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蜡烛的燃烧》安全教育教案教学设计

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过程:

1、燃烧蜡烛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

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等。

4、请幼儿参与做点心,然后用小烤炉烘烤点心。实际体验火给人带来的快乐。

建议: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火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安全防火要求。

消防安全儿歌小朋友,不玩火,不让父母吃苦果。不乱动用火和电,自我保护是关键。

火警电话'119',发生火灾不乱走。心不慌、意不乱,按照顺序慢疏散。

湿毛巾,捂口鼻,身体前屈头底地。防火知识要牢记,人人夸我好宝宝。

消防安全儿歌小朋友请记住,别拿火烛玩游戏,小心火灾随时起。火灾逃生要牢记,进入公共场所里,逃生方向看仔细。万一火灾燃烧起,看到浓烟别着急,先拿湿巾捂口鼻,快快趴下向前移。

记住别回火场里。

燃烧的蜡烛作文600字2

从我上学至今,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老师,但三年级时的王老师对待工作最认真、最负责任。并且长得也是亭亭玉立的,她的个子有点高,身材挺匀称,会说话的眼睛炯炯有神,再加上老师通常戴的近视镜,一看就知道是个肚里装满学问的人。

王老师讲课有个习惯:她反复的讲我们要记住的内容,还重点的讲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讲完后,还要再进行一个小测试,如果谁哪里出错了,老师就给他(她)补课,并让他(她)多遍的补错题,加深记忆。如果有一大部分同学都错了,那王老师就继续讲这些内容,直到同学们都做对了为止。王老师不像其他的老师,坏学生学不会就不管了,她不放弃每个同学,即使只有一个同学没有把当天学的知识掌握住,老师也要留下来耐心的给那个同学讲解。

王老师不但工作负责,而且特别关爱同学。一天,王老师正在上课,鑫鑫突然头疼起来,趴在桌上号啕大哭,王老师急坏了,二话不说,扶起鑫鑫去了学校附近的诊所,又急忙给鑫鑫的家长打了电话,家长赶到后,她才匆匆忙忙的返回学校给我们上课。

啊!多么好的王老师呀,王老师不正是个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吗?她牺牲自己的精力,想换来的不正是同学们的好成绩嘛,我们怎么好意思能让她失望呢?我们不能辜负她的期望,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老师。

《蜡烛》的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格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又有什么含义呢?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xxxx年,苏联红*进行战略*,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西蒙诺夫作为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官家庭。xxxx年开始写作。xxxx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xxxx年任*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xxxx)表达了苏联*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xxxx~xxx),描写了苏红*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xxxx),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xxxx年10月访问我国。xxxx年出版《战斗的*》一书,描写了**进行的解放战争。xxxx年至xxxx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1、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形式上,消息程式*强,通讯创造*强。

结构上,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表达上,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火,掩埋一位苏联红*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林*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六、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事件感人的因素:

⑴环境危险,*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⑵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⑶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

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⑴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满怀敬意。

⑵年轻的红*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她为红*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⑷红*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探究主旨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⑴红*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着南斯拉夫*对红*烈士的哀思。

⑶两国*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对苏联红*的深厚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

一、战士偷袭牺牲

①发现烈士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②掩埋烈士

精心选材③守护战士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整理清理吻别掩埋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