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2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的个人教学反思(专业9篇)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3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而书本p62上的2时=()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我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


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换算》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简单换算。本节课的两道例题是把厘米单位换成毫米单位和把厘米单位换成分米单位。之后的练习涉及了单位换算,比较大小,估一估。本节课可谓是一个综合*的课,综合型的课需要调动孩子的知识就多,由于是低年级孩子,总觉得这是不是能力要求有点高呀!所以在备课时我一直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理清这纷繁的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呢?于是我设计了一条长度单位关系图,图如下: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简图,在这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望见谅)。但是实际上课时,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对于我突然的用这样的方式整合四者关系有点迷糊,一时不是很能接受,于是我有利用下午的课重新一点一点带着孩子们分析四者关系,理出四者的关系线路图,通过课后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还是能接受的,这也给了我有进一步非教学本节课的思考。

其实我把四者关系用线路图给孩子理出来是类似于友善用脑的思维导图模式,数学是一个逻辑*强的工具学科,一味地记住是对孩子有很大挑战*的。低年级的知识简单,内容不是很丰富,所以之前的教学很少往带着孩子进行思维图的构建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在想,难道非要等到孩子们年级升高,知识复杂之后才来进行思维图整理教学引导?为什么不在孩子的低年级学习的知识简单是慢慢带着孩子从小养成和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我想那样到了中高年级他也已经会自行把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了,学习能力肯定会很大超越别人。

本节课的教学也给了我今后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其实我们区的东山小学一直也是这个项目的特*学校。很希望今后能多多去学习学习,也能使我的孩子们通过思维导图快乐的学数学用数学,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范文5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三年级数学《笔算除法》的个人教学反思6

镜头一:

1.师:把42棵树苗,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教师让学生先列式,再试着笔算。学生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不会做,愣神儿或到处看;第二种情况,仿照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竖式的写法,直接在竖式上一次*写上14(口算的);第三种情况,正确的竖式写法。(学生板书出两种写法)

2.学生根据两种板书质疑:第二个算式怎么那么长?算式中的3式怎么来的?怎么会有两个12?师:42÷3到底该怎么写呢?请同学们借助小棒分一分,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

教师提出要求:(1)分小棒是你分了几次,在竖式中怎样反映出你每次分的过程?

(2)先分什么?在竖式上该怎样写,再分什么,在竖式上又该怎样写?

(3)先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是如何*作的,再把*作的过程说给同位听一听。

3.学生**作。

4.*作汇报。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作过程。在*作时突出*作的每一步与竖式结合起来,完成竖式的书写过程。

5.集体评价前面错误的情况。

今天学习的竖式计算与前面学的哪儿不一样?

6.课堂练习:56÷2要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说笔算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

反思:

教学用书上无论对加减法还是乘除法中的“摆一摆”都有一个具体的说明:当提出用竖式计算后教师可提问学生思考‘怎样列式’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棒图和竖式,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算理。显然用“小棒图”是来解释竖式计算的算理的过程的。整体感觉教师虽然安排了让学生展示摆小棒的过程,也用课件动态的演示了分小棒的过程,但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心理学认为,用简明的词语来表述复杂的事物、有助于简缩思维过程和不断地抽象、概括,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既是知识的内化过程,也是思维的提升过程。在教学中虽然有摆小棒*作的意图,也注重了数形结合,学生仍未能通过*作所建立的直观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笔算除法。

镜头二:

1.师:把42棵树苗,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师:怎样列式?生:42÷3

2.小组合作交流,用小棒分一分,验证结果。

3.汇报是怎样分的。明确:分了两次,先分成捆的,再分单根的。

4.试写竖式。用除法竖式体现出你两次分的过程。小组同学商量着有的摆、有的写

5.板演:生1:直接在竖式上一次*写上14(口算的)再在42的下面直接写上42,最后在下面写上0;生2:正确的竖式写法;你是怎么想的,结合分小棒的过程,给大家解释一下。

6.小结回顾。再静下心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分的,“先分成捆的,再分单根的,所以我们笔算除法时,也从高位算起,分一次,除一次。”

反思:

这样的*作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把摆小棒放在引入竖式的前面,并用小棒来解释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充分感知摆小棒*作的每一步,再引入竖式,使学生关注竖式的书写格式与小棒*作的内在联系。突出了学生说、想、自我反思、自我抽象的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竖式就象分小棒一样是帮助自己解决42÷3这个问题的,这样学生便将素朴的直观经验转变为了精致的抽象认知。但有的学生还是不清楚分小棒与理解算理之间的关系,分小棒对笔算除法有什么样的作用不明确,导致学生木然于竖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因此,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的个人教学反思8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和“年、月、日”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时,往往不太习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分的注重讲解两种计时法的换算,没有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两种计时法的关系发现规律,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是24时计时法出现的必要*。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力图通过创设一些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通过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直观演示、观察*作等方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最后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知识寓于游戏中,同时强化了“0时”,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成功之处: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我从与学生的亲切谈话开始走进新课,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中进行新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结束新课。亲切自然的教态、充满*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师生关系融洽、感情互通,课堂上知情交融,师生身心愉悦,这是一节好课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教学中努力最求的目标。

2、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我从生活现象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一日有24小时,从电视报、*等实物中认识和学习24时计时法,感受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学到的24时计时法记录自己或家人的作息时间等等,数学源于生活,有用于生活的思想和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

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在设计和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巧妙地利用这些基础,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真实有效。

4、多种方式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引导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尝试探究,同伴相互交流,师生相互考查等等,实现了多种教与学方式的并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意识,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感说、善问”的习惯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及单位间的换算》教学反思9

成功的地方:

本节课所要接触的千米,是学生生活中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相比较前面所学的毫米来说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应该是经常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课前了解,发现有的学生就了解了千米的认识,在路程很远的时候用,有的学生说在高速公路上见到过等,应该说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比较早,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当然相比较与其它几个长度单位来说,离学生的“可视*”的体悟和自身感受的经验比较远,再加上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单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在学习时,首先利用学生手中的工具复习前面学过的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场,因为学生知道*场一圈是400米,先让学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离,然后让学生走两圈后,再加半圈即200米,进行感受1000米的距离,同时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时学生能马上意会到比较远的距离要用到千米,同时也能很快的使学生联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等,这样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通过之间的亲身体验印象会更加深刻。然后再接着教学与米的关系,以及单位间的换算训练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及对策:

千米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在一段时间的练习中慢慢掌握,还需慢慢等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