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度过一个富有意义的寒假,并使寒假作业具备人文*、科学*和实践*,兼具生活气息,我设计了以下十项作业:
家庭心灵交流与父母或亲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并撰写一篇相关的作文,题目和文体自选。
春节晚会评述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后,评价各节目的精彩之处,并撰写一篇观后感,标题自拟。
家庭团圆饭在大年初一担任家庭团圆饭的主理人,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进行采购和准备,并亲自动手烹饪几道亲情菜肴,同时撰写团圆饭菜谱及准备说明。
课外阅读体验阅读3至5部课外书籍,包括名著、经典、武侠、科幻等不同类型,撰写一篇约1000字的读后感或内容简介。
春联收集与创作在新年期间,收集或创作至少10副春联,提升审美观与文学修养。
动物成语收集收集与动物相关的50个成语,其中包括至少5个与猴和鸡相关的成语。
春节修辞练习运用至少6种修辞手法,描述春节喜庆氛围的段落。
寒假心得体会围绕“寒假里的我”这一主题,撰写一篇个人感悟和体会的作文。
新年贺卡制作制作一张新年贺卡,如有条件,可制作电子贺卡,用精美的图画和诗意的语言表达对朋友的祝福。
日记精美语句摘抄至少15则精美的语句或词语,体现寒假期间的心情和体验。
通过这十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在寒假期间充分利用时间,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希望每位学生都能从中收获知识、快乐和成长。
林中小溪(网友来稿)(网友来稿)教案2
倪明
课时: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
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难点:
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学突破: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
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然后检查生词预习。出示板书:颤动,涟漪,潺潺,干涸,簌簌,萦绕。注音并解释。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指导学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名在班上朗读。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二、讨论交流
提问: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
秋天(网友来稿)3
徐志耀 何其芳 (南京九中 徐志耀)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把握全诗的韵律。
听读课文,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细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总结: 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 牧女思恋图——寥阔空远
再读课文,总结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迁移训练。
导入: 播放动画,同学们,你们刚刚看到的动画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我们看到的动画只是秋天魅力的一小部分,而何其芳先生却通过他生动的诗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带给我们的秋天世界。(学生自由回答)
初读课文,掌握朗读的节奏与重音: 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读一下全诗。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全诗。这位同学读得很准,但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有了节奏才会富有情感。请另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我给这首诗的节奏标出来了,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 优美的乐曲通过音调的高低起伏来表现内容,同样诗歌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我已经标出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现在大家齐读一遍。
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诗人的感情。重读不仅是加强语调,也是为了突出相关的词语,关键是要和其他的读音有对比。判断读法的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在朗读时把诗人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我来给大家读一遍,请闭上眼睛,想象你已经走进美丽的秋天世界,观察、聆听、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细读课文,品味字句: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找出你最喜欢的画面,为它起一个名字,想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哪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读出来。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描述这些诗句让他们联想到了什么。 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表达对丰收的期待,“栖息”一词充满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渔夫收获了什么?(鱼、树叶,或其他)无论他收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得,可能是鱼,也可能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中,她会梦见什么?是她的梦想,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更灿烂、更丰盛的秋天在前方,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要用心去感受它,走进乐曲的世界。在这些画面中,诗人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如果你是那个农夫、渔民、或牧羊女,秋天在你身边,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朗读中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跟着读。
总结: 三幅画面我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牧女思恋图。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不同,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诗人用什对不起,我意识到我在进行时似乎没有完全完成。接下来是第四和第五部分:
四、再读课文,归纳方法: 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仰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二、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首诗歌,再请另一个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在一个学生的领读下朗读全诗。 鉴赏诗歌的方法:
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朗读全诗
五、迁移训练: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 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