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故事教歌

李大钊又非常注重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关于李大钊的故事(优质6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稍有空闲,就将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喊进书房,先要他俩将当时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喜欢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完歌,没有一句夸奖,只是幽默地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

接着,他就教孩子们唱《*歌》。他一边*琴,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唱着。他说,声音不能太大,让街上警察、暗探听见,他们会把我们逮起来的。他不仅教孩子会唱,还把歌词大意讲解给孩子听,并且用家乡一位穷苦大伯一年辛苦到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例子,帮助孩子领会歌词的意义,加深印象……结果,没教唱几遍,孩子们都会唱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首珍贵的歌!


李大钊的读书故事2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李大钊读书名人故事3

每天早上,梳洗完毕,爷爷把红漆小桌擦得锃亮锃亮的,小桌往炕上一放,他就知道该是学习的时候了。他连忙把书本、笔墨、砚台摆在炕桌上,坐在桌前翻开书本就开始学习了。就在这一刹那间,全家气氛跟着严肃起来。爷爷变成一个尊严的“司令官”,孙子就百依百顺地听从爷爷的指挥。可是学习刚一结束,把书本刚刚闭合起来,他就要跟爷爷撒娇,叫爷爷给他取这个,爷爷不敢拿那个。

可是,小孩子没有一个不贪玩的,要是一天到晚叫他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读书写字,总会有厌倦了的时候。无论爷爷怎样管得严厉,也挡不住孙子贪玩的天*呵!

李大钊学习疲倦了的时候,他是有办法调剂自己的精神的。他从小就喜欢跟他的大狸猫在一块儿玩。这只大狸猫真叫乖觉、聪明,爷爷把桌子放到炕上不久,大狸猫就喵喵地钻到桌子下面来了。大狸猫变成了他消累解乏的好伴侣。读书读累了,他便偷偷把手伸到桌子下面,跟大狸猫玩起来。一会儿揪揪猫的耳朵,一会儿摸摸猫的爪子,猫也用爪子轻轻挠着他的手。爷爷要是发现孙子没有把心放在书本上,脸上流露出走神的样子,就知道孙子已经念得厌倦了,看看太阳,也该是孙子休息的时候了,就说“到外面玩玩去吧,不要到庙后头去看赌钱的,也不要去看扔坑的,在咱们院子里什么地方都可以玩。”孙子答应了一声“是”,就跑掉了。他在后院的大榆树下面钩榆钱,有时在椿树下面捉小猴,有时他用爷爷网蝴蝶的那个小线网到花椒树下网鬼子蝴蝶,网靖蜒,有时,他还要骑着那匹大黄狗满院里跑一阵,溜一阵。一直玩到估摸着时间到了,这才转回房间来学习。他玩够了,回到房间学习的时候,经常是不早不晚,恰是时候。可是,有时来得稍晚一些,爷爷把大拇指和食指伸了出来,做出要去用手指夹孙子脸颊的样子,半开玩笑地说:“贪玩吗?要提防着这个呀!你看,这大剪子怕不怕呀?”

“怕!”

“怕,就不要贪玩,好好地念书吧!”

于是孙子全神贯注在自己的书本上,又开始念起来了。

有一天,正逢胡家坨的集日,爷爷要赶集去。每次爷爷一出门,就留给他一些功课和几个生字,等他出门回来的时候,必定要考他一下,看是不是把留下的功课都学会念熟了;要是爷爷回来的时候,没有学会,没有念熟,那就一定要受处罚。

这天,爷爷临迈出屋门坎时,还叮咛他的外甥女儿(李大钊的表姑)说:

“你得好好地照看他点儿,别让他老玩呀!”

外甥女儿连忙说:

“你放心吧,我一定不叫他在外面乱跑!”

爷爷这才放心走了。

爷爷走出家门以后,孙子就把爷爷留下的生字和课文,都温习得滚瓜烂熟。他想,现在把爷爷留下的功课都学会了,到外面跑跑去多好呀!可是爷爷临走的时候,又叫表姑照看我一点,怎能随便跑到外面去呀。他想了一阵,便笑着对表姑说:

“表姑,你过来,我问你一个字!”

表姑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手里拿着一只鞋底,走到小红漆桌子旁边。

他又说:

“我要问你一个字儿呢,你看看,这个字儿到底念啥呀?”

表姑瞅着那个字儿笑了,她说:

“你要是问我这个鞋底子咋纳,那件衣服咋缝,我都能说得上来。你要是问我这个字儿念啥,它认得我,我可不认得它。”李大钊笑了笑说:“我爷爷不是叫你照看我点吗。连这个字你都不认得,还咋照看我呢?”这句话倒把表姑给惹笑了。她想:“连小猫小狗,在家里待够了,也得到外面撒个欢儿呢,要是成天把孩子圈在屋里死读书,还不把他圈病了吗?”

想完,表姑对他说:“你爷爷给你留下的功课都学会了吗?”“都学会!”“你念给我听听,我虽然不识字,也会听呀,要是念得很熟,我就放你到外面去。”李大钊一字不落地把爷爷留下的功课念了一遍。表姑听了很满意地说:“很好,玩去吧!要早点回来。可是,要记住你爷爷嘱咐的话,不要到老母庙去看扔坑的和赌钱的就中!”

他答应了一声“是”就去了。他照旧到后院里和后园子里转了一阵。看看太阳有点偏西了,估摸着爷爷赶集快要回来了,他便回到家来,坐在小红漆桌子前面,又专心致志地复习爷爷留下的功课和生字。

表姑呢,手里拿着针线,坐在桌旁照看他。等爷爷赶集回来以后,问起他给孙子留下的功课,孙子都能对答如流,清清楚楚地说出来。

李大钊说:这一天,他过得最好了,玩也玩得很痛快,留下的功课也都学会了。以后,他摸住了这个规律,每逢爷爷有事外出,他便先把功课温习得烂熟,然后放下书本痛痛快快玩一阵,最后再温一阵课,这样学习效果很好。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读书故事范文4

小时候,李大钊每天早上,梳洗完毕,爷爷把红漆小桌擦得锃亮锃亮的,小桌往炕上一放,他就知道该是学习的时候了。他连忙把书本、笔墨、砚台摆在炕桌上,坐在桌前翻开书本就开始学习了。就在这一刹那间,全家气氛跟着严肃起来。爷爷变成一个尊严的司令官,孙子就百依百顺地听从爷爷的指挥。可是学习刚一结束,把书本刚刚闭合起来,他就要跟爷爷撒娇,叫爷爷给他取这个,爷爷不敢拿那个。

可是,小孩子没有一个不贪玩的,要是一天到晚叫他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读书写字,总会有厌倦了的时候。无论爷爷怎样管得严厉,也挡不住孙子贪玩的天*呵!

李大钊学习疲倦了的时候,他是有办法调剂自己的精神的。他从小就喜欢跟他的大狸猫在一块儿玩。这只大狸猫真叫乖觉、聪明,爷爷把桌子放到炕上不久,大狸猫就喵喵地钻到桌子下面来了。大狸猫变成了他消累解乏的好伴侣。读书读累了,他便偷偷把手伸到桌子下面,跟大狸猫玩起来。一会儿揪揪猫的耳朵,一会儿摸摸猫的爪子,猫也用爪子轻轻挠着他的手。爷爷要是发现孙子没有把心放在书本上,脸上流露出走神的样子,就知道孙子已经念得厌倦了,看看太阳,也该是孙子休息的时候了,就说到外面玩玩去吧,不要到庙后头去看赌钱的,也不要去看扔坑的,在咱们院子里什么地方都可以玩。孙子答应了一声是,就跑掉了。他在后院的大榆树下面钩榆钱,有时在椿树下面捉小猴,有时他用爷爷网蝴蝶的那个小线网到花椒树下网鬼子蝴蝶,网靖蜒,有时,他还要骑着那匹大黄狗满院里跑一阵,溜一阵。一直玩到估摸着时间到了,这才转回房间来学习。他玩够了,回到房间学习的时候,经常是不早不晚,恰是时候。可是,有时来得稍晚一些,爷爷把大拇指和食指伸了出来,做出要去用手指夹孙子脸颊的样子,半开玩笑地说:

贪玩吗?要提防着这个呀!你看,这大剪子怕不怕呀?

怕!

怕,就不要贪玩,好好地念书吧!

于是孙子全神贯注在自己的书本上,又开始念起来了。

有一天,正逢胡家坨的集日,爷爷要赶集去。每次爷爷一出门,就留给他一些功课和几个生字,等他出门回来的时候,必定要考他一下,看是不是把留下的功课都学会念熟了;要是爷爷回来的时候,没有学会,没有念熟,那就一定要受处罚。

这天,爷爷临迈出屋门坎时,还叮咛他的外甥女儿(李大钊的表姑)说:

你得好好地照看他点儿,别让他老玩呀!

外甥女儿连忙说:

你放心吧,我一定不叫他在外面乱跑!

爷爷这才放心走了。

爷爷走出家门以后,孙子就把爷爷留下的生字和课文,都温习得滚瓜烂熟。他想,现在把爷爷留下的功课都学会了,到外面跑跑去多好呀!可是爷爷临走的时候,又叫表姑照看我一点,怎能随便跑到外面去呀。他想了一阵,便笑着对表姑说:

表姑,你过来,我问你一个字!

表姑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手里拿着一只鞋底,走到小红漆桌子旁边。

他又说:

我要问你一个字儿呢,你看看,这个字儿到底念啥呀?

表姑瞅着那个字儿笑了,她说:

你要是问我这个鞋底子咋纳,那件衣服咋缝,我都能说得上来。你要是问我这个字儿念啥,它认得我,我可不认得它。李大钊笑了笑说:我爷爷不是叫你照看我点吗。连这个字你都不认得,还咋照看我呢?这句话倒把表姑给惹笑了。她想:连小猫小狗,在家里待够了,也得到外面撒个欢儿呢,要是成天把孩子圈在屋里死读书,还不把他圈病了吗?

想完,表姑对他说:你爷爷给你留下的功课都学会了吗?都学会!你念给我听听,我虽然不识字,也会听呀,要是念得很熟,我就放你到外面去。李大钊一字不落地把爷爷留下的功课念了一遍。表姑听了很满意地说:

很好,玩去吧!要早点回来。可是,要记住你爷爷嘱咐的话,不要到老母庙去看扔坑的和赌钱的就中!

他答应了一声是就去了。他照旧到后院里和后园子里转了一阵。看看太阳有点偏西了,估摸着爷爷赶集快要回来了,他便回到家来,坐在小红漆桌子前面,又专心致志地复习爷爷留下的功课和生字。

表姑呢,手里拿着针线,坐在桌旁照看他。等爷爷赶集回来以后,问起他给孙子留下的功课,孙子都能对答如流,清清楚楚地说出来。

李大钊说:这一天,他过得最好了,玩也玩得很痛快,留下的功课也都学会了。以后,他摸住了这个规律,每逢爷爷有事外出,他便先把功课温习得烂熟,然后放下书本痛痛快快玩一阵,最后再温一阵课,这样学习效果很好。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读书故事5

小时候,李大钊每天早上,梳洗完毕,爷爷把红漆小桌擦得锃亮锃亮的,小桌往炕上一放,他就知道该是学习的时候了。他连忙把书本、笔墨、砚台摆在炕桌上,坐在桌前翻开书本就开始学习了。就在这一刹那间,全家气氛跟着严肃起来。爷爷变成一个尊严的“司令官”,孙子就百依百顺地听从爷爷的指挥。可是学习刚一结束,把书本刚刚闭合起来,他就要跟爷爷撒娇,叫爷爷给他取这个,爷爷不敢拿那个。

可是,小孩子没有一个不贪玩的,要是一天到晚叫他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读书写字,总会有厌倦了的时候。无论爷爷怎样管得严厉,也挡不住孙子贪玩的天*呵!

李大钊学习疲倦了的时候,他是有办法调剂自己的精神的。他从小就喜欢跟他的大狸猫在一块儿玩。这只大狸猫真叫乖觉、聪明,爷爷把桌子放到炕上不久,大狸猫就喵喵地钻到桌子下面来了。大狸猫变成了他消累解乏的好伴侣。读书读累了,他便偷偷把手伸到桌子下面,跟大狸猫玩起来。一会儿揪揪猫的耳朵,一会儿摸摸猫的爪子,猫也用爪子轻轻挠着他的手。爷爷要是发现孙子没有把心放在书本上,脸上流露出走神的样子,就知道孙子已经念得厌倦了,看看太阳,也该是孙子休息的时候了,就说“到外面玩玩去吧,不要到庙后头去看赌钱的,也不要去看扔坑的,在咱们院子里什么地方都可以玩。”孙子答应了一声“是”,就跑掉了。他在后院的大榆树下面钩榆钱,有时在椿树下面捉小猴,有时他用爷爷网蝴蝶的那个小线网到花椒树下网鬼子蝴蝶,网靖蜒,有时,他还要骑着那匹大黄狗满院里跑一阵,溜一阵。一直玩到估摸着时间到了,这才转回房间来学习。他玩够了,回到房间学习的时候,经常是不早不晚,恰是时候。可是,有时来得稍晚一些,爷爷把大拇指和食指伸了出来,做出要去用手指夹孙子脸颊的样子,半开玩笑地说:

“贪玩吗?要提防着这个呀!你看,这大剪子怕不怕呀?”

“怕!”

“怕,就不要贪玩,好好地念书吧!”

于是孙子全神贯注在自己的书本上,又开始念起来了。

有一天,正逢胡家坨的集日,爷爷要赶集去。每次爷爷一出门,就留给他一些功课和几个生字,等他出门回来的时候,必定要考他一下,看是不是把留下的功课都学会念熟了;要是爷爷回来的时候,没有学会,没有念熟,那就一定要受处罚。

这天,爷爷临迈出屋门坎时,还叮咛他的外甥女儿(李大钊的表姑)说:

“你得好好地照看他点儿,别让他老玩呀!”

外甥女儿连忙说:

“你放心吧,我一定不叫他在外面乱跑!”

爷爷这才放心走了。

爷爷走出家门以后,孙子就把爷爷留下的生字和课文,都温习得滚瓜烂熟。他想,现在把爷爷留下的功课都学会了,到外面跑跑去多好呀!可是爷爷临走的时候,又叫表姑照看我一点,怎能随便跑到外面去呀。他想了一阵,便笑着对表姑说:

“表姑,你过来,我问你一个字!”

表姑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手里拿着一只鞋底,走到小红漆桌子旁边。

他又说:

“我要问你一个字儿呢,你看看,这个字儿到底念啥呀?”

表姑瞅着那个字儿笑了,她说:

“你要是问我这个鞋底子咋纳,那件衣服咋缝,我都能说得上来。你要是问我这个字儿念啥,它认得我,我可不认得它。”李大钊笑了笑说:“我爷爷不是叫你照看我点吗。连这个字你都不认得,还咋照看我呢?”这句话倒把表姑给惹笑了。她想:“连小猫小狗,在家里待够了,也得到外面撒个欢儿呢,要是成天把孩子圈在屋里死读书,还不把他圈病了吗?”

想完,表姑对他说:“你爷爷给你留下的功课都学会了吗?”“都学会!”“你念给我听听,我虽然不识字,也会听呀,要是念得很熟,我就放你到外面去。”李大钊一字不落地把爷爷留下的功课念了一遍。表姑听了很满意地说:

“很好,玩去吧!要早点回来。可是,要记住你爷爷嘱咐的话,不要到老母庙去看扔坑的和赌钱的就中!”

他答应了一声“是”就去了。他照旧到后院里和后园子里转了一阵。看看太阳有点偏西了,估摸着爷爷赶集快要回来了,他便回到家来,坐在小红漆桌子前面,又专心致志地复习爷爷留下的功课和生字。

表姑呢,手里拿着针线,坐在桌旁照看他。等爷爷赶集回来以后,问起他给孙子留下的功课,孙子都能对答如流,清清楚楚地说出来。

李大钊说:这一天,他过得最好了,玩也玩得很痛快,留下的功课也都学会了。以后,他摸住了这个规律,每逢爷爷有事外出,他便先把功课温习得烂熟,然后放下书本痛痛快快玩一阵,最后再温一阵课,这样学习效果很好。


李大钊名人读书故事1250字6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