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寒雨萧瑟,更加令人心伤,

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译文及注释

不知不觉间泪水浸湿了衣襟。

春风不再,河畔的芦苇依然翠绿,

仿佛当初我送你过江时的情景。

【注释】

①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指王安石长女,适浦城人吴充之子吴安持。因古代女子出嫁后从夫姓,故称吴氏女子。吴安持当时在汴京任官。

②汝:你,指吴氏女子。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送弟弟王安礼进京担任尚书左丞。从熙宁九年(1076)罢相返金陵至今,王安石已经七年没有见到自己的长女。此次送弟,触景生情,更加思念远方的女儿。诗人饱含深情,将情融入景,写下这首七绝寄予她,表达了父女之间的骨肉亲情。释普闻《诗论》赞此诗:“拂去豪逸之气,屏荡老健之节,其意韵幽远,清癯雅丽为得也。”王安石的长女亦能作诗,曾有《寄父》一绝云:“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王安石在此前后还写了《寄吴氏女子一首》、《寄吴氏女子》、《次吴氏女韵二首》等,可见父女情深。

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写作背景2

注释

①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龙安:即龙安津,位于江宁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指王安石长女,嫁给浦城人吴充之子吴安持。古代女子出嫁后从夫姓,故称吴氏女子。吴安持当时在汴京任官。

②汝:你,指吴氏女子。

译文

旷野中寒烟迷漫,

雨丝洒落,愁怀更添。

不知不觉中,泪水浸湿衣襟,

春风虽逝,河畔芦苇依然碧绿,

宛如当初送你过江的那一幕。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王安石送其弟王安礼前往京师任尚书左丞。自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返回金陵以来,王安石已有七年未曾见到长女。此次送弟,触景生情,思念远方的女儿愈发浓烈。诗人饱含深情,将情感融于景物之中,作此七绝寄予女儿,表达了浓厚的父女之情。释普闻在《诗论》中赞此诗:“拂去豪逸之气,屏荡老健之节,其意韵幽远,清癯雅丽为得也。”王安石的长女亦能作诗,曾有《寄父》一绝云:“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王安石在此前后还写了《寄吴氏女子一首》、《寄吴氏女子》、《次吴氏女韵二首》等,可见父女情深。

王安石《壬辰寒食》译文及注释3

《壬辰寒食》

朝代:宋代

原文: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如同春风拂过的杨柳,千万条念绪盈心间。 尤其是寒食将至,泪水更加倾泻,几欲淹没冶城的街巷。 头巾下的白发似欲挣脱束缚,镜中容颜已然苍老。 不问官职的繁华,只愿做个老实的渔翁或樵夫。

注释:

[1] 寒食:节令名,为农历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中有:“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 “客思”二句:指他乡之思如同春风中柳条般繁多。“客思”指思乡之情,“思”指念绪、心事。

[3] 冶城:《太平寰宇记》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有古冶城,位于今县四五里,为古吴国铸冶之地,因而得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 巾:头巾;雪:白发。

[5] 朱:红*,常用来形容青春的容颜。

[6]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而也用以指代官位和爵禄。

[7] 老:终老;渔樵:指渔民和樵夫,代表隐逸的田园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