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被称为“小年”,是*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一天,太阳恰好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我们这里有一个习俗叫做冬至圆。妈妈说:“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家家户户都会做冬至圆,而且在整个月里都可以做。”昨天,是农历十一月初二,伯伯家举办了冬至圆,他准备了很多菜招待客人。一大早,伯伯就开始联系亲朋好友,邀请他们晚上来家里共进晚餐。我和姐姐在伯伯家写作业,不一会儿,伯伯就叫我们去挖芋头。他用锄头一挖,哇,芋头真是又大又鲜美!伯伯说:“这些芋头下午供奉祖宗要用。”
到了下午,伯伯摆上九道美味的菜肴,点上香和蜡烛,开始向祖宗祭拜。晚上,客人纷纷到来,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丰盛的菜肴。
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端上来,上面撒着白糖、芝麻和花生磨成的糖料,顿时引起了我的胃口。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饱满的汤圆送入口中,但却发现太烫了,只好放回碗里稍等片刻。等它稍稍凉了些,我再次忍不住夹起来,一口咬下去。汤圆*泽洁白,口感滋润香甜,软糯爽滑,一点也不粘牙,味道美极了!表妹和表弟也在一旁眉头紧皱,闭着眼睛大口吞咽,这场景充满了甜蜜的感觉。
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圆满”,可惜爸爸却因出差在外,今晚我更加思念他。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2
谈及冬至的美食,常有“北方饺子南方汤圆”之说。冬至吃汤圆又称“冬至团”,寓意家庭团圆。那么为何冬至要吃汤圆呢?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探寻。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成为习俗。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有正式记载,称为“冬至,粉糯米为丸,名为‘汤圆’”。制作好汤圆后,人们会祭祀神祖,然后全家团聚享用,称为“添岁”。因此,吃汤圆在冬至日已有悠久历史。
在江南地区,吃汤圆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用糯米粉制成圆形甜品,“圆”象征着“团圆”“圆满”,因此冬至吃汤圆也称为“冬至团”。民间有谚语称“吃了汤圆大一岁”。
冬至团可以用于祭祀祖先,也可赠予亲友。在上海,吃汤圆的习俗尤为讲究。古诗中有“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描述。“圆”象征着家庭和睦与吉祥。
另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天未亮时,妇女们就起来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团聚享用。因此,冬至吃汤圆除了代表太阳逐渐回归外,更寓意团圆。现代人更将其视为圆满的象征。
我国各地风俗虽有差异,但大致相同。在制作冬至圆时,人们常根据孩子们的要求捏成小动物形状,如猫、狗、兔、老虎等,令孩子们喜悦。在食用前,还要在门窗及家具后粘贴冬至圆,称为“耗晌”,待“送灶”后方可食用。
据史料显示,在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时间安排有所不同。周以冬至为“岁首”,这使得冬至成为“元旦”。故有谚语称“冬至大如年”。历史上,冬至被视为“阳气始至”,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因此,吃汤圆意味着迎接新年的到来,因而寓意长寿一岁也就不足为奇了。
冬至圆做法3
言归正传,谈及冬至圆,就不得不提及其制作方法。古人相信,冬至虽寒冷,但春天已不远。因此,人们纷纷归家过冬节,以示年终团聚。在闽台地区,汉族民间每年冬至都是全家团聚的节日,人们祭拜祖先,外出不回家则被视为不孝顺。
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家庭利用这一夜制作“冬至圆”,与春节前的“辞岁”有所区别。冬节前一日称为“添岁”或“亚岁”,意味着新年尚未到来,但每个人已年长一岁。
制作冬至圆的第一步是和面,这一步对许多人来说可能都有些难度。将糯米粉倒入预先准备好的面盆中,形成凹槽,缓缓倒入刚烧开的热水,揉捏至干,再逐渐加入热水,反复揉搓直至成团。然后将面团搓成长柱形,切成小块备用。当然,如果愿意花些功夫,也可将小粉团搓成圆形。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做法中,冬至圆通常不加任何馅料,因此被称为“硬唻圆”。然而,如今为了方便,许多家庭选择购买现成的汤圆代替,但其口感远不如手工制作的糯米粉那般有嚼劲。
最后,将和好的面团放入开水锅中煮熟,沥干后放入预先拌好的“炒粉”中,水平晃动粉盘,直至均匀裹粉。这样,一盘热腾腾的冬至圆便制作完成了。
传统的冬至圆制作方法通常是:先用优质糯米水浸泡,捣成团块,然后以黑芝麻、猪油(纯板油)、绵白糖、桂花等作馅料(也可使用豆沙、白糖),搓成圆形,放入沸水中煮熟,待汤团浮起水面后加入少量冷水再煮即可。
冬至圆的食用方法多样:可用肉丁、香干、笋丝、葱花等作馅料,蒸或炒,吃起来香甜滑糯,各具特*。有谚语说:“冬至大如年”,食用冬至圆后又长一岁,家人团聚,是个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