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提问意识。在这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从读中去释疑,从读中去感悟,初步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积极开动脑筋,提出合理的问题,谁让大家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怎样望梅止渴?结果如何?然后,我就根据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找到问题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这样,整个教学就是建立在“设疑引学——辩疑解难——释疑巩固”的过程中。
历史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都有点陌生。为了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当时情况的危急,因此,教学中我运用说话练习来理解和强调当时的处境危急,以此凸显曹*的机智多谋,临危不乱。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先根据画面来想象“将士们个个无精打采,有的,有的。”然后再想象“将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行*速度越来越慢,附近又根本没有水,曹*会怎么想呢?”这一环节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处境十分危急,部队眼看就要全*覆没了。这个环节的设计,针对阅读是学生个*化行为这个特点,尊重学生的个*差异,珍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的独特体验,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
一年级下册《望梅止渴》教学反思2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提问意识。在这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从读中去释疑,从读中去感悟,初步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积极开动脑筋,提出合理的问题,谁让大家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怎样望梅止渴?结果如何?然后,我就根据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找到问题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这样,整个教学就是建立在“设疑引学——辩疑解难——释疑巩固”的过程中。
历史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都有点陌生。为了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当时情况的危急,因此,教学中我运用说话练习来理解和强调当时的处境危急,以此凸显曹*的机智多谋,临危不乱。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先根据画面来想象“将士们个个无精打采,有的,有的。”然后再想象“将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行*速度越来越慢,附近又根本没有水,曹*会怎么想呢?”这一环节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处境十分危急,部队眼看就要全*覆没了。这个环节的设计,针对阅读是学生个*化行为这个特点,尊重学生的个*差异,珍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的独特体验,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望梅止渴》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望梅止渴”的故事,指导曹*在危急时刻,积极开动脑筋,终于克服了困难,脱离了险境。
3、用音序查字法查出“燎”、“*”、“润”在字典中的页码。
4、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学习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知课文:
1、交流收集到的三国时期的一些资料
2、今天,学习一篇三国时期的有关曹*的一个故事。
出示课题,学习生字:梅、止
思考:课题的含义(看到青梅嘴巴就不干了)
3、听课文录音,为小节标号。
二、新授课文,学习字词。
1、跟老师一起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分小节读课文。
3、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曹*带领十万大*出征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4、出示句子:
当时烈日高照,大地火烧火燎,将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行*速度越来越慢。
学习生字:舌(书空)燥(找姐妹)
词语理解:烈日高照火烧火燎口干舌燥
读句子:(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背)
5、同桌互读2、3节,讨论:曹*想出什么办法?结果怎样?
6、用书上的句子说说曹*是怎么做的?找出动词练习说话。
动词:跑、挥、指、喊
7、学习生字:导(字形)根(找姐妹字)灵(书空)骑(组词)
词义理解:灵机一动
8、结果怎样?齐读第三节。
学习生字:*、精
找反义词:湿润
9、思考:将士们没有喝水,刚才还口干舌燥,现在为什么打起精神往前赶路了呢?用自己的语言练习说话。
10、读句子:
曹*用“望梅止渴”的方法,带领将士们走出了荒无人烟的地方。
11、朗读全文,你觉得曹*的办法好不好?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三、音序查字
1、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2、小组擂台:谁查得快而正确。
*、润、燎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1、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说话。
2、要求:说清楚、语言表达上较正确、规范。
五、拓展*思考如果你是曹*,还能提出什么好办法?
语文一年级下册《望梅止渴》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带领十万大*在经过一片荒原时,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士兵们一个个口干舌燥,但附近根本找不到水喝。眼看着行*速度越来越慢,这时,曹*用望梅止渴的办法使将士暂时忘记了干渴,打起精神,终于走出了荒原
课文的篇幅不长,但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适合让学生朗读积累。
二、教学定位
《望梅止渴》是一个历史题材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加上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还不是很多,所以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必定存在一定困难。如何利用好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悟、有所得、有所积累呢?课前我进行了一番思索。
思考一:读成语故事对一年级小朋友的意义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文辞精练,记录着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睿智。学习成语故事,能使学生从小走近传统文化,了解典故的内容,充分吸收*古代文化语言的精华与智慧。并且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从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角度而言,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学习成语故事的过程中将受到潜移默化地滋养
思考二:培养问题意识,带问题读文是一种学习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一些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思考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望梅止渴》是语文书中编排在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对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识字,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读通词语,读好词语,还应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对已学的字词要不断地复习滚动,做到温故知新,知新温故。
三、教学目标
在思考中明确了教学的抓手后,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积累望梅止渴、烈日高照、火烧火燎、口干舌燥、嗓子冒烟等词语。
2.在指导读好词语的基础上,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语重点读好描写曹*动作语言的句子。在读中理解望梅止渴的原因,体会曹*的聪明才智。
3.并能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设计,谈谈自己是如何贯彻课前思考的一些理念的。
(一)字词教学
首先从字词教学看,在教学的“第一版块:旧知导入出示课题”时,我就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让学生拼读“喝水”这个词语,帮助他们继续巩固拼音。
然后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这个词语,其实是在进行默写。学生积累的词语越来越多,如果不是反复地复现的话,他们就很容易将形近字混淆,甚至遗忘。而且在课堂中就帮助学生巩固一部分常用的字词,也可以减轻他们回家后默写的负担。
接着用换部首的方法让学生记住生字“渴”,在这过程中老师及时提醒:口渴就会喝水,所以“渴”的部首是“三点水旁”。水是用嘴巴来喝的,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这样一来,就帮助学生辨析了两个很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随后在板书课题的同时,让学生重点跟着老师写一写“止”和“渴”,对课文中要求书写的字在课堂中及时进行指导。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如“烈日高照、火烧火燎”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会给他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第二版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就媒体出示这些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借助拼音把它们读正确。在反馈交流读正确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烈日高照火烧火燎”是描写天气炎热的词语。“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写出了干渴的程度。理解词语后再让学生把词语读读好。
但是在进行这部分字词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字词不是本篇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因此,这里不宜花大量的时间,学生的交流反馈一定要快。这样整节课的字词教学才会有侧重,凸显教学重点。
(二)阅读教学
从文章的阅读理解看,我是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然后教学紧紧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
在“第一版块: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
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他们就会去思考。但是质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在质疑的过程中会出现话说不清楚,提出的问题浅显,*显而易见等现象,这时老师不必着急,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帮他们进行归纳。如果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就由老师来提: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来止渴?在这个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培养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
接下去的教学就围绕着问题来展开。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时要引导学生先弄清曹*他们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些情况在课文的第1、2小节中很容易找到,所以重点不是找而是找到后的读。我采用自己读??分组读??引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读中记忆课文内容,最终达到不看书就借助板书把曹*他们遇到的情况说出来的目的,为学好课文后学生自己讲故事作铺垫解决第二个问题“望梅怎么止渴?”时,我采用引读第三节的方法让他们找到了*,但这只是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于是我让学生想象*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想到梅子时的感受。随后再看*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看到梅子后的感受。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对梅子怎么来止渴的原因就更清楚了。
在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激发学生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当学生弄明白了“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止渴?”这些问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那里到底有没有梅林?学生会联系课文中“荒原”一词,知道那儿根本没有梅林。这时可再次让学生理解“望梅止渴”。学生联系了课文内容,知道原来在课文里“望”不是看的意思,而是“想到”。将士们只是想到梅子的*味,嘴里变得湿润,暂时止住了干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