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视频2
阅读学习《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一、读课题:
答/谢中书/书。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答”:回复。“书”,“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二、听老师读、自读、齐读课文
1、什么是“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赞美
2、“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的人。“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的人。
3、“康乐”是谁?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4、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的人呢?“我”(作者)、还有谢中书
5、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自豪)对,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我们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5、作者陶弘景又是何许人呢?曾经当过官,后来辞官归隐,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梁武帝每逢大事都找他商议,人称“山中宰相”。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位“山中宰相”的文章。(生齐读)
6、“高峰入云”,作者往哪儿看哪?(往上)这是仰视,“清流见底”,又往哪儿看哪?(往下)这是俯视“两岸石壁,五*交辉”,又往哪儿看哪?(往左右两边)这是平视下面我们读的时候加上动作,“高峰入云”,视线往上,“清流见底”,视线往下,“两岸石壁,五*交辉”,眼睛平视。
三、译文
山川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青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的人了。
四、品析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
2、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感悟
★“清流见底”写得好,让人想象坐在溪边,拿着鱼竿钓鱼的情景(“清流见底”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浮想联翩,想溪边垂钓,归隐山林。)
★“沉鳞竞跃”这个“竞”字(“竞赛”、“修辞”、“好像在比赛”„„)写出了鱼儿们非常高兴,用了拟人,具有修辞之美。
★“五*交辉”的“交”字用得好,那个颜*不是一块一块的在那里,而是交错在一起。具有*彩之美。
★“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是那样子,具有画面之美。
★“青林翠竹”的“翠”字用得好嗯„„写出了竹子的绿
★“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好那些猿呀,鸟呀,在树林里乱叫,让人进去就忘记了烦恼,内心觉得宁静,具有热闹之美。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意境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得好。早上的时候有雾,猿和鸟在鸣叫,傍晚的时候鱼儿在比赛跳跃。画面之美。
3、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触(稍作停顿)这篇文章在短短的一个段落中写了这么多的美,其实它可以变成两段、三段甚至更多的段落,大家动动脑,试试看待会儿我请同学来说,你把它分成几段,依据是什么
4、试着分层。
5、整篇文章写得很美美在何处?请记录:
⑴*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交辉
⑶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
⑷动静结合之美
⑸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
⑹意境修辞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优美
6、全文是抓住哪一个字写的?(美)
7、共写了哪些景物?(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雾、猿、鸟、鱼等)
8、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有静有动、有声有*)
9、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
10、由观景引发作者感触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胜收”)。
1.答谢中书书教学视频
2.答谢中书书讲解视频呢
3.答谢中书书教学视频
4.琵琶行公开课视频
5.滕王阁序公开课视频
6.答谢中书书优质课视频
7.《答谢中书书》教研公开课教案
8.《答谢中书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案《《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彩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2、作业: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其与本篇短文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1.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
2.《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
3.《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4.《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5.《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
6.关于《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
7.《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范文
8.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范文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4
《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彩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彩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彩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答谢中书书的公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怀。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很多写山水的诗。现在大家回顾一下。
教师提示如:《山中杂诗》、《送灵澈上人》、《滁州西涧》、《望庐山瀑布》等诗,这些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又表达了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山水的佳作,看看它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朗读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片)请学生们看图欣赏,听老师配乐范读文。请学生自由朗读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教师提醒学生用笔标出不确定的读音。全班解决。请个体学生朗读文。学生点评。字词读准后请大家齐读一遍文。
三、重点品读文
1、教师:有人说陶弘景的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这些景物美在哪里?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之美。
其一: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交辉为动(光*)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请全体同学边体会边朗读片段。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体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若干,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发表意见。最后全班明确:“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四、拓展延伸
学生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五、指导背诵
(多媒体显示提示词: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请同学按照提示试着背诵本文(留3——4分钟学生个体背诵)先请个体学生背诵师生一起背诵文。
六、总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文。
2、美好的景物总是让人产生无尽的暇思,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美景教学反思:上完本后,品评各个环节,发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更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完善的地方。
现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放手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思想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但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却也有很多偏激的现象。我们把教学称为教书,过分地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然而当今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环境、要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条、环境变了,因而*格特征,知识结构,社会、学校、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我们与以前一样,仍然保持师道尊严的模样,在学生面前,我行我素,权威形象不可动摇的话,学生是绝对不会认可你的。学生不接受你,你的教学会成功吗?
讨论更是这样,它需要大家放胆投入,放胆思想才会踊跃。因此,我们教师应彻底打破传统的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要以发挥和发掘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目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们认为只有思想的真正解放教学才会彻底变革。本让学生总结景物的美时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其次,冲破教材局限延伸教学内容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思维能力是根本。
在教学实践中“抓纲务本”成为一度时间的教学纲领,即使现在也有重要价值,但我们如果机械、呆板,不能辨证、灵活地使用教材,过于拘泥于教材,那么教学中,就会给学生思维带来众多限制。学生思维有了时空的局限,思维就不会畅达,思维不畅达,大脑就会抑郁,增加疲劳就会减少兴奋,当然讨论的目的也就难于达到。
因此,应允许突破教材的束缚,多为学生选择一些与文有关的外内容让学生思维纵横跌宕,张弛有致。我认为本为学生选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效果不错,今后可以试着多做这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