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江南的诗句古诗,江南,在诗画中,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山水秀丽令人无限向往的美丽地方,由古诗中描写江南的诗句可见一斑。本文描写江南的诗句古诗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江南的诗句 古诗

 

江南风景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试胆崖边壁与松,相拥而立弟和兄;同生共死情难悔,齐度春秋又夏冬。

 

万树桃花漫翠岭,霞光艳影映龙川;粉凝脂蓄三春后,红谢溪头染碧泉。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描写江南诗句2

一、「上有天堂、下在苏杭」是宋代时开始流传的俗语。

二、唐朝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三、桃花流水鳜鱼肥(是诗人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和讴歌)原作品是唐代张志和的诗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晚唐诗人陆龟蒙诗:「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何人授我黄金百,买取苏君负郭田。……。」(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

五、唐朝诗人杜荀鹤描写苏州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挢多。夜市买菱藉,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六、白居易「潮」诗:「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七、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八、又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是描写杭州飞来峰的景致。

九、元代虞集咏茶诗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是在赞美杭州龙井茶。产在杭州西湖西面的凤篁岭上。

十、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以及「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是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景*。

十一、杨万里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在描写西湖)

十二、南宋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对当时杭州(临安)的盛况之生动绘。

十三、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着《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

十四、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诗:「江楼夕望招客,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杭州的夏天,欲邀友人至望海楼作客而写。

十五、苏东坡《望江南》:「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及「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十六、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此词写江南春*,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十七、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煞看花人。」与「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和「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以及「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韦庄菩萨蛮词二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又「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时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十九、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独无情哉?想早厉良规,自求多福。……」。

二十一、清朝黄仲则「清明步城东有怀邵二仲游」诗:「水明楼下涨纹平,柳外遥山抹黛轻;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征鸿归尽书难寄,燕子来时雨易成;寻遍舣舟亭畔路,送君行处草初生。」

二十二、清.纳兰成德梦江南词:「江南好,虎阜晚秋天。山水总归诗格秀,笙箫恰称语音圆,谁在木兰船」。

江南古诗3

注释

汉乐府: 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专指汉代乐府诗。汉惠帝设乐府令,可能此时已建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这些歌谣和其他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称为乐府诗。

田田: 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 适宜、正好。

译文

江南采莲的季节到了,莲叶浮出水面,繁茂茂密,挨挨挤挤,迎风招展。在茂密的荷叶下,活泼的鱼儿嬉戏玩耍,一会儿东游,一会儿西窜,时而南下,时而北上,让人难以捉摸。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描绘了采莲时的景象和采莲人的愉悦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别具一格。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勾勒出一幅清丽明丽的画面。一望无际的碧绿荷叶,欢快戏耍的鱼儿,水上采莲的壮男俊女,加上悦耳的歌声,展现了江南秀丽的风景和宁静生动的场景。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民歌也可以解读为一首情歌,隐喻着青年男女的嬉戏和爱情追逐,就像荷叶间穿梭的鱼儿,令人联想到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这首诗,仿佛一股清新的夏日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安宁恬静的情怀,自己的心情也随之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直接描写采莲人,但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身影,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和采莲人内心的喜悦。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鉴赏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直接描写采莲人的喜悦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采莲男女的欢乐之情充分展现出来,仿佛能亲耳听见和亲眼看见采莲男女的歌声笑语交融成一片,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在调情求爱。

首先,诗歌起句“江南可采莲”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莲花虽广泛分布于江南,但歌者却偏要强调“江南”,是因为江南采莲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妇女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因此,此处的“采莲”也隐含着寻欢求爱的意思。

其次,第二句“莲叶何田田”明写莲叶茂美,暗喻采莲姑娘众多,姿态丰美。第三句“鱼戏莲叶间”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则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暗喻采莲男女调情求爱的欢乐情景。这也是民间情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这首采莲歌实际上乃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这首七言七句的诗歌,明白如话,后四句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在于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男女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耐人寻味,却无轻佻、庸俗之弊。全诗一气呵成,但结构上可分为两部分:前三句揭示主题;后四句进一步展示采莲时的欢乐景象和广阔场面。而诗中的第三句又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相连,不着痕迹。诗的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这首诗在乐府分类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歌”本是两人唱和,或一个唱、众人和的歌曲,故“鱼戏莲叶东”四句可能为和声。因此,诗歌的前两句可能为男歌者领唱;第三句为众男女合唱;后四句当是男女的分组和唱。如此,则采莲时的情景更加活泼有趣,因而也更能领会到此歌表现手法的高妙。

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极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铺排,却显得文情恣肆,极为生动,充分体现了歌曲反复咏唱,余味无穷之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