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氧化碳气体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时,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Ca(OH)2 + CO2 = CaCO3↓ + H2O 这个过程中,原本透明的石灰水会变得浑浊。然而,若不使用这种方法来检测二氧化碳的存在,因为碳*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再次溶解形成Ca(HCO3)2,那么可以考虑使用*氧化钡(Ba(OH)2)溶液来进行检验。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是化合反应: 2Mg + O2 = 2MgO 此反应中镁以剧烈的方式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并伴随着强烈的白光,最终生成白*的粉末状物质。值得注意的是,镁从自由状态转变为结合状态,颜*也由原来的银白*变为白*。此外,由于镁燃烧时发出的光芒非常明亮,它可以用于制造照明*。同时,镁条具有较高的着火点,普通火柴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点燃它,因此不能直接用火柴点燃镁条。另外,为了防止活泼的镁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在镁表面通常涂有一层黑*保护膜,实验前需要使用砂纸将其打磨干净。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水在电流的作用下会发生分解反应: 2H2O = 2H2↑ + O2↑ 当对水施加直流电后,可以在电极上观察到气泡的产生,这些气泡代表了生成的*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大约为2:1。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或稀硫*。此外,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氧气位于正极,而*气则出现在负极。

生石灰(氧化钙)与水之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aO + H2O = Ca(OH)2 在这个反应中,白*的氧化钙粉末逐渐溶解于水中,形成了*氧化钙溶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澄清石灰水。如果向这种溶液中滴加无**酞指示剂,溶液的颜*将变为红*。生石灰是氧化钙,而熟石灰则是指*氧化钙,两者之间通过这一反应相互转化。同时,该反应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加热**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2KClO3 = MnO2(作催化剂) = 2KCl + 3O2↑ 二氧化锰在此作为催化剂,能够加速**钾的分解过程而不改变自身的质量和化学*质。反应结束后,试管内剩余的固体包括*化钾和未反应的二氧化锰,可以通过清洗、干燥和称重的方法进行分离。

加热高锰*钾: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使用过氧化*和二氧化锰:2H2O2 = MnO2(作催化剂) = 2H2O + O2↑

对于上述所有制氧反应,收集氧气时应注意采用正确的集气方法,例如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需确保导管伸至集气瓶底部,并且收集完毕后应将瓶子正置;实验结束时,应先移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现象导致试管破裂;加热过程中,试管应当略微向下倾斜,以避免冷凝水回流造成试管炸裂;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才开始收集;最后,可以用带有火星的小木条测试氧气是否充满容器。

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 C + O2 = CO2 而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则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2C + O2 = 2CO 无论哪种情况,木炭燃烧时都会放出热量,并且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会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气体。

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形成淡蓝*火焰,而在纯氧中燃烧时火焰颜*更加鲜艳,呈蓝紫*,产物为无*但具有刺激*的二氧化硫气体。反应完成后,可以使用石蕊试纸检测生成的SO2,因为它会使紫*石蕊试纸变红。为了避免污染环境,通常会在集气瓶底部放置一些水或者碱液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一个典型的化合反应,其方程式如下: 3Fe + 2O2 = Fe3O4 铁丝燃烧时会出现火花四溅的现象,伴随放热并生成黑*固体。为了增加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通常将其盘成螺旋状。实验开始时,常在铁丝末端挂一根燃着的火柴帮助引燃铁丝。*作时,应在火柴即将燃尽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既不过早也不过晚,以免影响实验效果。此外,集气瓶底部应预先铺一层细沙,以防止高温生成物掉落引起瓶子破裂。

红*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并释放热量,反应式为: 4P + 5O2 = 2P2O5

*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2H2 + O2 = 2H2O 燃烧时会产生淡蓝*火焰,并伴有热量释放,同时生成水珠。鉴于*气容易*的特点,在点燃之前必须检查其纯度,以确保安全。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 2CuO = 2Cu + CO2↑ 随着反应的进行,可以看到原本的黑*粉末逐渐变成了光亮的红*物质。为了确保反应顺利进行,木炭粉和氧化铜应该均匀铺设在试管中,以便获得更大的受热面积。实验过程中,导管末端应浸入澄清石灰水中,以便验证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为了提高温度,可以在酒精灯上加装网罩集中火焰。实验结束后,首先撤出导气管以防止石灰水倒流入试管中。待试管冷却后再倾倒其中的粉末,以避免新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充当了还原剂的角*,而氧化铜则是氧化剂。

*气还原氧化铜也是一个置换反应: H2 + CuO = Cu + H2O 反应中,黑*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铜,同时试管口会有水滴形成。实验开始前,应该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气,目的是清除试管内的空气,防止*气与氧气混合引发*。实验结束后,先移走酒精灯,然后停止供应*气,这样可以阻止新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

工业上制备二氧化碳气体一般通过高温煅烧石灰石完成: CaCO3 = CaO + CO2↑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2CO + O2 = 2CO2 燃烧时会产生蓝*火焰。由于一氧化碳也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在点燃前必须检查其纯度,以保证实验的安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如下: CO + CuO = Cu + CO2 反应中,黑*的氧化铜转变成光亮的红*铜,同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甲*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CH4 + 2O2 = CO2 + 2H2O 燃烧时火焰明亮,呈现浅蓝*。

工业上制造盐*涉及*气和*气之间的化合反应: H2 + Cl2 = 2HCl

实验室制取*气常用锌与稀硫*反应: Zn + H2SO4 = ZnSO4 + H2↑ 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气也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因此在点燃之前务必检验其纯度。

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过程是一个化合反应: C + CO2 = 2CO 此反应中,一氧化碳作为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在点燃前也需要检验其纯度。

高二上化学知识点总结2

高二的学生们,你们还在为化学复习而头痛吗?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高二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氮族元素

一、氮族元素

元素符号和名称:n(氮)、p(*)、as(砷)、sb(锑)、bi(铋)

二、氮气(n2)

1、分子结构:nh3 电子式:结构式:n≡n(分子里n≡n键很牢固,结构很稳定)2、物理*质:无*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收集n2不能用排空气法)

3、化学*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只有在高温、高压、放

电等条件下,才能使n2中的共价键断裂,从而与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n催化剂

放电点燃

2+3h2 高温、高压2nh

3n2+o2====2no3mg+n2====mg3n2mg3n2+6h2o=3mg(oh)2↓+2nh3↑

4、氮的固定: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

放电

分①自然固氮雷: nno2hno3 类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天然固氮。②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三、氮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

1.n2o5(***酐);n2o3(亚***酐);no、no2(主要的大气污染物)no:无*气体,不溶于水,有毒,有较强还原* 2no+o2=2no2;

no2:红棕*气体(颜*同溴蒸气),有毒,易溶于水,有强氧化*,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2⑴3no2。

br2+h2ohbr+hbrohbr+agno3=agbr↓+hno3

⑵水洗法:形成无*溶液为no2,形成橙黄*溶液的为br2。no2+h2o =2hno3+nobr2+h2o

hbr+hbro

⑶ccl4溶解法:分别通入ccl4溶剂中,形成橙红*溶液为br2,另一种为no2。

⑷冷却法:将盛有气体的容器冷却,颜*变浅的是no2,有红棕*溶液产生的是br2。2no2(红棕*)

3.no、no

n2o4(无*)

2、o2溶于水的计算:

⑴no2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涉及的反应4no2+o2+2h2o=4hno3x=v(no2)/v(o2) 反应情况

0<x<41=""o2x="4"x="">4/1 no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⑵no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涉及的反应4no+3o2+2h2o=4hno3x=v(no)/v(o2) 反应情况

0<x<43=""o2x="4"x="">4/3 no过量,剩余气体为no

四、*

五、氨气(nh3)

1、物理*质:无*、有刺激*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液化(做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700)2、分子结构:nhh

3电子式: hn 结构式:(极*分子,三角锥型)

3、化学*质:hh

nh3+h2o

nh3·h2o

nh+oh–

4+⑴nh△

3·h2o〓nh3 ↑+h2o(nh3·h2o不稳定,受热分解为nh3和h2o)⑵氨水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氨水盛放在玻璃容器、橡皮袋或陶瓷坛中。⑶氨水中微粒有三种分子,三种离子。

三种分子:nh3、h2o、nh3·h2o三种离子:nh4+、oh–、h+nh3+hcl=nh4cl(白烟,可用于检验氨气)

4nh3+5o2催化剂====

4no+6h2o(氨的催化氧化)

△4、实验室制法(重点实验)2nh4cl+ca(oh)2==2nh△

3↑+cacl2+2h2o发生装置:固+固(加热)→气,与制△o2相同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不能用排水法)检验:⑴用湿润的红*石蕊试纸靠近容器口(试纸变蓝)

⑵将蘸有浓盐*的玻璃棒接近容器口(产生白烟)干燥:碱石灰(装在干燥管里)[不能用浓硫*、p2o5等干燥剂]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作用:⑴用稀硫*浸湿的棉花吸收多余氨气,防止污染大气;

⑵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使收集的氨气更为纯净。 氨气的其他制法:⑴加热浓氨水;⑵浓氨水与烧碱(或cao)固体混合等方法5、铵盐:白*晶体,易溶于水,受热分解,与碱共热反应放出氨气。nh△

4cl==nh3↑+hcl↑(nh3+hcl=nh4cl) nh△4hco3==nh3↑+h2o↑+co2↑

(nh4)2co3==2nh△

3↑+h2o↑+co2↑

注意:多数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但并不是所有铵盐受热都产生氨气。

例如:2nh4no3==2n△2↑+o2↑+h2o

6、nh4+的检验:

⑴naoh溶液法:加入碱液后共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变蓝。

⑵碱石灰法:碱石灰与某物质的固体在研钵中研磨,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变蓝。

六、极*分子和非极*分子

1、由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键,如:h—h、cl—cl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极*键,如:h–f、c=o键。2、极*分子和非极*分子的判断

⑴所有的双原子单质都是非极*分子如h2、cl2、n2等,所有的双原子化合物都是极*分子,如hf、hcl等。

⑵多原子分子极*和非极*的判断

经验规则: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形如abn型的共价分子,当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时,分子一般是非极*的;反之,则为极*分子。

如常见的多原子非极*分子:co2、cs2、becl2(直线型),bf3、bcl3、so3(正三角型),ch4、ccl4(正四面体);极*分子:co、pcl3等。

七、**

1、物理*质:无*易挥发、低沸点,69%的为浓**,98%的为发烟**。

2、化学*质:

(1)强**:如稀**可使石蕊试液变红。

(2)不稳定*:见光或加热易分解,**浓度越大,越不稳定。

4hno3======4no△或光照

2↑+o2↑+2h2o

浓**呈黄*是因为**分解产生的no2溶于**中,所以应把它保存在棕*瓶中,并放在*凉

处(注意不能用橡胶塞,因为**会腐蚀橡胶)。

(3)强氧化*:**越浓,氧化*越强,**与金属反应一般不放出*气。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hno3既表现氧化*又表现还原*cu+4hno3(浓)==cu(no3)2+no2↑+2h2o hno3既表现氧化*又表现还原*c+4hno3(浓)==4no2↑+co2↑+2h2ohno3只表现氧化*金属与hno3反应,hno3既表现氧化*又表现还原*;非金属与hno3反应,hno3只表现氧化*

注意:①钝化:冷的浓**和浓硫*可使fe、al发生钝化;可用铝罐车运输冷的浓**或浓硫*②王水:体积比为1:3的浓**和浓盐*的混合物,可溶解au、pt等不活泼金属;

制取**铜的最佳途径是:cu→cuo→cu(no3)2(消耗**最少,且不产生污染物),而用浓**不仅消耗的**最多,且产生最多污染气体;稀**次之。

3、**实验室制法:nano微热

3+h2so4(浓)====nahso4+hno3↑

八、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步骤: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系数→细检查3、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用电子守恒去做,注意格式九、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过量计算:先判断谁过量,再按不足的进计行算,有时需要讨论。

(2)多步反应的计算—关系法:先通过化学方程式或元素守恒找到关系式,再计算。

常见的关系式:工业制硫*:s~h2so4(或fes2~2h2so4) 工业制**:nh3~hno3

第二章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意义: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min)或mol/(l·s)

3.计算公式:v=△c/△t,v表示反应速率,△c表示变化的浓度,△t表示变化的时间。

①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指瞬时速率。

②同一反应,可用不同物质表示,数值可以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

4、特点③不能用固体(如caco3)或纯液体(如h2o)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即系数)之比。如化学反应ma(g)+nb(g)=pc(g)+qd(g)

v(a)∶v(b)∶v(c)∶v(d)=m∶n∶p∶q

注意:比较反应速率时,可将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转换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再比较。5、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

(2)外因:同一化学反应,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①浓度: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有影响,其它条件一定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少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少。

注意:纯固体(如碳)、纯液体(如水)没有浓度变化,改变它们用量的多少,其v不变。但固体的表面积越大,则v增大。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减少压强,反应速率减少。

注意:a.增大压强实际上是增加了气态物质的浓度,因此压强对v的影响实质上是反应物的浓度对v的影响。

b.如果容器的体积固定不变,向体系中加入与反应无关的稀有气体,虽然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实际上各反应物浓度不变,故v不变。

ⅰ)恒温时,增大压强 引起 体积减小 引起 浓度增大 引起 反应速率加快ⅱ)恒容时,a、充入气体反应物引起 浓度增大 引起 反应速率加快

b、充入“惰气”引起 总压增大,但各物质浓度不变 引起 反应速率不变

ⅲ)恒压时,充入“惰气”引起 体积增大 引起 各反应物质浓度减小 引起 反应速率减慢③温度:对任何反应的速率都有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升温,通常使反应速率增大;

降温,使反应速率减小。注意:一般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大约增大2~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可以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反应速率。

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质量和化学*质都不改变,但物理*质如颗粒大小、形状可以改变。b.催化剂具有高效、专一*,但应防止催化剂中毒,工业生产上要对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

二、化学平衡

1.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程度问题

2.定义: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3.本质:v正=v逆≠0

4.标志: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浓度或百分含量保持不变。5.特点:逆、等、定、动、变、同

(1)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是v正=v逆,即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其他标志还包括各组分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有颜*的体系颜*不变等。(2)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①常用公式:转化率=已转化量(n、c、v、m等)/转化前总量×100%产 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m=m总/n总(求平均摩尔质量)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推论:恒温恒压时:p1/p2=n1/n2;恒温横容时:v1/v2=n1/n2②常用方法:三行式解法、差量法

透彻理解化学平衡的六大特征--化学平衡标志的基础:

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反应物)。

2、动:达到平衡时,v(正)=v(逆)≠0,即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继续进行。3、等:v(正)=v(逆)>0,它的具体含义有两个方面:

①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即单位时间内生成与消耗某反应物(生成物)的量相等。

②用不同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速率不一定相等,但必须符合两方面i)表示两个不同的方向。

ii)速率之比=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4、定:因为v(正)=v(逆)≠0,所以同一瞬间,同一物质的生成量等于消耗量。总的结果是混合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质量分数)..........................................,转.化率等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5、变: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平衡就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平衡发生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6.化学平衡移动

(1)移动原因: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外因:外界条件改变,使v正≠v逆

(2)移动方向: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平衡不移动(3)移动结果:反应速率、各组分浓度、百分含量发生一定的变化

(4)影响因素:浓度、压强、温度等,其规律符合平衡移动原理,即勒沙特列原理。

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但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改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催化剂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但不能使平衡移动

(5)勒沙特列原理:对于已达到平衡的系统(可以是化学平衡、溶解平衡或电离平衡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注意: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使这种改变“减弱”,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6)化学平衡图像问题:一看横纵坐标的意义,二看曲线变化趋势,三看关键点(起始点、最高点、最低点、拐点等),四看是否需要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

7、等效平衡:同一可逆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相应的逆反应开始,或者从相应的反应中间某一时刻开始,经过足够的时间,反应都能达到平衡状态,且化学平衡状态完全相同,此即等效平衡原理。等效平衡的三种情况:

⑴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加入物质的量,若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⑵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⑶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恒温恒容条件

非等体积的反应,

“等量”加料,等效平衡;

等体积的反应, “等比”加料,等效平衡;恒温恒压条件下,“等比”加料,等效平衡。n2(g)+3h2(g)

nh3(g)

合 成c(n2):c(h2)=1:3 (便于循环)

氨500℃(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活*大)条20mpa~50mp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转化率)件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选择

第三章电离平衡

一、强弱电解质的判断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2、判断电解质的关键要看该化合物能否自身电离。如nh3、so2等就不是电解质。

3、电解质的强弱要看它能否完全电离(在水溶液或熔化时),与其溶解*、导电*无关。4、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如nacl、baso4等;

共价化合物部分是强电解质如hcl、h2so4等,部分是弱电解质如hf、ch3cooh、h、hno2、h3po4、h2so3、h2co3、hclo、nh3·h2o等,部分是非电解质如酒精、蔗糖等。

二、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才有电离平衡,如水:2h2o

h3o++oh–。

2、电离平衡的特征:等(v电离=v结合≠0)、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浓度一定)、变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条件:温度越高,浓度越小,越有利于电离。加入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能抑制弱电解质的电离。4、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等号,如:hcl=h++cl–nahso4=na++h++so42–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可逆符号;多元弱*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电离级数越大越困难;

且各步电离不能合并。如:h3po4

h++h2po4– h2po4–

h++hpo42– hpo42–

h++po43–

三、水的离子积(kw)

1、由水的电离方程式可知:任何情况下,水所电离出的h+与oh–的量相等。

2、kw=c(h+)·c(oh–),25℃时,kw=1×10–14。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kw越大。四、溶液的ph

1、ph=–lg{c(h+)},溶液的*碱*与ph的关系(25℃):中*溶液:c(h+)=c(oh-)=1×10–7mol/l ph=7,

**溶液:c(h+)>c(oh-) ph<7,

碱*溶液:c(h+)<c(oh-) ph>7。ph越小,溶液**越强;ph越大,溶液碱*越强。ph减小1,相当于c(h+)增大10倍。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

一、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根据粒子大小及体系的*质,分散系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浑浊液三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 nm,外观均匀、透明且稳定,无法通过滤纸过滤,且不显示丁达尔效应。例如,NaCl溶液、蔗糖溶液。

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到100 nm之间,外观均匀,但有些可能呈透明状态,比较稳定,能显示丁达尔效应。典型例子有Fe(OH)₃胶体。

浑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100 nm,外观不均匀且不透明,且通常不稳定,不能通过滤纸过滤。例如,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变化,可以分为:

化合反应(A + B → AB)

分解反应(AB → A + B)

置换反应(A + BC → AC + B)

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涉及离子,可分为:

离子反应:涉及离子的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

分子反应:无离子参与的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以分为: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涉及电子的得失或转移,导致化合价变化。

非氧化还原反应:无电子转移的反应。

离子反应

(1)电解质:能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如*、碱和盐。相对地,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导电,而导电*取决于是否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电离。

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金属和一些非金属物质也能导电。

非电解质包括大部分的有机化合物和非金属氧化物(如SO₂、SO₃、CO₂)。

(2)离子方程式:用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反应过程。

在复分解反应中,离子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

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拆解成离子形式,注意水溶*物质的电离。

删去未参与反应的离子,称为观众离子。

查核对反应两边的原子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例如Ba²⁺和SO₄²⁻、Ag⁺和Cl⁻。

生成气体或挥发*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₃²⁻、OH⁻和NH₄⁺等。

生成难电离物质(水) 的离子不能共存,如H⁺和OH⁻、CH₃COO⁻和OH⁻。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注意,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离子如Fe²⁺、Fe³⁺、Cu²⁺等会影响溶液颜*,且应排除这些有*离子。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看是否能正确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物质的反应无法写离子方程式。

化学符号和离子符号书写是否规范。

配比是否正确,确保离子反应的电荷和原子数守恒。

反应的表达式是否准确,特别是反应是否是过量或适量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物质被氧化,作为还原剂。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物质被还原,作为氧化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