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老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观潮教学反思2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朗读训练,旨在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磅礴气势,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策略
1. 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导入环节,展示钱塘江大潮的震撼画面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想象大潮的壮观景象,为朗读训练奠定基础。
2. 充分感悟,理解文本内涵
在精读阶段,引导学生逐段研读文本,品析佳句,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妙之处。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循序渐进,指导朗读技巧
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情感基调。然后,有针对*地指导朗读局部段落,重点突出重点词句和语句的抑扬顿挫。通过范读、示范朗诵和学生自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增强朗读效果。
4. 拓展延伸,提高综合素养
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描写手法、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分析文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布置朗诵展示或创作习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朗读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 朗读指导不够细致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还不够细致。例如,对重音、停顿、语速等朗读要素的讲解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学生的朗读技巧仍有提升空间。
2. 拓展延伸不够充分
在朗读训练之外,拓展延伸环节不够充分。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描写手法、情感表达、主题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朗诵展示不够精彩
部分学生的朗诵展示不够精彩,朗诵气息不足,情感表达不到位。教师应加强学生朗诵训练,提升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
改进措施
今后在《观潮》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改进以下方面:
1. 细化朗读指导
加强对朗读技巧的细致指导,重点讲解重音、停顿、语速等朗读要素的运用。通过反复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 拓展延伸深入
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深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描写手法、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
3. 加强学生朗诵训练
加强学生朗诵训练,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注重朗诵气息、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培养,提高学生朗诵水平,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观潮》教案3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理解作者的景物描写手法。
能够通过情感的朗读,表达课文的意境,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增强对祖国自然景观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学习作者的景物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个人情感(对壮观的钱塘江潮的赞美),以及放大的集体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室内)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暑假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去过一些地方旅游,看看大自然的壮美?今天我们的第一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的正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赵宗成和朱明元,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讲授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开始默读课文,并标出生词(在同学们默读时,老师在黑板左上方写下几个核心问题,在左下方列出生词)。
核心问题:
观潮的人多吗?如何体现?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场景如何描述?
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钱塘江潮的浩浩汤汤?
生字词:笼罩、屹立、人声鼎沸、贯穿、崩塌、恢复、浪潮、名称、食盐、大雨蒙蒙、薄雾、昂首挺胸、新旧更替、浩浩汤汤、风号浪吼
老师:同学们,现在对文章大概了解了吗?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什么?
学生们(一起回答):钱塘江潮。(老师在黑板*偏上写下课题《观潮》并在下方注明“钱塘江潮”)
老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查阅字典,确定生词的读音。
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为生词标注音标,并带领大家一起朗读。
老师:同学们,钱塘江潮是一大自然奇观。来观潮的人多吗?如何体现?
学生1:来观潮的人很多。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到:“江潮还未到来,海塘大堤上已经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待着,期待着。”
老师:这段话怎么表达观潮的人多呢?
学生1:“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很多,就像山一样,像海一样。从“昂首”“东望”“等待着”“期待着”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大家对钱塘江潮的热切期待。
老师:答得很好,谢谢你。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老师在黑板上相应位置写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三个时间段的场景各是怎样?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学生们回答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特点)
老师:同学们,文中有哪些描述钱塘江潮的内容?作者是如何描绘钱塘江潮的壮观场面的?
学生5:、、、、、、、
老师: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学生5:、、、、、、、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完整篇文章。结合本单元导读,谈谈作者为何要描写钱塘江潮?
学生:、、、、、、、
拓展延伸:
老师:实际上,世界上还有许多大自然的美丽景观。(老师展示幻灯片,介绍各种世界奇观,最后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并鼓励同学们探索更多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信息)
课后作业:
老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请完成以下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词,每个生词抄写五遍,并造句。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预习下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问题《观潮》课后作业
潮来前:1、
潮来时:2、
潮来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