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儿子开始迈着蹒跚的步子,家里的许多物品就备受摧残。所有他能够触及并引起兴趣的东西,都成了他攻击的目标。许多物品早上还完好无损,到了晚上就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一开始,我们对一些物品损坏感到困惑不解。例如,刚换上不久的床单突然就被划破,破口整齐如同被利器割开;被子盖得整整齐齐,却在伸出脚的一瞬间变成了一个大窟窿;矮柜门掉落,壁橱上冒出一个“老鼠洞”,甚至真皮沙发也突然变得面目全非……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是老鼠所为,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人进屋捣乱。我们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儿子稚嫩的脸庞。没想到,儿子居然一脸自豪地宣称,这一切都是他的“杰作”,而作案工具则是他妈妈几天前失踪的一把裁缝剪*。他说:“那把剪剪真快,一剪一缝,一剪一个洞……”我无言以对,面对刚刚满三岁的儿子,我总觉得自己无言以对。
妻子*情温和,她耐心地对儿子进行开导,告诉他:家里的一切都是用钱买来的,不能随意损坏。父母赚钱不易,要珍惜……然而,我总觉得难以言喻。儿子时而应着,时而自顾自地玩耍,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然而,不久之后,儿子又一次重复了这一场景。他以极具创意的方式,将一大束绢花种在院子的花坛里,并多次浇水;接着,给三个枕头各做了一次“大手术”,将枕芯——海绵块撒得满地,然后趁着他妈不在家的空隙,将一台被戏称为“第二伴侣”的古董式台式收音机分解成一个木盒和一地的零部件。更令人气愤的是,他居然将他妈妈的一条裤子的裆部缝开,理由是“尿尿”用……天哪!几乎每天,他都认真地做着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让你哭笑不得,感到无奈。然而,你却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一天,我在儿子面前“不小心”打碎了他吃饭用的一个瓷碗。儿子感到非常惊讶,也很生气,嘴里不停地埋怨:“爸爸笨,把宝宝的碗碗打碎了。”我向他道了歉,我说:“碗碎了,是因为爸爸不小心才打碎的。”我转身指着那堆收音机残骸说:“它原本会唱歌,会讲故事,告诉你国内外大事,可现在……”儿子一脸委屈,眼里含着泪花,抽泣着说他只是想知道里面是些什么东西而已。
是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在一个三四岁孩子清澈透明的眼睛里,世界是崭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渴望认识世界,了解一切,而这种认识与了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从身边可以触摸、感受到的事物开始。一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幼稚可笑,甚至有点荒谬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萌芽。儿子将绢花种在花坛、给裤子开裆等行为,只是他们对周围世界观察思考后的初级创造。我明白,儿子“破坏”成瘾,并不是故意和我们作对,而是他作为一个幼童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起步。
破坏友谊的小船2
夜晚,是何等宁静。月光透过窗户,为我木柜上的小木船披上一层银*的外衣,显得略带淡淡的忧伤。我轻抚着这只“破坏友谊的小船”,心中涌上一股陈年往事的感慨……
当时,我与陈明还是亲密的朋友,彼此关系良好。然而有一天,手工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人制作一只小木船,而获胜者将得到一份神秘大奖。我转头看向陈明,眉头微挑,他神秘地笑了笑。我们异口同声地呼喊:“老师,我们要合作!”老师无情地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引发我们一阵唉声叹气。放学后,我拍了拍陈明的肩膀,询问他打算制作什么样的小木船。陈明用手比划着,描述了一个头尖尖、身子长长、鲨鱼形状的设计。
第二天,我带着自己的小木船走进学校。“嗯,真漂亮!不愧是我花了四小时用汗水、智慧和想象力凝结而成的作品。”突然,一只手夺走了我的小木船。抬头一看,陈明嬉皮笑脸地拿着我的小木船:“哟,还挺精致的嘛!”我提醒他水杯没有放好,但他一阵动作后,小木船已经四分五裂。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带着破碎的小木船,哭着跑了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明不断道歉,但我的冷漠使他逐渐安静下来,周围散发出一种*冷的气息。半个学期后,我突然发现陈明没有来学校。听同学们谈论时得知,他因为父母工作搬家了。我匆忙赶到他家,却发现他们早在清晨就已经离开。
失魂落魄地回到家,我补好了那只破坏我和陈明友谊的小木船。复杂的心情涌上心头,我轻抚着这只“破坏友谊的小船”。如果没有它,也许我和陈明还会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吧……
幼儿出现破坏*的探索行为怎么办3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
幼儿的“破坏*”探索行为
解读:
幼儿的“破坏*”探索行为是探索活动中的常见现象,它们反映了幼儿探索欲望和认知发展特点。
当幼儿出现“破坏*”的探索行为时,教师的对策:
实录一:
分析原因: 东东出于对恐龙骨架化石的好奇,破坏了“火山”以进行探索。
教师对策: 理解幼儿的好奇心,并提供机会让其探索,同时引导幼儿采用适当的方式探索。
实录二:
分析原因: 明明出于对霸王龙行为的不满,用踩碎的行为来宣泄愤怒。
教师对策: 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并提供情感疏导。
思考:
幼儿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探索行为具有以下原因:
强烈的探索欲望: 幼儿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做出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
探索受阻: 幼儿探索不成功,导致行为停留在无意义的重复*作。
情绪宣泄: 幼儿无法恰当表达情绪,以“破坏*”行为宣泄。
教师的应对策略:
观察和倾听: 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其思想。
帮助和引导: 当幼儿探索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引导转换探索角度。
鼓励和启发: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并提供启发*问题和材料。
进一步思考:
如何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帮助幼儿将“破坏*”探索行为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
教师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揣摩其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的探索行为,促使其探索更加深入和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