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圆柱的认识》这节内容包括认识圆柱、圆柱的组成及特征、圆柱侧面和底面以及圆柱侧面展开图等知识。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理解与掌握,既是对圆柱特征的深入认识,也是对后面学习求圆柱表面积起到铺垫作用,学生对掌握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知识,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确定好教学起点
圆柱形的建筑物(如客家围屋、岗亭)和一些生活用品(如圆柱形鱼罐头盒、蜡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并且学生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是在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对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周长会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前测和课前与学生交流,从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找到本节课的起点和着力点。
二、在活动过程中找到线与体之间的关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体与面的转化,感受到几何直观的魅力
(1)学生在剪这一*作过程中,思考侧面展开图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在*作(沿高剪)过程中,侧面展开图会是长方形,学生容易理解。
(2)体与面的转化,感受到几何直观的魅力
圆柱体侧面展开长方形
(3)侧面展开图还可能出现什么图形呢?
①沿高剪侧面展开图还可能出现正方形;
②斜着剪侧面展开图可能出现平行四边形;
③侧面展开图可能是梯形吗?
面对这些问题,只能在课前进行预设,并不一定要在本节课上面面俱到,后面的教学中根据实际,逐步渗透与讲解。
2、探索侧面展开图线与体的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1)探索侧面展开图线与体的关系
a=cb=h
实物表征
图像表征
符号表征
(眼看到的)(脑想到的信息)(抽象出关系式)
(2)借助于数的精确*来阐明形的某些属*,即“以数解形”。
形缺数时难入微,以数解形,可以使数直观化。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的(数据大小)反映出侧面(形)的大小。
(3)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以形助数”。
数缺形时少直觉,以数辅形,可以将数形象化,学生容易发现圆柱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图的长相等的关系。
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含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人们加以分析、提炼才能显露出来。
《圆柱的侧面积》教学反思范文2
圆柱的教学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认识,了解了圆柱的各部分的名称和特点。第二课时我们要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是新知,而底面积是圆的面积,不是新知,只需做一下迁移就可。于是,我把课堂学习的重点落在侧面积公式的推导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人,自已找出圆柱的侧面积呢?大家在一起议论起来。如果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我们就好办了。我们发现沿着高把圆柱的侧面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如果能够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那么,我们也就求出了圆柱的侧面积。一张长方形的纸,我们反复地围拢反复地展开,有人说: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长是圆柱长是圆柱底面周长。这一点得到明确,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s=ch。大家似乎都明白了,然后我们就往下进行,求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是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才能为下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埋下伏笔。结合本班学情,我改变了将侧面积与表面积放在一节课中的编排,将圆柱的侧面积单独设计为一课,学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范文3
今天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接受昨天学生提出的“只学不会的”学习方式,在黑板上分了两个区域,一个复习区域: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重点研究区域: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面对复习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好,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当我指着长方体的底面时,学生就说,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的推导记忆犹新,这是很值得我高兴的。面对本课的重点解决问题,我满怀信心(两个复习问题的铺垫,学生会首先想起来把圆柱体按照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一样,来等分圆柱体),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正当大家苦思冥想的时候,高迈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想出来一种。又是他,每次回答问题总是第一个举手,把别人的“风头”都给抢去了,他是一个爱表现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思考,每次我总是“压一压”他的积极*。“给大家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等一会再说你的方法”,谁知道这个“积极分子”不容我把话说完,已经拿着自己的圆柱体跑到讲台上了,(哎,让我怎么评价他呢,耐不住*子啊,再稳重一些多好啊?),:我是这样想的,这是一个圆柱体的生日蛋糕,我想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圆片(),分给你们吃。霎时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提问:切蛋糕,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啊?“有啊,这个圆柱体蛋糕的体积就是每一个圆片的面积乘上圆片的个数。”这样解释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笑,有的在议论,还有的再思考。我想想了,这是我该出手的时候了:“高迈,给大家解释一下,圆片是什么?圆片的个数又是什么?”“圆片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圆片的个数就是圆柱的高”。话音刚落,掌声响了起来……。
这种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因为,解决问题前,已经复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与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都是为“把圆柱体进行等分转化成长方体体积来推导”做铺垫的。谁曾向,这种用“堆”的过程来说明“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体积的道理,实际是“积分”思想,这是要到中学才学习的,学生不好理解的,竟然跑到“预想方法”之前了。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啊”。课堂上的“精彩总是不期而至”啊。试想,如果,刚开始他举手,我就像以往一样“压一压他,让他和其他学生同步思考,说不定,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转瞬即逝,那么这个精彩的火花就不会在课堂上呈现。由此感悟到,课堂上,要给学生即兴发言的机会,及时的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精彩就会不期而至。
《圆柱的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范文4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而且上节课已经制作过圆柱模型,所以学生对表面积含义的理解并不困难。因此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并观察圆柱展开图,很快就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但在计算表面积时,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课中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不能将圆柱的底面半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建立起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我加强了学生的*作活动,让学生预先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但在计算时却出现周长与面积混淆,所以我及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确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而且要能熟练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尽管如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问题很多,因为步骤较多,计算粗心不规范也影响了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所以一节课下来,课堂容量不大,效率较低,看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柱的表面积》课堂教学反思范文5
根据学校安排,上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虽然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课堂教学,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细细想来,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件的制作还需要修改。在巩固练习侧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一题,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厘米,高是10厘米,求侧面积是没问题,但到了接下来的求表面积时,18除以3。14、再除以2,就得不到整数,给学生的计算带来麻烦,是自己备课不精细,考虑不全面造成的,需要修改,改成18。84厘米。
2、在讲完例四后,安排的练习中,本来设计一组三个练习题,一个像例四,要求表面积但只需求一个底面与侧面积之和;一个是求表面积,但是需要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之和;另一个是求烟囱的面积——即只需求侧面积。是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时,虽说要求圆柱的表面积,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死套公式。
3、课堂总结时,应放给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的学习收获,不要老师代劳。
下一次上课,尽量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争取更好一点。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6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动手*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将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
一、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二、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践*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六年级《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7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在各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动手*作、合作探究中学习。
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近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巧妙的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整体,做到收中有放,放中有收。
二、直观演示和实践*作相结合。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又启发学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借此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作、尝试,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做,不仅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习题设计。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8
我今天执教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进行推导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生本理念,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抓手,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这样的原则,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玩中学中课后,听取了孙主任和王主任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有序
这节课,我以“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整节课,组织学生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和交流。但合作学习小组,每位同学都参与进行学习活动,特别是个别差生,在优秀同学的指导下倾听有进步。还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加入学习小组,指导和帮助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二、学生*作的缺失
整节课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动手*作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观察发现讨论交流问题,但由于课前布置的小练习已经做过。缺失了在课堂上*作展示这一块,直接进行讨论,造成个别中等和偏下的学生,没有和实例结合,造成理解思维困难。另外,在教学例3时,可以做一个模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三、教师指导还需到位
由于这节课,整合学校课题,教学内容问题化,我选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学生,面对学生交流的*的不确定*,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解决,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事先没有预计到的情况出现时,没有很好的去解决,造成了学生学习当中的疑惑。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为教师,又应该如何去指导学生展开学习,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