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邮差弗雷德》一书后,弗雷德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弗雷德只是一位普通的美国邮差,中等身材,留着一抹小胡子,相貌平凡。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人一样,他外表平凡,从事着普通的工作。然而,他的不凡之处在于,他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始终以做到最好为目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或他人的认可与赞赏。他坚持以服务为先,不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服务更加人*化,还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客户提供超值的服务,而不增加额外支出。
弗雷德勤奋而快乐地工作,并非出于对更多报酬或晋升机会的渴望,而是因为他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在他看来,服务他人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次机会,因为他深知,给予比接受更能带来快乐。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这种精神使他的工作更加有趣,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弗雷德的工作方式对于任何希望在社会中取得成功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因为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在工作中创造快乐,享受快乐。
工作是美好的,它不仅能满足物质需求,更能满足心理需求,比如稳定感、归属感,甚至成就感。弗雷德会根据客户的习惯和特点提供个*化的服务,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拉近与客户的距离,真诚地希望能为他人带来快乐,减轻他们的负担。他从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快乐,因此也得到了同样的快乐,那就是因为顾客的满意而感到快乐。
许多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生活感到失意,认为自己的人生缺少重心,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然而,弗雷德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他人创造价值。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的平凡或伟大取决于工作者的心态。只要我们努力用心地工作,就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感受其中的乐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邮差弗雷德读书笔记作文范文2
读完《邮差弗雷德》一书,弗雷德鲜活的形象浮现在脑海中,弗雷德只是美国邮政的一名普通邮差,弗雷德中等身材,蓄着一撮小胡子,相貌很普通。就和生活中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平凡的外表,平凡的工作。但是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非常享受工作,并以把工作做得最好为前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人的承认与赞赏;坚持服务至上,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使服务具有人*化;同时,在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客户提供超值的服务,真正的从内心里热爱着自己的工作
弗雷德始终勤奋而快乐地工作,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也不是为了得到升迁的机会,反而因此损失了一些个人的时间和金钱,但是一直在努力的工作,并品味着工作给他带来的快乐。在弗雷德的价值观里:提供服务,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次机会;因为他知道,提供帮助比接受帮助更快乐。
弗雷德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在工作中寻找快乐,正是这种追求乐趣的精神使他的工作变的更有趣味,也使他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弗雷德和他的工作方式,对于当今社会任何希望有所成就以及脱颖而出的人们来说,都是极为实用的扮演。因为我们每个人也像弗雷德一样可以为顾客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快乐,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享受快乐。
工作是美好的,工作不仅能满足人们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更能满足人们心理层面上的东西,比如稳定感、归宿感等,当然,也许还有成就感。弗雷德会根据业主的作息习惯对信件和包裹进行保管和投递;他会根据业主的职业特点提出个*化的邮政服务内容;他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拉近与业主之间的距离,真心的希望自己能为人们做点儿让大家都高兴的事,真正的减轻用户的负担,而且不会为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厌烦与不公平,相反的,他会因为自己能让人们感受被重视,尊重而高兴动。弗雷德高度的责任心与创新精神,从自己平凡琐碎的工作中创造快乐,自己也会获得同等的快乐,是工作被认可的快乐,是因顾客的满意而快乐。
许多人会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满意,对生活不称心,认为自己的人生没有重心,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哪还有什么快乐可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快乐与不快乐,快乐需要由自己创造!
弗雷德让我明白,每个人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权势高低,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形式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工作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工作的平凡或伟大取决于工作人的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平凡岗位上的我们只要努力的用心的去工作,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从中享受乐趣,实现自已不平凡的人生。我会发挥自已所有的潜力,尽力把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做好。多做些对单位对社会有益的事,在为他人提供帮助,提供服务的付出中感受乐趣,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感受成功。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范文3
很多人认为,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而根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修养、*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取《道德经》中的精华。毕竟,人*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在科学中,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时间。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虽简却精。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甚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对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确切的*——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养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为天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养分,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创造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间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理解也只能说是浅显的。道就像数学中sinα的函数图象一样,函数两边永远没有尽头,且周而复始,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寻找道的真谛。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因为我们有高超的智慧,发达的科技。既然人类有这么发达的科技,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还是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们一再违背道的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必将受到道的惩罚。难道你没有看到人类一意孤行的后果吗?频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气候异常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自己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却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难以琢磨的,它渗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诚可以说是“众妙之门”。
至此,我们应该懂得按照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适当地释放欲望,不能恣意妄为。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也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胡乱作为。有些人被欲望冲昏头脑,胡作非为。例如重庆的文强,本是一位维护*利益的好官,但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名声扫地,在狱中度完此生。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为了虚荣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贵重的珠宝。其实,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装饰的。更明确来说,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商纣王后宫佳丽无数,还要征集民间美女,吃肉喝酒便罢,非要设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难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纣,商王朝也被*,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虚荣心也常常害人不浅,《项链》中的女主角因为虚荣,白白耗费了十几年青春。道让万物繁衍生息,而无欲无私,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利万物而不求回报。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欲望所充斥的社会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良品质,火热的欲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道无穷无尽的智慧告诉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方能活得自在。
不要让欲望与虚荣控制自己,要理*的对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不要背离道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所不为”,什么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和规则。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