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林海》教案实录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

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绿)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多的?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目之所及”的意思是——

生:“目之所及”的意思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哪个字是说“到”?

生:“及”。

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

生:(齐说)多。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所以“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

生:“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海洋。

师:(板书:如海)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生:作者是这样描写“林”像大海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来呢!”

师:刚才,大家认真听了没有?她是不是读了三个句子?

生:(齐说)是。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描写林像海的句子只有一句,就是“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师:这一句是描写什么?

生:描写“林”的多,“林”像海一样。

师:她读的后面两句是描写——

生:是描写绿颜*多。

师:描写“林”像大海的句子,谁还有补充?

生:“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里也写出了森林如海,因为落叶松是这里的主要树木,既然是落叶松的海洋,那么,大兴安岭也就是一片绿*的大海。

师:这就照应了课题——

生:林海。

师: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生:“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我觉得这一句也是写林如海的。

师:那在这么多树中,最多的树是什么?大家一块说。

生:(齐说)落叶松。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海边还有浪花,什么像浪花?

生:(齐说)白桦。

师:谁把写浪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的浪花吗?”“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生:能。“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意思有没有变?

生:意思没有变。

师:但是感情就变得怎样了?

生: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师:对!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这种句式的变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如此深层的理解,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羁绊,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第3自然段。(板书:联想)

生:(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了。特别是后两句,你读得特别好。(范读)“多少种绿颜*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来呢!”请你再读一遍。

师:谁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那刚才我们学习“林”这部分时,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的呢?

[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有鼓励,有示范,更有学生的实践,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训练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

生: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设置不同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生自学)

师:读过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板书:多美丽)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就是,“还穿着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是指什么?

师:(电脑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就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你们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作怎样的人来写?

生: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

生:从“打扮”“衫”“裙”“穿着”“绣花鞋”(电脑显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的衬衫,白*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爱她吗?

生:喜爱。

师:大家喜爱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同桌练习一下。

生:(练背)

师:谁来试一试?

生:(背句子)

师:你背得正确、流利,但老师觉得“喜爱”的感情还不够。谁能背得更好?

(对优美、生动的句子、段落,在课堂上背诵,应该大力提倡。)

师:背得太优美了,感情真深。大家一起来背,好不好?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师:对,这些小果子除了可以装扮大兴安岭以外,还能为我们人类怎么样?

生:为人类创造财富。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作者写兴安岭的“花”,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谁来说说?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师: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

生:喜爱兴安岭。

师: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大兴安岭时非常细致。连一花一草一豆都观察到了。所以作者能把林海写得那么优美。

[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与中心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有好处。]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解决了,看来你还没弄懂。哪位同学再帮帮他?

生:因为兴安岭有许多绿树、白桦、花。它把绿树当作一位姑娘的衬衫,把白桦当作姑娘的裙子,然后把这些小花当作成姑娘脚下穿的鞋。所以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现在你(指提出问题的学生)懂了吗?

生:懂了。

生:我还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师: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花很多。

师:对啦!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花”多而美的特点。现在,我们就进入林中去看看兴安岭那美丽的花。(看录像)

师:兴安岭美吗?

生:美。

师: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学6、7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教师从头至尾,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和说,把整堂课变成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与通常见到的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读说训练”的课相比,让人耳目一新。]

师:这些都是说木材为什么服务呀?

生: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说得好!(板书:建设)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句子,说它的美与建设有关。

生:这个句子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电脑显示句子)那“空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指没有内容。

师:“不空洞”呢?

生: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美。

师:是呀!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生:这个词是“兴国安邦”。

师:(板书:兴国安邦)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

师:“邦”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邦”在这里是“国”的意思。

师:“邦”和“国”是——

生:(齐)同义词。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是不是这里有很多的木材我们就只砍伐呢?

生:要合理利用大兴安岭的自然资源,要一手砍一手栽。

师:请你把文中的句子完整地谈一谈。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

师:对,我们这样做,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生:(齐)喜爱。

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兴安岭这座森林的宝库而感到自豪。

生:我向往美丽而富饶的大兴安岭。

生:我爱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师: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生:我们国家有大兴安岭这样的大宝盆,我能不感到骄傲吗?

师:他说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

生:我能不为祖国有兴安岭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而感到自豪吗?

[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学了这一课的感情。有学生的说,有教师的导,生动活泼,真实自然,要比过去那种教师的“总结谈话”实际得多,新鲜得多。]

生:大兴安岭真是一个资源宝库啊!

师: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吗?

生: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你能不喜欢它吗?

生:大兴安岭真是美不胜收,让我感到亲切、舒服。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剩下的时间,我们有感情地把全篇课文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总评:

彭秀清老师执教的《林海》有如下几个特*。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虽早已为老师们摒弃,但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仍不多见。《林海》这一课能自始至终让学生当主角,这是可贵的。对大兴安岭的认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对词语的理解,彭老师都没有为学生设下框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老师只站在点拨、引导的位置,把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问题,争取参于各种读和说的训练,主动*、积极*很高,学生“读、思、议、说”的时间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突出了语文训练的层次*

语文训练贵在一步一个脚印,练而有得。有些课采取“人海战术”,声势固然大,效果未必佳;有些课反复朗读,机械重复,学生原地踏步未见长进。彭老师的这堂课,避免了上述的缺点,突出了训练的层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她指导“岭”这部分内容的朗读训练是精彩的。学生在开始朗读的时候,未能读出温柔的语气,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词语对比,使学生从“高的,矮的……”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这组词语的对比中,明白山与山的差别不大,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哪座山会“盛气凌人”,从而改变了读的语气,读出

了温柔的境界。可是,喜爱的感情仍然不够,教师又进一步点拨,使学生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新的领会,新的提高,终于读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和作者喜爱的感情。

三、重视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课文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彭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没有平均使用精力,而是设置几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岭”这部分内容,然后半扶半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林”这部分内容。到学习“花”这一部分内容时,则让学生先,总结出学习以上两段内容的步骤:(1)找出特点;(2)品读词句;(3)体会感情。并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按照以上步骤自学写“花”的一段。学生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花”这部分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能重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将受益无穷。

四、明确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方向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为了摆架子、赶时髦。有的人把录像、电脑等媒体请进课堂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课“新”,好像这样一来,就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于是,滥用媒体,请人*作等怪现象就出现了。《林海》一课的多媒体运用是恰当的,得体的。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师把较长的语句投影出来;为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老师播放了配乐录像;为了突出某些关键词语,教师在电脑中有意选择了不同的*彩。这些都是教学所需要的,是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训练的,给人的感受不是华而不实,而是真正体现了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海洋忧思录》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从说明*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并编写阅读提要。

2.品析本文准确的说明语言。

3.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培养环保意识。

4.学习由此文拓展,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丰富环保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筛选信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难点:理解本文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妙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如海洋对人类的贡献,我国及世界海洋的现状等。(可选一个也可两个都做)

2.资料要详细、真实,切忌泛泛而谈。

3.同学之间可分工合作、共同收集。

(预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海思》一文中作者“思”的是什么?通过“思”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自由简单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洋忧思录》,作者为何而“忧”?“思”的又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意在将前后所学知识串连起来,形成知识项链,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搜集情况

1.分小组交流。

2.每小组推选两位优秀者全班交流。

3.老师对搜集好的同学予以充分的肯定、表扬。

(避免搜集走过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习惯,通过鼓励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忧”的是什么?“思”的是什么?

明确:“忧”的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化,“思”的是人类应如何保护、拯救海洋。

②文章五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五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第一部分:总述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但人类却从海洋里过度攫取资源,同时又使海洋受到了污染。

第二部分:说明珊瑚礁对于海洋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以及人类破坏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环境。

第三部分:写海洋鱼虾给人类带来大量蛋白质资源,但人类却过度捕捞鱼虾。

第四部分:解释鲸鱼“自杀”之谜汀脂锡的污染。

第五部分:排污污染了海洋,呼吁大家都来保护海洋环境。

这五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五部分是总述,二、三、四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述了人类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此环节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学会提取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信息。)

四、点拨示例

1.分组朗读第一部分两个自然段。

2.这一节两个自然段分别侧重说明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说明海洋孕育了地球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需要,第二自然段说明人类不顾后果破坏海洋资源。

3.为什么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怎样污染海洋环境?

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些数据究竟起何作用呢?

先让学生找出列举数据的句子,然后由同学们试着分析列数据的作用,最后由老师予以点拨归纳。

例①地球上被称为生物圈的空间约97%由海洋构成。

说明海洋是生物圈最主要的空间。

例②作为地球上生命之源的水,97%也蕴藏在蔚蓝*的大海里。

一说明海洋蕴藏的水之多。

例③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栖息于海洋。

说明海洋是绝大多数生物的栖息场所。

以上三个数据例子共同强化说明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例④人类……向里面倾倒了几十亿吨有毒物质。

说明有毒物质之多。

例⑤约有lo%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而照目前的破坏速度,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

“20—40年”说明时间之短。

“10%到70%”说明上升速度之快。

例⑥世界最大的15个海洋渔场中,13个在掠夺*捕捞的重压下已日渐退化。

“15”与“13”两个数字的对比,说明海洋渔场退化的范围之广。

以上三组数据充分说明海洋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4.引导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科学*。

品味示例:

例①约有lo%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

用“殆尽”而不用“尽”,准确地说明了10%中还有少量珊瑚礁没有被破坏,符合客观事实。

例②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

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因此只能用猜测的语气,如果删掉“将会”反而不科学了。

例③从泄漏的石油到丢弃的放射*污染物给海洋带来深重灾难。

“深重”强调污染之严重。

(此环节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角度与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概述内容,品味语言分析中列举数据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实践探究

按照教师的点拨示例,学生分组学习探究二、三、四、五部分。

1.具体分工,全班一、二、三组,分别对应探究二、三、四、五部分。

2.探究内容:

①概述各部分分别说明了哪些内容?

②画出用数据说明的句子,说说这些数据有何作用?

③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说明语言的科学*呢?试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3.分组探究以上内容。

4.交流信息:每组推荐2名代表交流探究的结果。

5.教师小节。

(教是为了不教,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

二、深入探究

1.文章第五部分引用了一句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成语在本文中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明确“水能载舟”是说海洋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地球文明,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要求;“亦能覆舟”是说由于人类过度开采海洋资源,污染海洋环境,势必会遭到海洋的报复。

2.读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此问重在激发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3.在生活中我们似乎远离海洋,那么我们该如何为保护海洋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呢?

(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后拓展训练

1.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如何保护海洋的呢?要求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然后全班交流。

2.如何才能拯救海洋呢?通过查资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称象》的教案实录3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不同意?

生:曹*听了直*。

师:“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

师:对,“直*”说是不住地*,表示很不同意。曹*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

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