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物理知识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1、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持续不断地运动。

2、分子之间不仅有吸引力,还有排斥力。因此,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使物体带电的摩擦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为它缺少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因为它多了电子。

4、摩擦起电并不是产生电荷,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 牛顿第一定律(惯*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让同一小车从相同高度的同一斜面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确保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通过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来表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没有外力作用时,任何物体要么保持静止,要么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的,无法通过实验直接验证。

4、惯*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叫惯*。

⑵*质:惯*是物体固有的属*,所有物体在任何时间和状态下都有惯*。

⑶惯*不是力,不能说“惯*力”,惯*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形状、速度或是否受力无关。

⑷防止惯*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和安全带。

⑸利用惯*现象:跳远时助跑能提高成绩,拍打衣物可去除灰尘。

⑹现象解释:

例:为什么汽车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斜?

8.2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在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物体上作用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平衡。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运动状态:

①若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它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

②若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也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

③若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

⑵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①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

②若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减速或方向改变),说明物体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 摩擦力

1、定义: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接触并相互挤压;B、发生相对运动或即将发生相对运动。

3、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 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用*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等于*簧测力计的读数。

原理: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加压力 B、增加接触面粗糙度。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粗糙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在接触面加润滑油或使用气垫船。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2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指物体对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是推动、拉动或其它形式的作用。

2、力的单位:力的*标准单位是牛顿(N),简称“牛”。例如,用1牛顿的力拿起两个鸡蛋时,其所施加的力约为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能够导致物体形状发生变化,也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通常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大小(即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决定力效果的关键因素。每个要素都会影响力作用的效果。例如,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的方向,而作用点则影响力对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的影响。

5、力的示意图:通过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线段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箭头指向力的作用方向。若力的大小不明确,则不需具体表示。通常,力越大,线段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 ① 必须至少有两个物体参与相互作用; ② 物体间必须存在某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甚至可以是非接触的作用。

7、力的*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在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互依存的,施力物体同时也受到受力物体的反作用力,反之亦然。

二、*力

1、*力 ① **:当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并能恢复到原状时,称为**。**是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可恢复*特征。 ② 塑*:与**相反,塑*是指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并且这种形变无法恢复到原形态的特*。 ③ *力:是指物体因发生**形变而受到的力。*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形变的程度。*力的产生需要物体发生**形变,且通常两物体需要相互接触。生活中常见的*力有拉力、支持力、压力和推力等。

2、*簧测力计 ① 结构:*簧测力计由*簧、挂钩、指针、刻度和外壳组成。 ② 作用:其主要作用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③ 原理:在*簧的**范围内,*簧受拉力越大,伸长量就越大。伸长量和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④ 使用方法: (1)在使用前,要先了解*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示在零刻度,如果没有,需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观察指针是否恢复到零刻度; (4)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簧轴线一致,避免指针、*簧与外壳接触; (5)测量时,拉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6)在读取测量结果时,要确保视线垂直于刻度面。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无法直接观察,但其变化引起的其它物理量变化可以容易观察,这种通过间接观察量变化来推算目标物理量的思路被称为“转换法”,并广泛应用于温度计、*簧测力计等仪器的设计。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使物体受力的现象。地球是重力的施力物体。

2、重力的大小:物体受的重力称为重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计算公式为:G = mg,其中g = 9.8 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为9.8N。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常常取g = 10N/kg作为近似值。

3、重力的方向:重力总是竖直向下,这一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重垂线和水平仪来检查建筑物或物体是否垂直或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力作用点称为重心。对于均匀物体,重心位于物体的几何中心。例如,均匀的细棒重心在中点,球体的重心位于球心,规则形状的薄木板重心则位于对角线交点。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3

冬夜时,室内的水蒸气常在寒冷的窗玻璃上凝结成*晶,树枝上悬挂的“雾凇”也正是这种现象的表现。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而不经过液态的过程。当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时,这一物态变化就会发生。

凝华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首先,气体的浓度要达到一定程度;其次,温度要低于三相点温度。例如,水蒸气在低于0摄氏度时,可能会发生凝华。凝华现象通常是由于温度急剧下降或升华现象引起的。

在日常生活中,凝华现象也十分常见。例如,*箱里拿出来的*棍表面会结上一层霜,或者自然界中的霜也正是通过凝华形成的。

升华和凝华是互为反向的过程。例如,在实验中,将含有碘蒸气的烧瓶降温时,碘蒸气会直接凝华成固态的碘。相反,如果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加热,固态的碘会直接升华为碘蒸气,而不是先熔化成液态。随后,停止加热时,碘蒸气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着在烧瓶上,形成固态碘。前者是升华现象,后者则是凝华现象。

另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与凝华有关。例如,使用久了的电灯泡会从透明变成黑*,这一变化也是由于凝华现象的发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