田《热爱生命》,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讨论的引子。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讨论更喜欢哪一篇。
异同点:
相同点: 主题相近,均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不同点:
文体和表达方式:课文为议论*散文,富含形象*、情感*和哲理*;《热爱生命》为议论文,侧重逻辑论证,情感*较弱。
作家风格:*心以细腻、清新的文笔见长;蒙田以明智善辩、精于心理分析见长。
语言风格:前者细腻、含蓄、清新;后者朴素、严谨,富有逻辑*。
集体诵读《热爱生命》。
附:
热爱生命
——蒙田
(本部分内容未提供)
谈生命的读后感2
我不敢断言生命是什么,但我能勾勒出它的意象。
生命如浩荡东去的春江,源自高山的*雪。汇集无数细流,形成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蜿蜒穿梭于峭壁之间,冲刷层层沙土,席卷滚滚石块,一路欢畅勇往直前,欣然接受沿途的际遇:
有时遇顽石阻道,它激愤奔腾,怒吼咆哮,前浪后浪相催,直到冲倒险峰,方能心平气和,一泻千里。有时流经平缓沙滩,夕阳中芳草掩映,夹岸桃花争相盛放,它欢愉羞怯,静静流淌,低吟浅唱,温柔地度过这段浪漫旅程。
有时遭遇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让它心惊胆战。疾风将它卷起,暴雨将它击打,暂时浑浊扰乱。然而雨过天晴,它收获了新生力量。
有时晚霞新月照耀其上,投下清冷而幽幽温暖的光影。此时它只想休憩,只想沉睡,但前进的动力仍然催促着它前行……
终于,它远远望见了大海,行程终点。这片大海,令它屏息低头,如此辽阔壮美,如此光明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膀迎接它,它无声无息地流入大海的怀抱。它消逝了,融合了,谈不上快乐,也说不上悲哀。
或许有一天,它会在海上化作绵绵雨滴,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刷两岸的石壁,再来寻觅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妄言来生,也不愿轻信来生。
生命也似一株小树,它从地底汲取生机,在*雪下萌动,在早春潮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而出。它或许生长在平原、岩石或城墙上,只要仰望天空,它便伸出嫩叶,吸收空气,沐浴阳光,在雨中歌唱,在风中起舞。
它或许受大树遮蔽或*,但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它穿枝拂叶,冲破重重阻碍,在烈日下昂首挺立。它欣逢繁花似锦的春天,或许会开出满树繁花,引来蜂蝶飞舞嬉闹,鸟儿在枝头吟唱欣赏。它会听到黄莺的清脆鸣叫,杜鹃的悲鸣啼血,或许还会听到猫头鹰的诡异鸣声。
它成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伸展出如盖浓荫,庇佑树下的花草。它结出累累果实,馈赠大地无尽的香甜与芬芳。秋风起,它将叶子从浓绿吹成绯红,在秋阳下焕发最后的光彩,不是开花的喜悦,也不是结果的满足,而是功成后的宁静与安详。
终于,冬日的寒风将它的黄叶枯枝卷落吹飞,它无力地在空中旋转,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膀迎接它,它无声无息地落在她的怀抱。它消逝了,融合了,谈不上快乐,也说不上悲哀。
或许有一天,它会在地下的果仁中,再次萌芽破土。再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林的遮蔽,再来聆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妄言来生,也不愿轻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伟大的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的一缕微风。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叶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渺小卑微,但一滴一叶的活动与成长,共同构成了宇宙的演化与运行。谨记:并非每条江流都能汇入大海,停滞不前的便成死湖;并非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生长的便成空壳。生命中并非永远快乐,也并非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历变化的四季。在快乐中感恩生命,在痛苦中同样感恩生命。快乐固然令人激动,痛苦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过一句话,它说:“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以塑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局,而在于过程。无论成功、失意、辉煌、落魄、绚烂、安静,都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着,就是生命最大的快乐。享受生命,把握每一分钟,不虚度,不浪费,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
含笑面对生活的起伏,生活也会回馈我们以微笑。相信这个观点,并努力践行。我认为,这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积极人生的唯一途径。
享受生命,珍视生命,体验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在于从生到死每一个过程中的体验。
过去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但读过《谈生命》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它是什么样的。作者将生命比作河流,描绘了它的汹涌澎湃和幽静安宁,让河流的声音成为生命中唯一的语言。作者将生命比作树木,让树木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生命的灵魂,也写出了树木对生命的渴望。
我认为作者的观点非常有道理。宇宙是一个伟大的生命,我们人类只是大生命中非常渺小卑微的一部分。当生命消逝的时候,我不确定是快乐还是痛苦,但我知道每个人都会感受到那一刻。
生命创造了快乐和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的每一次快乐和每一次痛苦。
《谈生命》教学设计3
二、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请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作者将生命比喻为“一泻千里的江水”,“巉岩临风的雪松”,“休憩的松鼠”,“清吟的枭鸟”,“荫庇的大树”,“落叶归根的花草”,“芳馨的花儿”。为什么作者选择这些意象来比喻生命呢?
- 你认为生命应该如何度过才能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呢?
- 你是否有类似的生命体验,与作者的感悟有何共鸣?
3、理解课文主旨,抓住关键词汇和意象。
4、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可以做为作业。
三、课后延伸
1、请学生选择一个意象,以写诗的形式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生命感悟和体验。
3、以展示方式呈现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相互欣赏和交流。
4、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谈生命》这篇文章,让他们通过作者的感悟,去思考和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加强了他们对生命的体验和反思。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重视生命,珍惜每一个瞬间,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