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星期日,我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去公园玩。
我和我的一个朋友看见了正在画金鱼的聋哑青年,我的那个朋友是第一次见到这个画金鱼的聋哑青年。那个朋友问我:“他什么时候就在这了?”“他每个星期日都在这儿,”我回答道,“每个星期日都在这儿认真地看金鱼,画金鱼。”
“他画得好专心呀!”朋友说,“金鱼画的栩栩如生,就像金鱼又到了那张纸上。真不错呀。”“是的,你再看看他的厂徽吧。”我说。朋友的眼中看见了四个字:福利工厂。“原来,它是一个聋哑人。”朋友说,“像他这种聋哑人,想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难道不要花比正常人多的多的努力?”“是的,他每个星期日都到这儿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我说,“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睡觉,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我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做。”朋友若有所思地说,“我要向这个聋哑青年学习,学习他那可贵的精神。”
《鱼游到了纸上》语文教案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2.揭示课题。板书:7鱼游到了纸上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7鱼游到了纸上
小学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说课稿3
【说教材】 这是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描述了“我”在玉泉观鱼时结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对画鱼的投入与专注,使作品栩栩如生。文章赞扬了他的勤奋和专注,情节生动感人,按照事件发展顺序编写,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常去玉泉观鱼;第二部分讲述“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认识特别的青年;第三部分描述“我”观察青年画金鱼;第四部分则是“我”对青年有了更深的了解。
该文在教材中担任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情感体验,理清文章表达顺序,提出新见解,领悟思想感情,并为后续学习《全神贯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作铺垫。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理解课文,学习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品质。
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生字、词语。
朗读课文时带有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青年对鱼的投入。
理解“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文与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同步进行,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说教法学法及流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挂图,播放录音,让学生宽松环境下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标记不懂或深刻句子,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以课后作业展开讨论。
理解青年的勤奋、专注,进行自读讨论,小组交流。
抓住重点句子展开讨论。
(三)美读课文: 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朗读全文,达到情文统一,深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练习:
比较两句的异同,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
细读第7自然段,填空,并解释填词理由。
选择关联词,连成一句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说板书】 板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帮助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