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数学试题中,选择题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解答选择题对考试成绩影响很大。解数学选择题,常可以从选择支出发进行思考,充分利用选择支所提供的信息与只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改变解题策略,充分发挥直观的作用,发现其特殊的数量关系和图形位置特征,迅速解题。下面举例谈谈解数学选择题的五种常用方法,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直接法
直接法就是直接从条件出发,通过合理运算和严密推理,最后推出正确的结果,再对照选择支解答的一种解题思路。
二.特例法
特例法就是用符合已知条件的特例或考虑特殊情况、特殊位置,检验选择支或化简已知条件,得出*。当已知条件中有范围时可考虑使用特例法。
三.检验法
检验法就是将选择支分别代入题设中或将题设代入选择支中检验,从而确定*。解答本题时若直接解方程,要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当结论为具体值时可考虑使用检验法。
四.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利用一些基本概念、定理和简单的运算,通过排除容易发现错误的选择支,从而推断正确*的方法。
五.图解法
图解法就是根据数形结合的原理,先画出示意图,再通过观察图象的特征作出选择的方法。
在解数学选择题时,直接法是最基本和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当题目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特征时,可考虑采用其他四种方法。有时解一个选择题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所提供的信息,全面审题。不但要审清题干给出的条件,还要考察四个选项所提供的信息(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及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等),通过审题对可能存在的各种解法(直接的、间接的)进行比较,包括其思维的难易程度、运算量大小等,初步确定解题的切入点。
【1】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立体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人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2】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3】三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
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4】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5】关于压轴题
对中考数学卷,压轴题是考生最怕的,以为它一定很难,不敢碰它。其实,对历年中考的压轴题作一番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也不是很难。这样,就能减轻做压轴题的心理压力,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
关于中考分班考试作文高分技巧攻略2
一、分班考试语文作文技巧: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这一点,所有的同学们一定要掌握明白了。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二、分班考试语文作文技巧: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段落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试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行,写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三、分班考试语文作文技巧: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考试作文中,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怎么拟题呢?对于成绩一般的考生,应该采取特别措施了。拟题的办法有2个,一是你去百度上搜索一下作文拟题目,可以找到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考生家长或考生,赶紧去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根据题材,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可能比葫芦画瓢地就能采用到。
四、分班考试语文作文技巧: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上面说了好几种技巧,其实在具体*作的时候,列提纲很关键。譬如,写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同时要把你叙述的事情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段,中间如果能设置好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更好。列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把开头结尾写详细写,中间各段,穿插哪些精彩的话语或名言俗语、诗词典故,要写准。一个合格的学生,列提纲,大约5分钟到8分钟。时间要掌握好,如果时间紧张,提纲就要简练些。
五、分班考试语文作文技巧: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写作文,要么是记叙文,要么是议论文。一般来说,多是“总?分?总”结构。记叙文的结尾要注意抒情和总结哲理,议论文最好是“1?3?1”或者“1?4?1”结构,中间的3或4,是分层解题。当然也可以灵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但是注意,千万别议论文说了那么多事例却不归纳主题,千万记叙文忘记说事却议论过多。因此,写考试作文,事先要想好了,我写的是什么文体,就按相应文体的写法来写。
中考数学的答题技巧3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如图1,易求得AB=14,BC=20,AC=34
⑴设x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此时甲表示的数为—24+4x。
①甲在AB之间时,甲到A、B的距离和为AB=14
甲到C的距离为10—(—24+4x)=34—4x
依题意,14+(34—4x)=40,解得x=2
②甲在BC之间时,甲到B、C的距离和为BC=20,甲到A的距离为4x
依题意,20+4x)=40,解得x=5
即2秒或5秒,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是一个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设运动t秒相遇。
依题意有,4t+6t=34,解得t=3.4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24+4×3.4=—10.4(或:10—6×3.4=—10.4)
⑶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而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即的位置有两种情况,需分类讨论。
①甲从A向右运动2秒时返回。设y秒后与乙相遇。此时甲、乙表示在数轴上为同一点,所表示的数相同。甲表示的数为:—24+4×2—4y;乙表示的数为:10—6×2—6y
依题意有,—24+4×2—4y=10—6×2—6y,解得y=7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24+4×2—4y=—44(或:10—6×2—6y=—44)
②甲从A向右运动5秒时返回。设y秒后与乙相遇。甲表示的数为:—24+4×5—4y;乙表示的数为:10—6×5—6y
依题意有,—24+4×5—4y=10—6×5—6y,解得y=—8(不合题意,舍去)
即甲从A点向右运动2秒后调头返回,能在数轴上与乙相遇,相遇点表示的数为—44。
点评: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数轴上的线段关系进行分析。点运动后所表示的数,以起点所表示的数为基准,向右运动加上运动的距离,即终点所表示的数;向左运动减去运动的距离,即终点所表示的数。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
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
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
分析:⑴设AB中点M对应的数为x,由BM=MA
所以x—(—20)=100—x,解得x=40即AB中点M对应的数为40
⑵易知数轴上两点AB距离,AB=140,设PQ相向而行t秒在C点相遇,
依题意有,4t+6t=120,解得t=12
(或由P、Q运动到C所表示的数相同,得—20+4t=100—6t,t=12)
相遇C点表示的数为:—20+4t=28(或100—6t=28)
⑶设运动y秒,P、Q在D点相遇,则此时P表示的数为100—6y,Q表示的数为—20—4y。P、Q为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
依题意有,6y—4y=120,解得y=60
(或由P、Q运动到C所表示的数相同,得—20—4y=100—6y,y=60)
D点表示的数为:—20—4y=—260(或100—6y=—260)
点评:熟悉数轴上两点间距离以及数轴上动点坐标的表示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⑵是一个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⑶是一个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在⑵、⑶中求出相遇或追及的时间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