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希望能帮到大家,还要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wenxue)。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朝代:宋代

原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2.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3.七度:七次。

4.今夕:今天。

5.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6.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7.古汴(biàn):古汴河。

8.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9.鼓吹:鼓吹乐。

10.鸿雁:俗称大雁。

11.汀(tīng)州:水中小洲。

12.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指豪华衣饰。翠羽被:语出《左传》,“王皮冠,秦复逃,翠被,豹,执鞭以出。”紫绮裘:语见李白诗《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13.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14.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15.曾不:不曾。

16.清尊:酒器。

17.水驿:水路驿站。

18.依旧:照旧。

19.但恐:但害怕。

20.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年轻时就怀有济世志,曾躲避战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

21.相对:相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水调歌头·*辰中秋2

苏轼《水调歌头·*辰中秋》

*辰中秋,欢饮至旦,大醉,于此时创作此篇,兼怀亲弟子由。

明月何时始现?举杯询问苍穹。不知天上的宫殿,今夜又是何年。欲乘风归去,又忧心琼楼玉宇,高处难逃严寒。起舞弄清影,仿佛置身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映不眠之夜。无需怀恨,何事常使明月在别离时圆?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亦有*晴圆缺,这种事古来难以尽知。但愿人长寿健康,千里之遥也能共赏婵娟明月。

【译文及注释】 *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后创作了这首词,同时怀念亲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开始出现呢?端起酒杯向蔚蓝的天空询问。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夜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去,却担心琼楼玉宇,高处难以忍受严寒。起舞弄清影,仿佛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无眠的夜晚。明月不应该怀恨什么,为何总在人们别离时才显得圆呢?人生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有*晴圆缺的循环,这些事情古来难以完全了解。但愿世上的人们健康长寿,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 1、水调歌头:词牌名。 2、*辰:熙宁九年(1076) 3、达旦:至早晨;到清晨。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到天上去。 7、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胜:承担、承受。经受不住。(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èng) 9、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10、何似: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绮(qǐ)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1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愿:但:只。 15、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16、何:几。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慨作品。 词前小序说:“*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抱歉,看起来我的回答中出现了截断。以下是继续部分:

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富有浪漫主义*彩。在格调上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富有哲学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水调歌头·*辰中秋》改写3

秋风送爽,那年的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皎洁无暇。庭院中的老槐树上,一只猫头鹰正“咕咕”地低吟浅唱。我端着香甜的桂花酒,伫立庭中,仰望皓月。

明月皎皎,金环环绕,冉冉升起。它起初金光耀耀,缓缓穿透云层,东张西望,好似窥探人间。待云层散尽,它才从层云之后一跃而出,银辉洒满大地,仿佛一地白霜。

我举樽独酌,思绪万千。原本打算驾风归返天宫,却恐高处难耐寒风。一番沉吟后,我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弟弟子由,亲情难觅,让我心生感伤。既然如此,不如就在人间翩翩起舞吧!清澈的月影也随着我的舞姿曼妙摇曳。

月光移步朱阁,轻洒雕花窗棂,映衬着那些彻夜未眠的人们。皎洁的月亮啊,为何偏偏在不该圆的时候分外圆满?我与你无冤无仇,为何如此待我?

此刻,子由的笑声和面容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无限惆怅。泪水夺眶而出,我提笔赋诗,倾泻内心的情感。于是,我回到书斋,案上墨香袭人,泼墨挥毫,写下了《水调歌头·*辰中秋》这首名篇。

【宋】苏轼

序:*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思考,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追寻相结合,既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他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着重刻画执着人生的情怀,下片则强调善处人生的态度,笔调洒脱,情感深沉,境界高远,是苏轼词作的典范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