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的家在东北,虽然那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也没有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独有的大秧歌,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秧歌作文,欢迎阅读!

星期四晚上,我和姥爷去广场散步。

关于秧歌作文(专业9篇)

来到广场,呵广场个真热闹呀!有的在跳集体舞,有的踢毽子,还有的在扭秧歌……我和老姥爷来到扭秧歌地方,呵扭秧歌人可真不少啊!足有100多人。他们大多都是老爷爷老奶奶,每个人拿着一把扇子,一条手帕,身上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排成四排,高兴的扭着,他们扭的姿势不断变化,一会将扇子打开抬过头顶真有点像孔雀开屏一样,一会又把扇子摆到了左侧或右侧,好像蝴蝶飘飘起舞,好看极了!

在队伍的后面,有一伙人扭的特别欢,我问姥爷:“这是什么。”老爷说:“这是*推车。”只见一个漂亮的小媳妇,坐在里面对微笑扭的正起劲,一位*头戴着草帽,屁股一扭一扭的向前推着车,周围有几个穿着各种颜*衣服的花花公子使劲的扇着扇子,还不时向小媳妇做鬼脸逗的观众哈哈大笑。

呵,广场可真热闹呀!

我的家在东北,虽然那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也没有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独有的大秧歌,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大秧歌,在我们的东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大小的广场上,挤满了人,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和鼓声,从不起眼的小队,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扭起来,有的小孩子也从旁边扭来扭去的。他们不分男女老少都扭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开心的不得了。

广场上的小贩小商在秧歌队旁边支起了小摊一时间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四周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话。唢呐的乐曲不断的变换,秧歌的队伍不断的变化着,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的深夜。

每个庆典或节日,过年也少不了秧歌,每到这时候,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的衣服,有的人装扮成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还有的人骑着小跑驴,他们用各种动作和舞姿给人们送来了欢乐。

啊!家乡的秧歌,你为我们东北撒下多少欢笑多少喜悦!你给人们带走了多少疲劳和烦恼,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美,陶醉着家乡人的心!美化着家乡人们的生活!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齐鸣,锁呐响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白衣,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冬锵,七冬锵,七八弄冬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龙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停住脚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作揖,唱个贺年的大调,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琐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扭去,那水灵灵大多男扮的“姑娘”扭作丑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槌,身穿黑*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脸还有一个豌豆大的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跳两跳来到了旱船前,与“*”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相方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忍俊不禁。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堆“冤家”……

朋友们。来体验扭秧歌吧!


关于秧歌的作文2

朋友,你见过扭秧歌吗?如果你在正月十五来我的家乡做客,那么你一定会被那热闹的气氛所吸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秧歌的作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最近,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咚咚锵”的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很好奇,于是我昨天晚上,放下饭碗,去探个究竟。

在我家北边一个十字路口,聚集着许多老人。哦,原来在扭秧歌啊!其中两位老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因为没有鼓,所以用塑料桶代替。“咚咚”和“锵锵”两种声音一唱一和,可又趣了!

跟着节奏,老奶奶们开始扭了,她们手拿一把漂亮的扇子,然后两只手左一摆右一摆地甩了起来,脚下前三步,后一步,左一步,右一步,停顿一下,就这样,跳来跳去,扭来扭去。奶奶们嘴里还说着:“咚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

有些调皮的孩子,不时还窜到人群中瞎扭一番,那手舞足蹈的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起来。细心稳重的女生,则在一旁观看。看着那奇怪的动作,我说:“怎么看怎么像是喝醉了酒的人,路都走不稳了。像是在耍醉拳!”“呵呵呵……”

几把椅子,一个塑料桶,几个铜板,几根棍子,加上几个“扭秧歌的演员,构成了一个小舞台。

九点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现场了。睡在床上,耳边又响起打鼓敲锣的声音。秧歌儿声伴着我进入了梦乡……

今年的春节我在河南姥姥家过的,乡村过年虽然不象*那么繁华但也非常热闹。

刚到姥姥家,就被表姐拉着去看扭秧歌,原来,村里有个秧歌队,我的姥姥、二姥姥都是秧歌队员。为增加过节的喜庆,逢年过节都要锣鼓喧天地表演几场。

等了好长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开始演出,乐队在前,有打鼓的,有吹笛子的……。有个骑毛驴的老太太,是一位伯伯扮演的,样子很是滑稽:矮矮的个了,瘦长的黑脸膛擦着厚厚的白x,粉红的腮红,红红的嘴唇,小小的眼睛睁不开似的眯着,枯黄的假发在脑后挽了一个小发髻,戴一头绢做的红花,穿着绿上衣,红裤子,*晃脑的,拿着小鞭子一摇一摇地在前边开道。

姥姥、二姥姥穿着扭秧歌的衣服、头戴大红花排在第一排,舞动扇子,随着音乐就走两步退两步地扭起来,扭秧歌的全是女的,不像拉丁舞一样有男有女。秧歌队有40多人,好长的一个队伍象一条舞动的龙!还有几个人扮成娃娃、孙悟空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的在后压镇……。

看秧歌的人特别多,几乎全村人都出来了,真引人注目!姥姥她们走的很远,整个村的四条街道都要扭一遍。

表演完之后,我连忙过去帮助姥姥拿东西,我问姥姥累吗?高兴吗?,姥姥说:不累,很高兴。原来带给大家欢乐自己才能更快乐!

我和姥姥、姐姐一起愉快地回家了。

去年寒假我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姥姥家在农村,春节年味很浓,贴春联,放鞭*,吃年糕,但我最喜欢的是看扭秧歌。

大年初二,姥姥姥爷一大早就起了床,扫干净院子里长长的甬路,放上大圆桌,摆上瓜子花生、香烟、糕点和热腾腾的茶水,然后大人们高兴地聊着天,我和妹妹则兴奋地欢蹦乱跳,时不时跑到门口张望。今天秧歌队第一个来我家拜年咧!

终于鸣锣开道的锣鼓家什响起来了,一会儿就看见一群穿着花花绿绿服装的大妈、老奶奶向我家走来了,我和妹妹向着院子里的大人们喊:“来啦!来啦!”一位老爷爷走在最前面,一进了院子,就双手拱拳,说:“过年好!过年好!”姥姥姥爷忙迎了上去,也说:“过年好!”然后热情地招待他喝茶吸烟。

一只烟后队长令下:“开始!”锣鼓响起来了,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慢,时而快。秧歌队员们随着鼓点扭了起来,她们左手挥着五颜六*的手帕,右手摇着鲜艳的扇子,有时排成一字长龙,有时又分成红绿鲜明的两列。当她们的手帕和扇子一起挥向空中时,天空中像飞起了一只只的彩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淘气的大孩子们都爬上了墙头。姥姥也迫不及待地想跳了,她跑进屋,拿出了扇子和手帕,也加入了秧歌队,还不时和有的队员逗着跳,引得大伙直乐。慢慢地慢慢地,锣鼓声停下来了,胖胖的姥姥筋疲力尽了,可也和姥爷笑开了怀。

这时一个精干利索的小伙子拿起鼓槌有力地敲了起来,两个鼓槌忽高忽低,上下翻飞,加上锣声的配合,真像鞭*炸开了花儿,连躲在巢里过冬的喜鹊都被惊得喳喳叫着冲向蓝天。终于,所有的声音都停下来了了,姥姥姥爷忙不迭地请大伙坐到圆桌前休息,大家吃着糕点,聊着天。

我问妈妈:“为什么过年要扭秧歌?”妈妈告诉我:“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北方汉族人辛苦一年了,为了庆祝丰收,*乡亲,大家组织起队伍唱歌跳舞。敲锣打鼓则是要吓走一切妖魔鬼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逐渐地,就成为了现在的秧歌。清朝时,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了。”原来这红火热闹的秧歌还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呢!

晚饭罢了,带着一天的紧张与劳累,一家子相拥走出家门溜弯。小风飕飕的刮着,与人们在刚刚吃过饭的热气和头顶的汗珠较量着,很是舒服……爽!

近了,近了……远方传来的又随着人的脚步一步步逼近的打鼓与喇叭的声音越来越热闹,一圈衣着古代仆式衣服的挥舞着扇子的老人迈者秧歌步,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着……

这似乎是一部*各年代经典故事的大杂烩。

白发苍苍的杨白老迈着颤抖的脚步低头弯腰可怜兮兮的与嘴叼金*烟袋眼着黑*墨镜一头乌黑“秀发”“雍容华贵”的黄世仁苦苦周旋;身披袈裟手拿金*佛杖抬起胳膊捻者佛珠的手至嘴角不远处口中不停絮叨的唐僧似乎在教导蹦跳不安定惹是生非将金箍棒耍成旋风似的孙悟空,还有老苯的黑衣挺者大肚子举者耙子的八戒在引诱旁边衣着干净长相秀气的娇羞的小姑娘;还有一个嘴歪的傻子走路东倒西歪象喝醉了的酒鬼,手拿鞭子抽打黑*的驴子似乎在埋怨不争气的驴子……

既真实又夸张的再现了离我们遥远的经典的历史故事与传统的乡村生活……让你忍不住也想加入其中。

打鼓手脚有节奏的点着地,充满豪气在空中抡起鼓槌,有坚定的落在鼓面上,铿锵有力!

吹喇叭的师傅更是起劲,摇晃着充满音乐细胞的小脑袋,将腮邦吹的一鼓一鼓的,那腮部白皙的皮肤鼓成一个球,好像小孩吹的水晶泡泡粘在了脸上,可爱而滑稽,顺着他坚定的眼神忘去,远远的他的媳妇正在队中尽情的跳者,这眼神似乎诉说着那平淡却真挚的爱恋……

我的家乡在黄河边的一个小镇上,那里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但最能吸引我的还是家乡那赫赫有名的大秧歌!

提起大秧歌,在我们那儿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家乡里的女人,小孩和老人,哪一个都能扭上一段!只是那些年青力壮的男人们只愿意坐在家里看电视,而不愿意出来做这别具一格的饭后运动。

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小镇里的广场上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那优美的唢呐声,那些乐器是从自己家里带的,可是这声音像是一种号令一样,过不了多长时间,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陆陆续续的来到广场上。在人群当中,有的带扇子;有的带手绢;有的竟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了起来,你看队伍中大多是中老年人,你可别小瞧他们,他们虽然年龄上大了点,可是他们个个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或是手绢舞弄得更是出神入化。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乃至生活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关于看扭秧歌的作文3

从正月初七开始,离退休管理站们每天下午三点钟就想起“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原来是爷爷奶奶们在扭秧歌。

队伍排得好长好长,他们随着锣鼓点有节奏地扭起来,做着各种动作,十分壮观。

他们共分三个方队。第一方队是彩绸扇队,花花绿绿的,扭起来像蝴蝶飞舞。第二方队是花篮队,二十几个奶奶每人一副担子,挑着两个花篮,一走一颤,十分整齐。第三方队是赶毛驴划旱船的,小毛驴一跳一跳的,赶毛驴的爷爷挥舞着鞭子,做着滑稽动作。还有拿着da烟袋的,他们做着鬼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最喜欢看秧歌了。

先在屋里听到热热闹闹的锣鼓声,从远而近,我便飞奔出门。挤在人群中间向远处观望,只见一队花花绿绿的人马沿着街道缓缓而来,最先看清的是敲锣打鼓的。然后就扭秧歌的了。他们打扮成京戏中小姐书生的模样。只是穿得更加新鲜艳丽。脸上还画了浓浓的妆,脚上踩着半人高的高跷,有的手中拿着彩*的扇子。有的腰上系一根长长的红绸带,双手各拎一角。踏着节奏挥舞开两只胳膊,投入而神气的扭动。那股神常常会把一些孩子吸引进队伍里去。

扭秧歌的队伍中有时还会有唐僧师徒,*推车、小媳妇骑驴等有趣的造型。他们在一样的节奏下,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显得更逼真,更有趣,也更吸引人。

扭秧歌的队伍很快就扭过去了。我常常会跟出去很远很远,追着看。

今天我和爸爸、舅舅、舅妈去看扭秧歌。我看到了许多医院的彩车,多得数也数不清,我还看到了舅妈医院的彩车。

还有许多公司的彩车,也是多得数也数不清。我还看到了大龙、小龙,有喷火的火炎龙,有喷水的水炎龙(大概又是动画片里的内容)。

还有几个人拿着钹(乐乐不知道这是什么乐器,给我形容了一下,我告诉他的),两只手一拍一拍的,声音可响亮了。看完秧歌我们就在舅舅家吃饭了。

妈妈有话说:元宵节我值班,当时没有来得及问乐乐看秧歌的情况,等第二天下夜班后问他时,他说那是昨天发生的事,早忘了(这忘*是不是大了点呢?)。我就说想起多少说多少,就有了上文。由此可见有什么事一定要让他及时描述,否则真的就忘了。

今天我去看秧歌,我远远地就听到啦锣鼓声,我走过去看见有很多围观的人,人山人海,太多了。我看见了锣鼓车那些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的衣服,拿着扇子,头上带着花,后面咋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在队伍中有一个孙悟空左扭扭,右扭扭,前妞妞,后妞妞,真有趣。她朝我走过来,把我吓得向后退,我从侧面看见她的脸笑啦!我想有孙悟空就有猪八戒,他那大大的肚子,她的鼻子像一个杯子,扛着大耙子,耙子上面有一个佛字,他没扭只是懒懒地走,还有一个要饭的,拿着一个半截棍子从那晃来晃去,走在队后面。又过来几对秧歌其中有踩高跷的,头上包手巾的,这个村子真是穷呀!夕阳红最精彩很多老爷爷老奶奶,天那么冷,妞的还那么精神。

今天是正月十五,大家高高兴兴的过个团圆年,希望今年五谷丰收,平平安安,不再有tai独zang独。不再有地震,*越来越强大。

今天是正月十四,一年一度的秧歌会。我很是期待。吃过午饭我和妈妈来到了中心街。

我原本以为我们去的很早,会有一个好位置,但是一到那儿,我就知道我们错了。这里已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挤得水泄不通。警察早已拉好了警戒线,任何人不得跨越。可人们还是想尽量把头探出去,把脖子伸长。把脚尖尽量踮起,可又不能持久,身子前后晃动或脚上下颤,大概正在恨自己不是姚明。

妈妈放下车以后我们就找地方,跑了好多地方也没找到合适的,不是前面有人挡着看不见,就是地方太偏。很多小朋友也在呼朋引伴,前前后后的跑,想找个观看的最佳位置。叫声,笑声、呼喊声响成一片。这儿也引来很多卖小吃的,如糖葫芦、米花糖等,成了小吃一条街,我马上让妈妈买了条铁板鱿鱼吃,美味极了。突然锣鼓喧天,人群一阵骚动,舞狮开始了,我却只闻其声不见其物,后来好不容易看见了一辆三轮车,也不顾谁的就站了上去,看见了上下翻腾的龙和花红柳绿的秧歌队:老年队的有骑毛驴的,跑旱船的,卡通队有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人物。听大人们说一个单位一个队,旁边跟着的是本单位的乐队。

人们一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脸上喜气洋洋,庆祝元宵佳节。我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

下一年我一定也让姥姥来看看我们这儿的秧歌。

晚饭罢了,带着一天的紧张与劳累,一家子相拥走出家门溜弯。小风飕飕的刮着,与人们在刚刚吃过饭的热气和头顶的汗珠较量着,很是舒服……爽!

近了,近了……远方传来的又随着人的脚步一步步逼近的打鼓与喇叭的声音越来越热闹,一圈衣着古代仆式衣服的挥舞着扇子的老人迈者秧歌步,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着……

这似乎是一部*各年代经典故事的大杂烩。

白发苍苍的杨白老迈着颤抖的脚步低头弯腰可怜兮兮的与嘴叼金*烟袋眼着黑*墨镜一头乌黑“秀发”“雍容华贵”的黄世仁苦苦周旋;身披袈裟手拿金*佛杖抬起胳膊捻者佛珠的手至嘴角不远处口中不停絮叨的唐僧似乎在教导蹦跳不安定惹是生非将金箍棒耍成旋风似的孙悟空,还有老苯的黑衣挺者大肚子举者耙子的八戒在引诱旁边衣着干净长相秀气的娇羞的小姑娘;还有一个嘴歪的傻子走路东倒西歪象喝醉了的酒鬼,手拿鞭子抽打黑*的驴子似乎在埋怨不争气的驴子……

既真实又夸张的再现了离我们遥远的经典的历史故事与传统的乡村生活……让你忍不住也想加入其中。

打鼓手脚有节奏的点着地,充满豪气在空中抡起鼓槌,有坚定的落在鼓面上,铿锵有力!

吹喇叭的师傅更是起劲,摇晃着充满音乐细胞的小脑袋,将腮邦吹的一鼓一鼓的,那腮部白皙的皮肤鼓成一个球,好像小孩吹的水晶泡泡粘在了脸上,可爱而滑稽,顺着他坚定的眼神忘去,远远的他的媳妇正在队中尽情的跳者,这眼神似乎诉说着那平淡却真挚的爱恋……

“咚,咚,呛,咚,呛……”还在睡梦之中,我就被这锣鼓声吵醒了。那粗犷豪放的节奏格外令人激奋。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换上衣服,拎了相机,直奔大街,汇入看秧歌的人流之中。

大街上人山人海,观者如堵,交警不得不指挥疏导着行人。人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秧歌队。

过来了,过来了,年看看,年年看不厌的秧歌,锣鼓喧天地扭过来了。一辆敞篷大卡车缓缓而行,车厢的四围都用彩绘纸包装起来,车顶上立着一块大牌匾,写着“陕北秧歌队”。车上载着鼓手和锁呐手,他们一个个都是精壮的汉子,头缠白羊肚手巾,身着洁白的仿羊皮袄,腰系红绸带,下身是一条黑*的灯笼裤,看起来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卡车缓缓地驶到我们的面前便停下了。这时,围观者一浪接一浪地蜂涌着,幸亏有交警的阻拦,否则他们可能都要扑到车上了。好多人都拿出相机或是手机拍照,我也选好角度*啪拍了几张。

扭秧歌的大多都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与大姑娘。他们脸上施了浓重的脂粉,穿着秧歌盛装,手舞大红绸扇,足蹬绣花舞蹈鞋,个个都英姿飒爽。他们甩开膀子,脚底生风,进退自如,尽情挥洒着自己的舞姿,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秧歌队在欢声笑语中缓缓前行,将整条街都渲染的热闹非凡,给这个祥和的新年平添了无限的喜庆氛围。

大年初三的一大早,就听到街上锣鼓喧天的,我兴奋地跑了出去……

啊,原来是秧歌队过来了。街道上围观的人群是一层又一层的,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了进去,一条长长的秧歌队展现在我的眼前:看!秧歌队中的“公子”风度翩翩,“小姐”楚楚动人,“小丑”滑稽可笑……他们尽情地舞动着,不时地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最精彩的要数“捉蝴蝶”了。只见一位阿姨用长长的竹竿挑着一只漂亮的绸缎做的蝴蝶,一位大哥哥和一位大姐姐在“抢”这只大蝴蝶。大姐姐眼睛盯着这只大蝴蝶,踮起脚尖,伸出双手一捂,我想她一定会“捉”到那只蝴蝶的,可蝴蝶却“呼”的一下“飞”走了。那位大哥哥瞄准了目标,接连翻了几个跟头,就像腾空而起的孙悟空一样,来了一个“海底捞月”,当他的手刚刚接触到那只蝴蝶,阿姨却转动起竹竿,蝴蝶旋转着划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飘飘然地又“飞”走了。就这样,大哥哥和大姐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变着花样来“捉”这只美丽的蝴蝶,可总是一场空,逗得观众们是一阵阵地哈哈大笑。

“捉蝴蝶”的队伍刚刚过去,一个漂亮的“小媳妇”侧着身子向我这边走过来了。只见她迈着轻盈的步子,扭动着苗条的身段,舞动着长长的锦袖,甩动着两条长长的辫子,腮边涂抹着厚厚的腮红在朝阳的照射下闪着光彩……真是美丽极了,好盼她转过身来,让我好好瞧瞧那漂亮的脸蛋。她果然转身过来了,啊,她原来是个“孕妇”,挺着一个大大的肚子,好像要生宝宝似的。看她欢快的舞步,这会是真的吗?我不由地伸出手去摸了摸她的肚子,硬棒棒的。“小媳妇”见我好奇,就拿着我的手用力地敲了敲,哈哈,原来是个大塑料壳肚子呀!“小媳妇”哈哈一笑,我才如梦方醒,这么漂亮的一个“小媳妇”原来是个小伙子呀!

秧歌队在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中向进移动着,将整条街道都渲染得热闹非凡,给这个祥和欢快的新年增添了无限的喜庆氛围。


大秧歌记事作文4

我的家乡在都安的一个小县,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小县的大秧歌,更是小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真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人和孩子心里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当中,那一条条彩*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的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就看不厌不疲。这样喧器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春秧歌作文450字5

初一早我起得很晚,因,,昨夜睡得太迟了。我慢腾腾地洗完脸,梳好头,就去吃早饭。正吃着饭,忽然听到街上锣技喧天,我跳起来,大六减进:“来秧歌了!”我一下子跑到屋外,三步并作两少,向大队的院子奔去。果然,来了秧歌。嘿!院子四周围大人、孩子:,file子中间涌动着彩*的河。扭秧歌的有男有女,都很年轻。姑娘们头上戴着五颜六*的花冠,脖子上围着黄地儿绿条的脖套,上穿粉红袄,下穿绿裙子,手里舞动着鲜艳的大折扇。

小伙子们今天也穿着红红绿绿的衣服,正扭得起劲呢!我钻过人群,来到最前边,只见一对“大狮子”正在不停地向人们张开大嘴,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势。它在这里蹦起身,又跳到那边打个滚,冷不防,“大狮子”忽然跳到我身边,向我张开大嘴,象要咬我似的,吓得我直往后退,急忙钻进人群,这一来逗得全场的人都放声大笑。“大狮子”扭完之后,又来了“孙悟空”和“猪八戒,’,我觉得他们表演得最精彩空”举起金箍棒*地向“猪八戒”用钉耙一横,:。

看,他们俩打起来了,“孙悟“猪八戒”头上打来,了金箍棒。“猪八戒”的身子晃了、晃,差点倒下,“孙悟空”却跳到一旁挠痒痒玩这一次又把全场都逗乐了,我都乐得岔了气。人们尽情笑着,姑娘和伙子们尽情跳着,笑声与锣鼓声和在一起,迎接新春的到来。


高中作文:大秧歌6

在我家乡,流传一种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便是唱大秧歌。这大秧歌既独特,又喜庆,是每逢节日必不可少的*节目。

这大秧歌,家户喻晓,每个人都能知道它的含义,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那股热情,别人都能从中得到难以忘怀的乐趣。只要你投身其中,便快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感觉。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大秧歌一想起,人们便会像蜜蜂收到信息一样,连忙地围在一起,激起一股又一股的热流,尽情忘我的融入其中。这大秧歌是在晚上进行的,每当快要夜幕来临的时候,村里的广场上便会聚集一群村民,大秧歌的气氛带到高潮,村民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喇叭,有的在拉二胡当各种各样的乐器接二连三的发出各种尖锐的声音时,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涌来,顿时,广场就成了人的花海,人在天堂。从广场上空俯望下来,你会感受到人流的拥挤,你会感受到人潮的壮观,你会感受到大秧歌的凝聚力。这些村民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观看的村民有的手上抱着个娃娃,这是他们从小培养自己孩子对大秧歌的了解和乐趣;有村民拿着像芭蕉一样的扇子,一边给自己扇凉,一边观看着精彩的大秧歌;有的拿着手绢,为的是让自己更漂亮一些;有的干脆在空地里搭起了床,让自己躺在床上也能观赏这精彩的大秧哥。各种各样的活动,把村子里顿时搞活了,村子一晚都沉浸在狂欢当中。

当这大秧歌一鼓动起来,现场的不管是表演的还是来观看的村民,都一起加入了这喜庆洋洋的节目当中,一些小孩拖着自己的父母,也随之扭动着屁股起来,感受着大秧歌带来的乐趣和健康。再看看老年人,他们的身子像没有年轻够一样,尽情的摇摆着,比一些年轻的还要有活力,他们脚步轻盈,舞资也阿娜多姿,动作极为干脆利落,看上去完全不像老人家。他们还会利用他们手上带来的东西,他们手上的扇子和手绢,都是用来张衬大秧歌的修饰品,这原本平凡无奇的扇子和手绢,经过他们手上的活儿,顿时被他们弄得出神入化起来,像飞舞的蝴蝶,像盘旋的火凤凰,像剧烈的龙卷风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动作,为这原本就已经精彩的大秧歌,增添了一份独有的魅力,让大秧歌更为精彩,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把大秧歌看待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样,和大秧歌一起精彩,和大秧歌一起尽兴,无不表现出他们对大洋歌的热情和热。一些平常忙里忙外的小商贩见了,也放下了手中的活,投入了大秧歌的行列当中,和老老少少的村民们一起激扬,一起狂欢,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便知道了这大洋哥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大秧歌的队伍随之也变得庞大起来,就像一条长长的人流巨龙,在村里的广场上涌动着,形成了一道独特而新奇的风景线。因此,大秧歌也成了村里的独有标记。

大秧歌不仅在晚上有的进行,白天的时候也快进行。来到白天,虽然没有晚上的情景那么热烈,但却有着别人没有的惬意的韵味。白天的大秧歌也显得特别生动有趣,这个时候的人们,穿着各种大物登场,只见台上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哪扎等一批传奇人物,在台上尽情地表演,带给台下的人们无比的乐趣,为这白天稍有平淡的大秧歌涂上了一抹活气,让白天的大秧歌变得另类而不失喜庆。

家乡的大秧歌真是精彩啊!大秧歌就像精神粮食一样,哺育着人们,带给人们喜庆和幸福,就像一口陈年的好酒,甘润香甜,风味犹存,小口小口地陶醉了家乡人们的心房。


家乡的大秧歌的作文7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家乡的大秧歌的作文,欢迎参考!

我的家乡在都安的一个小县,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小县的大秧歌,更是小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真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人和孩子心里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当中,那一条条彩*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的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就看不厌不疲。这样喧器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在我家乡,流传一种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便是唱大秧歌。这大秧歌既独特,又喜庆,是每逢节日必不可少的*节目。

这大秧歌,家户喻晓,每个人都能知道它的含义,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那股热情,别人都能从中得到难以忘怀的乐趣。只要你投身其中,便快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感觉。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大秧歌一想起,人们便会像蜜蜂收到信息一样,连忙地围在一起,激起一股又一股的热流,尽情忘我的融入其中。这大秧歌是在晚上进行的,每当快要夜幕来临的时候,村里的广场上便会聚集一群村民,大秧歌的气氛带到高潮,村民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喇叭,有的在拉二胡当各种各样的乐器接二连三的发出各种尖锐的声音时,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涌来,顿时,广场就成了人的花海,人在天堂。从广场上空俯望下来,你会感受到人流的拥挤,你会感受到人潮的壮观,你会感受到大秧歌的凝聚力。这些村民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观看的村民有的手上抱着个娃娃,这是他们从小培养自己孩子对大秧歌的了解和乐趣;有村民拿着像芭蕉一样的扇子,一边给自己扇凉,一边观看着精彩的大秧歌;有的拿着手绢,为的是让自己更漂亮一些;有的干脆在空地里搭起了床,让自己躺在床上也能观赏这精彩的大秧哥。各种各样的活动,把村子里顿时搞活了,村子一晚都沉浸在狂欢当中。

当这大秧歌一鼓动起来,现场的不管是表演的还是来观看的村民,都一起加入了这喜庆洋洋的节目当中,一些小孩拖着自己的父母,也随之扭动着屁股起来,感受着大秧歌带来的乐趣和健康。再看看老年人,他们的身子像没有年轻够一样,尽情的摇摆着,比一些年轻的还要有活力,他们脚步轻盈,舞资也阿娜多姿,动作极为干脆利落,看上去完全不像老人家。他们还会利用他们手上带来的东西,他们手上的扇子和手绢,都是用来张衬大秧歌的修饰品,这原本平凡无奇的扇子和手绢,经过他们手上的活儿,顿时被他们弄得出神入化起来,像飞舞的蝴蝶,像盘旋的火凤凰,像剧烈的龙卷风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动作,为这原本就已经精彩的大秧歌,增添了一份独有的魅力,让大秧歌更为精彩,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把大秧歌看待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样,和大秧歌一起精彩,和大秧歌一起尽兴,无不表现出他们对大洋歌的热情和热爱。一些平常忙里忙外的小商贩见了,也放下了手中的活,投入了大秧歌的行列当中,和老老少少的村民们一起激扬,一起狂欢,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便知道了这大洋哥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大秧歌的队伍随之也变得庞大起来,就像一条长长的人流巨龙,在村里的广场上涌动着,形成了一道独特而新奇的风景线。因此,大秧歌也成了村里的独有标记。

大秧歌不仅在晚上有的进行,白天的时候也快进行。来到白天,虽然没有晚上的情景那么热烈,但却有着别人没有的惬意的韵味。白天的大秧歌也显得特别生动有趣,这个时候的人们,穿着各种大物登场,只见台上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哪扎等一批传奇人物,在台上尽情地表演,带给台下的人们无比的乐趣,为这白天稍有平淡的大秧歌涂上了一抹活气,让白天的大秧歌变得另类而不失喜庆。

家乡的大秧歌真是精彩啊!大秧歌就像精神粮食一样,哺育着人们,带给人们喜庆和幸福,就像一口陈年的好酒,甘润香甜,风味犹存,小口小口地陶醉了家乡人们的心房。


扭秧歌初中作文600字8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今年的元宵节我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奈曼度过的,我发现,奈曼的年味儿更足,每个人都沉侵在欢天喜地的节日氛围中。上午九点,在繁华的青龙山路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秧歌比赛开始了。这场比赛很特别,平时这类比赛都安排在大型的广场上,可这次却安排在了大街上,这样做既达到了比赛的目的,又让人们一饱眼福。我也有幸加入了观看秧歌的人流。只见街道两边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远远地,一个人潮向我们涌了过来,原来是秧歌队来了。一阵阵悦耳的秧歌调飞进了我的耳畔,秧歌队越来越近,不一会儿就到了我的眼前。一对身穿小红袄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拄着拐棍晃晃悠悠、挤眉弄眼地扭了过来,他们的演技高超,表情夸张,举止幽默,逗得人们笑弯了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划旱船了!一个阿姨身上挂着像小船一样的道具,双手抓着两边的船舷,一颠一摇地向我们扭来,就像划着船在水里走似的。“妈妈,这位阿姨在做什么呀?”“她在表演划旱船哩!”妈妈告诉我:“划旱船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起源于山西,有的地区也叫跑旱船。用木头做成船形的架子,包上花花绿绿的绸布,再用绸带挂在表演者的肩上。表演者戴着这个道具在陆地上做出划船的动作,因此得名划旱船。”我看到阿姨的头上沁出了汗珠,我想,道具一定不轻啊!因为阿姨表演得很认真,所以人群中传出一阵阵喝彩声,阿姨开心地笑着,表演得更起劲了。

浩浩荡荡的人流跟随着秧歌队沿街巡游,人们有的互相猜测这次比赛哪支秧歌队会胜出,有的兴奋地欢呼雀跃,有的干脆就加入了扭秧歌的队伍,手舞足蹈,好不快乐!其实,哪支秧歌队胜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表演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如果我当这场比赛的评委,我会给每支队伍都打满分。


正月十五看秧歌作文9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我看见街上人人都洋溢着红彤彤的笑脸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下面是关于正月十五看秧歌作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齐呜,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咚锵,七咚锵,七八弄咚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却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年的大喏,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队队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那水灵灵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椎,身穿青*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浓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樟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眼前,与*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

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都市;不论是在黄土飞扬的沙坡上,还是在高雅闲适的广场上,都有它的影子——秧歌。喜气洋洋的秧歌,土生土长的秧歌,永远让人欢乐。

也许那舞者并不起眼,但是,当锣鼓齐鸣、喇叭齐唱的时候,可就大不一样了。瞧,那是一群飞鸟,伴着锣鼓喇叭一起舞动,张开了翅膀。那一片红绿动了起来,仿佛赤中泛青的云霞,飘了来又飘过去。一会儿变幻成几匹野马,一会又凝聚成一团绒球。又像粉红的杏花,碧绿的杨柳,随曲摇摆,炫耀*彩;又仿佛燃烧的烈火,狂泻的飞瀑,流露出不羁,流露出粗犷,但又体现出娇嫩,体现出柔情。怎一个“美”字了得!

看那时急时缓的脚步,多么自然。快步,如鼓点。咚咚咚,是它的节奏,刷刷刷,是它的速度。噼呖啪啦,干脆利落。或如踢踏舞般灵敏,或如芭蕾般轻快。慢步,如晴蜓般点水,轻柔稳健,踏实缓慢,让观者更陶醉其中。在小小的空地上,竟有这般优美的舞蹈诗篇,竟能演绎如此的秧歌风景。

那结实的手臂,灵巧的手腕,宛若两条龙不停地翻越踊动。正如乐天所说: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和着拍子,两只手擎紧火红的布扇,上下飞腾。手动、扇舞;手不动、扇亦舞。舞者就用这一双扇子,舞出生活。把扇子横放胸前,似提篮疾走;把扇子竖插发后,若对镜梳妆;把扇子高举半空,像绽开的花团锦簇;把扇子低压身下,又如裙摆左右摇动。噢,这一片红红火火,一片朝霞升腾。

在这里,没有死气沉沉,没有孤独压抑。你只会看到孩子的天真活泼,中年人的强壮坦荡,老人的健康快乐。这就是秧歌的力量,打碎心的牢笼,释放心的能量,抛开心的包袱,冲去心的污尘。给心灵一次释放,给生命一次解脱。

好一个充满活力的秧歌!团结、红火、兴旺,这就是秧歌。永远给我震撼、给我希望、给我快乐!

今天我去看秧歌,我远远地就听到啦锣鼓声,我走过去看见有很多围观的人,人山人海,太多了。我看见了锣鼓车那些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的衣服,拿着扇子,头上带着花,后面咋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在队伍中有一个孙悟空左扭扭,右扭扭,前妞妞,后妞妞,真有趣。她朝我走过来,把我吓得向后退,我从侧面看见她的脸笑啦!我想有孙悟空就有*八戒,他那大大的肚子,她的鼻子像一个杯子,扛着大耙子,耙子上面有一个佛字,他没扭只是懒懒地走,还有一个要饭的,拿着一个半截棍子从那晃来晃去,走在队后面。又过来几对秧歌其中有踩高跷的,头上包手巾的,这个村子真是穷呀!夕阳红最精彩很多老爷爷老奶奶,天那么冷,妞的还那么精神。

今天是正月十五,大家高高兴兴的过个团圆年,希望今年五谷丰收,平平安安。不再有地震,国家越来越强大。

“咚,咚,呛,咚,呛……”还在睡梦之中,我就被这锣鼓声吵醒了。那粗犷豪放的节奏格外令人激奋。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换上衣服,拎了相机,直奔大街,汇入看秧歌的人流之中。

大街上人山人海,观者如堵,交警不得不指挥疏导着行人。人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秧歌队。

过来了,过来了,年看看,年年看不厌的秧歌,锣鼓喧天地扭过来了。一辆敞篷大卡车缓缓而行,车厢的四围都用彩绘纸包装起来,车顶上立着一块大牌匾,写着“陕北秧歌队”。车上载着鼓手和锁呐手,他们一个个都是精壮的汉子,头缠白羊肚手巾,身着洁白的仿羊皮袄,腰系红绸带,下身是一条黑*的灯笼裤,看起来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卡车缓缓地驶到我们的面前便停下了。这时,围观者一浪接一浪地蜂涌着,幸亏有交警的阻拦,否则他们可能都要扑到车上了。好多人都拿出相机或是手机拍照,我也选好角度*啪拍了几张。

扭秧歌的大多都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与大姑娘。他们脸上施了浓重的脂粉,穿着秧歌盛装,手舞大红绸扇,足蹬绣花舞蹈鞋,个个都英姿飒爽。他们甩开膀子,脚底生风,进退自如,尽情挥洒着自己的舞姿,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秧歌队在欢声笑语中缓缓前行,将整条街都渲染的热闹非凡,给这个祥和的新年平添了无限的喜庆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