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2日至8月27日,我随YJBys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以下是本人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

 

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下乡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更多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实践报告三下乡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

201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范文

2011高中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三下乡社会实践2

年 月 日至 月 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团队前往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开展社会 实践 活动。对于从小生长在都市中的我而言,这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短暂的五天时间里,我领略了浓厚的乡村气息,并引发了诸多 思考 。

周家村以文明村著称,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拥有230户人家和800余名村民,其中党员19名。村庄固定资产达120万元,年均收入约3800元。在周边乡村中,其经济水平相对富裕。自1974年上任以来,周村长为村庄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创造了可观的收益,村貌焕然一新。谈及周村长,村中的老幼无不赞叹不已。

初入村庄,我便被道路的整洁有序、房屋的齐整美观所吸引,以及道路两旁既具经济效益又美化环境的柿子树所折服,这与我脑海中对农村的想象大相径庭。融入村庄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村中的治安状况十分良好。经济的宽裕和生活的安宁,让我毫不夸张地用“安居乐业”来形容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村中小学规模虽小,但教室相对明亮,课桌亦完整无缺,与偏远山区相比,足以令孩子们满意。然而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小学相比,其条件却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放学后孩子们必须将凳子搬回家这一点来看,这里的学习环境便无法用“好”字形容。然而,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的热情和认真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几乎希望我们在短短五天之内将所掌握的所有知识倾囊相授。

与孩子们交流时,我得知他们都渴望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未知的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问及他们将来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或许是因为他们还只是小学生,无法领会这个问题的深意,或许是因为“考大学,进大城市”的观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这两词再次在我的脑海中徘徊萦绕。

一位朋友曾向我讲述一段真实 故事 :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贫困山村的学生,学习极为刻苦。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发自己求学的格言,仅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清明下乡社会实践报告3

  本站向你推荐的是清明下乡实践的社会实践报告,请浏览:

                                                                                                   心系三农,情聚李坝

——清明下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4月4日,由四川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研讨协会组织的清明下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为期4天,农经协会17名会员参与其中。

 

   “活动中真的懂得了,学到了,长大了。除了与村民交流,3号的拉练也让我记忆深刻,只有5个馒头,一瓶水,我们共同走了7个小时,即增加了我们队员之间的情谊,也锻炼了我的意志。在离开的时候看着奶奶和孩子们不舍的目光,突然有一种离家的感觉。”

 

   3月31日在三位跟队的带领下,14名队员分为三组--调研组、支农组、文艺组,并推选出一名队长,负责本次实践活动的整体安排。31日下午,队员在雅安市雨城区李坝村整队出发,开始3天的实践调研活动。3日早上6:00,全队由李坝村出发前往雅安市区方向,中午1:00收队回到出发地--李坝村,结束长达7个小时的拉练,并准备晚上的文艺晚会。4日8:00全队17人全员回到学校。

 

   “在实践活动中,我的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在支农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李坝村造纸厂的倒闭,影响了村子里竹子的销售;村子了还存在一些危房等。”队长杜小平在与跟队交谈中说道。

 

   在实践活动后,跟队何静很欣慰的对笔者说:“本次活动主要是希望从调查中帮助村子,同时也希望队员在实践中成长。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做到了,初步定在近期将联系一些购买竹子的商家,同时协会内部也在商议帮助村民们建立合作社的事情。总的来说,本次活动我很满意。”

 

欢迎登陆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收看【社会实践报告】栏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