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涵养细致的行为习惯,而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个体的微小行为上。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班科学教案,题为《瓶子和盖子》,请大家一同浏览。
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瓶和瓶盖的功能,能够根据瓶口的特征(如大小、有无纹理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积极尝试拧紧瓶盖,培养拧、按等手部动作技能。
活动准备:在教室中布置小鹿的家,配备布偶小鹿妈妈,教师和幼儿一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
活动过程:
通过情境设置,小鹿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小鹿妈妈正在准备带鹿宝宝们出去旅游。她准备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放进瓶子里,但不小心瓶盖都乱了,这可怎么办呢?鹿妈妈真的很着急!没有了盖子,瓶子还好用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强调没有盖子会导致东西掉出来、变脏,使用不方便,食物也可能不卫生。
幼儿动手*作,根据某种特*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提问:“小朋友们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看谁能为小鹿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观察幼儿如何尝试给瓶子选择盖子。
幼儿将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鹿妈妈(老师)检查,确保正确配对并盖好。
启发幼儿分享如何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引导问题,如为何选择该瓶盖,为何能盖上等。
教师小结:
强调瓶盖和瓶口需大小一致方能盖上。
幼儿再次尝试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
幼儿*作:
提问:
请一位小朋友展示盖好瓶盖的瓶子,询问:瓶盖是否盖紧?使用了何种手部动作?
请一位按瓶盖的幼儿展示瓶子,询问:瓶盖是否拧上去的?使用了何种手部动作?是否有纹理?鼓励使用适量力气。
以情境方式结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将盖好的瓶子交给小鹿妈妈。
教师小结:小鹿妈妈感谢小朋友的帮助:“谢谢小朋友帮了我的大忙,你们的小手真是能干。为每一个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而且学会了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现在我可以带宝宝出去玩了。再见,小朋友们!”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盖子怎么开》2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盖子怎么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盖子,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
乐意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的带盖的瓶子和盒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易拉罐旺仔奶一瓶、薯片一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观察各种各样的瓶子和盒子。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漂亮的瓶子和盒子,请你们轻轻地走过来,挑一个你喜欢的,然后回到座位上。"
先不要打开,看看你手里的瓶子是什么样子的?(可以从形状、颜*等方面说说)
二、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盖子,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述。
幼儿尝试打开盖子。"这些瓶子和盒子虽然形状、颜*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盖子。你们能打开这些盖子吗?让我们来动手试试吧。"(幼儿*作,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结合动作示范讲解开盖子的方法。"你是怎么打开盖子的?"幼儿边做动作边说,并请打开盖子方法相同的幼儿一起学做动作。
交换盒子,体验多种打开盖子的方法。"刚才,小朋友用拧、拔、掰、按等方法打开了自己的瓶盖子,现在请你们与旁边的小朋友换一换,试试看你能打开其他的盖子吗?"(幼儿*作)
三、拓展丰富经验。
(出示易拉罐旺仔奶)"老师这儿还藏着宝贝呢,你们看这是什么?这个盖子怎么打开呢?"幼儿*作并小结,手指钩住拉环,用力拉。 (出示盒装薯片)"这是什么?这个盖子怎么开呢?"先掰开上面的盖子,然后再撕开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盖子,它们的打开方法是不同的,小朋友回家后再找一找,然后再告诉大家,好吗?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3
教育者应当深入了解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大胆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并运用"*、吹、拍、转"等动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空间变化等与声音的关系。
喜欢动手制作音乐瓶子,体验声音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歌曲"小瓶子音乐会"的磁带。
学具:每人1个透明、带密封盖的塑料小瓶,小盘12个,黄豆、石子、布块、纸团、花生、海绵各若干,小勺和漏斗4个,圆桌两个。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并运用"*、吹、拍、转"等动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老师展示一个空瓶子,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问:听听老师手中的小瓶子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怎样才能让小瓶子发出声音?请你来试一试吧。
引导幼儿探索让空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每人取一个小瓶子,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教师注意观察并及时引导幼儿说出让小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引导幼儿分享*作经验。提问:"你是怎样让小瓶子发出声音的?"鼓励幼儿用恰当的动词描述自己的发现,如拍、敲、吹、扔、*等。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发现了不同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用手拍瓶子、手指*瓶子、用瓶子敲地面、把瓶子扔到地上等等,都会让瓶子发出声音。
请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再次探索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并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制作"会唱歌的瓶子",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空间变化等与声音的关系。
出示材料,引发幼儿制作兴趣。提问: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黄豆、石子、布块、纸团、花生、海绵)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会唱歌的小瓶子吧。
提出要求,指导幼儿装填材料: (1) 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喜欢的材料装到瓶子里。 (2) 注意保持桌面整洁,把掉在外面的材料送回家。 (3) 装完后要扣紧盖子。
师幼分享自制的"会唱歌的小瓶"。引导语:音乐会开始了,请小瓶子为大家唱歌。 (1) 听辨装有不同材料小瓶发出的声音,感知物体软硬与声音的关系。提问:听听哪些瓶子会唱歌,里面装的是什么材料?没有唱歌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2) 听辨装满瓶和半瓶豆子的小瓶发出声音,感知容量与声音的关系。提问:两个瓶子都装着豆子,为什么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有什么办法让声音小的豆瓶子唱出响亮的歌声?(请装满瓶的幼儿倒出一半豆子,进行验证) 小结:装得太满,小豆子没有地方跳舞,就发不出声音。
分享装豆子的好方法。 (1) 提问:用什么办法装豆子比较快? (2) 请个别幼儿演示装豆子的方法,鼓励幼儿使用工具。
指导幼儿运用分享经验制作第二个"会唱歌的瓶子"。
三、演奏会唱歌的小瓶子,体验探究声音的乐趣。 引导幼儿边用瓶子打击节奏,边与老师唱问答歌《小瓶子音乐会》。 例如:(师)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