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有了信仰,就不会改变”,这是邹碧华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这句话虽然短,却诠释了邹碧华一生的工作信仰。邹碧华绞尽脑汁编著《要件审判九步法》,为*在司法领域做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了*司法道路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短暂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体现他对*的热爱与忠心。

电影中有一幕我记得非常的清楚。一个老人的母亲在火灾中离世了,老人认为这场火灾不是自然*的,一定是小区物业的疏忽所造成的,于是把小区物业告上了法庭,但由于没有证据,这场官司没打下来。邹碧华知道后只身前往事故发生地,向老人了解情况并展开调查,尽心尽责,在他用手语和朴素的话语说“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后,我非常感动。

邹碧华观后感范文

从邹碧华朴素的言语中表达了对*群众的关心,用可靠的行动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我们看到,邹碧华那一屋子的法学书籍,让所有观众感动。邹碧华不忘时刻充实自己,把自己学到的再传给后人,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邹越演讲稿观后感2

感恩父母演讲稿(3):父母的

有一种爱,即使我们付出所有也报答不了,那就是父母的爱。

从来到这个多彩的世界开始我们就注定是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选择的,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父母,连一开始的名字也没有权利。后来我们开始长大,被-逼去学好多的东西,认识各种人,不管愿意不愿意。正是因为这许多的被-逼,我们才能更快的学会长大,才更能去爱人,不管是我们爱的还是爱我们的,其实这辈子我们欠的最多的就是父母了。

小时候总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然后是看着白发增多却是无能为力,总是说要让父母以后更好的过日子。可是到大了,我们却忘记了小时候的承诺,总是不在父母身边,我们只是给了父母物质上的满足,在精神上我们给他们的往往都是失落,我们工作太忙,就连春节有时也不能跟他们在一起,父母生病了我们给他们足够的钱或者雇了保姆照看,那些没有工作的儿女的父母却是比我们的父母更幸福,他们虽然没有钱,可是他们有孩子在身边。老人其实就是老小孩,这我们都是知道的,小孩子怎么可以离开父母?老人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在身边?

每一次跟妈妈闹别扭,过后鼻子总是**的,其实知道是自己错了,却总是倔强,不屈服,总不愿意按父母的意愿做事情。每一次的犯错,总是会想起父母不求回报的给予,想起他们没日没夜的做事。还记得高三那段艰苦的日子,已经记不起那个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了,现在想起,回忆里最多的就是母亲,那爱着我的母亲,那我用一生也无法报答亲情的母亲!

高三那年真的很多感动。我所读的高中不跟家在一个地方,母亲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所以跟爸爸唯一的愿望就是把我和弟弟送出去,永远的离开那个给过他们美好相遇也有过悲伤的小村庄。母亲在学校的旁边租了小房子,在我所在的城市买菜,很辛苦,总是很早的起床,也很早的回家,只是为了能更好的照顾我,因为那时我总是有很多的病,那时候我有结石,我不知道为什么小小年纪的我会得那种玻

冬天是最痛苦的时候,妈妈也是很早的起床,然后去采购一些成本低廉的菜,再去江边洗菜,我只是在床上流泪,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有努力读书,然后是别无他法,生活再痛苦也是要过的,我得努力去笑,去看书,去帮母亲做更多的事。

还好,一切都挺过来了,什么都成为了过去。我们在慢慢的成长,可这是以父母的青春做代价的,我们总是偷偷的换掉他们的黑发,然后自己再一点一点的脱离他们,独自去生活,我们是长大了,可他们老了,他们曾经给过的感动我们都弃之脑后了,我们总是远远的疏离他们,让他们在一所偌大的房子里静静的过活,给他们足够的钱,可是他们是否更需要我们频繁的出现呢?

不管我们在道路上会有些什么不可思议的状况,我们都应该,都必须陪着父母!有时候看书累了,我总是会想起他们,虽然有时候父母会逼我们去做很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可是当一切过后,回头再想想,剩下更多的还是感动——永远抹不去的感动!

前几天是母亲节,听着电台里面陌生朋友的感触,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对母亲说了句:“妈妈,今天是母亲节,祝你节日快乐,以前我总是惹你跟爸爸生气,以后我不会了,妈妈,我爱你。”妈妈在那边只是哭,她说我要好好读书,只要我好好的,他跟爸爸就满足了。

“我爱你”多么简单的三个字,轻松的不用一秒钟就能说完,却沉重的让许多人用一生去犹豫,终究没有说出口。沉默的父亲,在严厉的表情背后,藏了这句话;辛劳的母亲,在慈祥的眼神中藏了这句话;年少的孩子,在叛逆的心深出压抑了这句话。

生命很脆弱,生命也很孤单,少年时陪伴我们的是父母,中年时是男女朋友,后来是孩子,再后来是老伴了。可又有什么是长久的,到我们老了,父母去世了,孩子成家了,孙儿也上学了。也许更糟糕的是老伴也离去了,孩子也走了。

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回家,即使不能说出心里那句话。不要让父母总是对着空房子发呆,不要让父母总是担心我们过的好不好,不要让父母总是去猜测是否儿女有遇见什么麻烦。

告白观后感范文3

《告白》!我真的好喜欢电影这种深刻的话题!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这样的电影——锐利!

影片的主题大概算是青少年犯罪。在韩国的少年法保护下,未满十四岁的少年,即使杀人,也依旧可以获得法律保护,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以后依旧能被社会接纳。于是,就出现了少年毒杀全家等类似的事件,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们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贵,亦或者仰仗着有法律的保护。

可是,当同样未满十四岁的主演女老师的孩子被她的学生杀害时,也依旧应该得到原谅吗?*又何尝不是如此?保护未成年人,可是当未成年人伤害未成年人,犯罪者却不用承担后果时,谁又在保护被害者?

当所受的教育和国家法律都无法保护自己的人时,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似乎变成了唯一的方法。老师开始以她自己独有的方式复仇。

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些黑暗的少年们的内心也逐渐暴露在大家面前,没有母爱、被人嘲笑胆怯无用等等,每个人都受过伤,童年的创伤、成长过程中的*影等等,于是他们做了伤人的事。

可是自己受伤就能够成为伤害他人的理由吗?不,没有什么理由是可以用来伤害无辜的人的。错了就是错了,任何借口都只是白搭。而且,即使是未成年人,错了也必须要付出代价,不让你痛到,你就永远也记不住,永远也无法感同身受。

于是,老师报复的手段也让我感到一阵阵凉意。她深知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不,或许该说是所有社会大众的心理,总是喜欢在一些他人的事情上横插一脚,来显示自己的道德高尚。于是她公开凶手以及作案方式,并稍加手段,将一个少年逼疯在家。她深知校园*的危害,利用同学们的这种心理使另一个少年在学校被天天霸凌,直到最后亲手将其逼到崩溃。

写到这里,又忍不住想借用电影里的说,这个年纪的少年们是多么残酷呀,真的是什么都能够做得出来。偏偏所有旁观者们又都是如此冷漠,校园*不降临到你的头上,你不痛,又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呢?

其实还有很多想说,不过这是个说不完的话题,所以只能暂且就到这里。最后只想再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看到现在的大多数暗黑系的电影:

能够深刻反映社会问题和人心人*的电影,就像是后劲十足的酒,看过之后还能够让你感受好久、好久。

写在后面:《告白》其实是一部典型的“结果正义”型电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我有比较明显的“结果正义”倾向,而现在的我,是非常偏向于“程序正义”的。没有程序正义在先,结果正义就很难保障是否正确。

但是随着我了解关注的越来越多,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可以几句话表明我的倾向*,但决不意味着我是程序正义的无条件支持者。篇幅问题,我这里就不展开太多了,以后有机会单独写一篇聊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