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之四 天目湖中心小学尚荣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书写。
重点难点: 通过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分享农村生活的美好印象。
介绍南宋时期的生活背景,辛弃疾渴望的农村生活。
展示“清贫乐村居”图,让学生描述画面。
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意愿,朗读《清平乐村居》并配以音乐。
二、初步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正确发音。
同桌互读,纠正发音。
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进行男女生赛读,齐声朗读。
再次阅读课文,思考理解的内容和存在的疑惑。
学生交流收获,引导多角度理解课文。
解释生词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讨论诗的意境。
指名学生练习朗读,集体练习。
三、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场景,进行理解和想象。
学生自由选择场景,做好准备。
集体交流,学生表达想象和感受。
分析诗句含义,引导学生想象情景。
针对每一场景,进行想象与解说。
四、延伸拓展:
探讨诗中未描绘的场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同桌互相交流,分享想法。
指名学生表达个人观点。
分析辛弃疾对这样的景象可能的感受。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总结及作业: 根据选择的画面,书写自己的感想和想法。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境,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情感,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构成的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描绘的情景,并进行书面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宝藏,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着多种格式和称谓。在《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并仔细观察插图,思考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地方和情景。
听读。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录音,注意语调和节奏。
学生个别朗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自主思考。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阅读后的感悟:这户人家虽然住在“茅檐低小”的房子里,但周围的环境却十分美丽,“溪上青青草”;夫妻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而最喜爱的小儿子“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样幸福的乡村生活,让那对白发夫妻感到陶醉。辛弃疾看到这一情景,也深深为之着迷,创作了这首词。
同学们选取课文中的一幕,结合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你所见、所闻,或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交流。
五、布置作业:
学习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后,请同学们体会宋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背诵课文。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并进行书面表达。
附板书: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原型启发,营造氛围。
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熟读背诵,领会词境。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行尝试诵读,在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宋词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