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带拼音版

tānpòhuànxīshā·hàndànxiāngxiāocuìyècán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古诗赏析(模板4篇)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lǐjǐng

李?

hàndànxiāngxiāocuìyècán,xīfēngchóuqǐlǜbōjiān。háiyǔsháoguānggòngqiáocuì,búkānkàn。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xìyǔmènghuíjīsāiyuǎn,xiǎolóuchuīchèyùshēnghán。duōshǎolèizhūhéxiànhèn,yǐlángàn。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古诗翻译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古诗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是南唐中主李?流传下来的词作之一。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格调委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及赏析2

五代:李?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栏通:阑)(何限恨一作:无限恨)

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注释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

显示全部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

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⑵菡萏:荷花的别称。

⑶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⑷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今陕西省横山县西。《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亦作鸡禄山。《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这里泛指边塞。

⑸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凉州彻“,”大遍“有几十段。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⑹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参考资料:

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文学出版社,1979:57.

2、徐中玉金启华.*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25-726.

李?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

显示全部

鉴赏

佚名

李?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叶嘉莹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9-122.

李?

李?((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奢侈无度,导致**,国力下降。李?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47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赏析3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这首《浣溪沙》词描绘了一个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她对着秋风残荷白伤。梦醒后的吹笙更使她愈加感到凄凉。词中细腻地抒发了她的凄楚哀怨之情,前片写景,后片写人,层次分明而又意味悠长。其中的“菡萏”两句和“细雨”两句更是备受后人的赞赏。

上片写秋*凋零之悲感,下片写细雨梦回之远思。时空交错,境极高远,而语言却自然沉郁,读之令人凄然欲绝。李璟贵为国主,雄踞一方,何至作此等缠绵怅悒之语?其实乃是一种超越尊卑贫富、寿夭得失的生命意识的呈现。在看似柔婉的词语背后,是对人生浮沉的大感慨。王安石称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有感于其刻画人生离恨之凄迷动人。王国维以为:“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则是以寄托说词,把它同屈原以美人芳草比喻*联系起来,便显得更高远而浑成了。

这首词咏思妇怀人。思妇在梦中与征人相会,可那只是瞬息的欢愉。随着梦醒而逝去,外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现实。荷花已经开始凋谢了,花下的荷叶更是残败不堪。一阵秋风吹过,水面上回荡的绿波正如人的愁思一般,为荷花的凋落飘零而发出阵阵叹息,同时也引起了思妇的心绪。那消歇的罄香、摧败的残叶,那绿池的西风愁波都无不令她恫怅。思妇不由也为自己的憔悴而暗自伤心。年轻时的美好容颜都已不在,青春已经慢慢逝去,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美丽了。外边依旧下着蒙蒙的细雨,思妇独处小楼,过着凄清孤独的生活,而征人却在遥远的边塞。小楼上凉意沁人,唯有清幽的笙音传来。这种思念令人无限感伤,不知思妇为远方的征人流下了多少眼泪,又有多少次地独自倚靠着栏杆等待征人的归来。这漫长而无尽的等待何时才是尽头呢?南唐中主李臻的这首词写的是他自己的心境。当时的南唐正像那逐渐干枯败落的荷花,美丽的姿态已经不在。大好年华最易逝去,老之将至,一代帝王以前曾经拥有的雄心壮志,现在也被消磨殆尽了。在梦中回到昔日,醒来才知道那已经变成了永远都无法再得到的美好回忆。李臻借荷花等来抒发了自己的郁闷之情。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阅读*及翻译赏析4

浣溪沙

李?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1、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景?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荷花落尽,香气消失,荷叶零落,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这菡萏成长的整个大环境的摇落的悲哀,更使人发愁。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由秋残引入深愁残年。

2、“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对比,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愉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传达相思之苦。

对偶工整,情景交融。细雨梦回,梦醒独伤,笙断泪下,寂寞寒冷,孤独的小楼细雨之夜,无不体现出浓厚的相思怀念之情。

3、“倚阑干”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答:“倚阑”,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阑”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怨恨。

注释

①菡萏(hàndàn):荷花的别名。

②韶光:美好的时光。共憔悴:指菡萏残败再加上秋意萧条,含有自己“与秋俱老”的感叹。

③梦回:梦醒。鸡塞:即鸡鹿塞,汉时边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这里泛指边塞。

④吹彻:吹到最后一曲。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注:“多少泪珠何限恨”亦作“多少泪珠无限恨”

参考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小楼中醒来吹笙以思念亲人,可是由于时间长久,寒气逼人,虽还想吹但已经不能吹了。(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译文二

红莲香断,翠叶凋残。西风过,荡漾粼粼绿波,唤起愁无限。时光流逝,朱颜易改,美景与人共憔悴,不忍相看。

夜沉沉,梦魂又到边塞远,醒来听细雨点点。不知何处玉笛声,凄凉、哀婉,使人心寒。起身独倚栏杆,多少清泪,伴帐恨无边。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描绘了一个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她对着秋风残荷白伤。梦醒后的吹笙更使她愈加感到凄凉。词中细腻地抒发了她的凄楚哀怨之情,前片写景,后片写人,层次分明而又意味悠长。其中的“菡萏”两句和“细雨”两句更是备受后人的赞赏。

上片写秋*凋零之悲感,下片写细雨梦回之远思。时空交错,境极高远,而语言却自然沉郁,读之令人凄然欲绝。李?贵为国主,雄踞一方,何至作此等缠绵怅悒之语?其实乃是一种超越尊卑贫富、寿夭得失的生命意识的呈现。在看似柔婉的词语背后,是对人生浮沉的大感慨。王安石称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有感于其刻画人生离恨之凄迷动人。王国维以为:“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则是以寄托说词,把它同屈原以美人芳草比喻*联系起来,便显得更高远而浑成了。

这首词咏思妇怀人。思妇在梦中与征人相会,可那只是瞬息的欢愉。随着梦醒而逝去,外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现实。荷花已经开始凋谢了,花下的荷叶更是残败不堪。一阵秋风吹过,水面上回荡的绿波正如人的愁思一般,为荷花的凋落飘零而发出阵阵叹息,同时也引起了思妇的心绪。那消歇的罄香、摧败的残叶,那绿池的西风愁波都无不令她恫怅。思妇不由也为自己的憔悴而暗自伤心。年轻时的美好容颜都已不在,青春已经慢慢逝去,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美丽了。外边依旧下着蒙蒙的细雨,思妇独处小楼,过着凄清孤独的生活,而征人却在遥远的边塞。小楼上凉意沁人,唯有清幽的笙音传来。这种思念令人无限感伤,不知思妇为远方的征人流下了多少眼泪,又有多少次地独自倚靠着栏杆等待征人的归来。这漫长而无尽的等待何时才是尽头呢?南唐中主李臻的这首词写的是他自己的心境。当时的南唐正像那逐渐干枯败落的荷花,美丽的姿态已经不在。大好年华最易逝去,老之将至,一代帝王以前曾经拥有的雄心壮志,现在也被消磨殆尽了。在梦中回到昔日,醒来才知道那已经变成了永远都无法再得到的美好回忆。李臻借荷花等来抒发了自己的郁闷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