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读后感
翻开这本洋溢着纸墨气息的新书,一篇名为《观潮》的课文映入眼帘。观潮?潮水是何模样?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很难亲眼见到潮水翻滚的壮观景象!怀着好奇心,我拿起课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观潮》这篇课文生动描绘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大约午后一点左右,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宛如闷雷滚动。不久,响声渐渐加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白线。那白线迅速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随着靠近,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宛若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仿佛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文章通过对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生动描写,如:闷雷滚动、水天相接、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汇,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如此的雄伟壮观。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瑰丽和神奇。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大自然犹如一位魔术师,其杰作令人惊叹与震撼。
观潮读后感
《观潮》读后感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很难亲眼见到潮水翻滚的壮观景象!怀着好奇心,我拿起课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顿时,一幅钱塘江大潮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未见潮水,先闻潮声。只听见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宛如闷雷滚动。身边的人们一个个踮起了脚尖。有人大喊:潮来了!我往东边看去,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白线。
那道白线一路欢腾而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眨眼间,白浪翻滚,一道两丈多高的白*城墙赫然矗立在我的面前。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仿佛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我合上书,激动地喘着粗气,钱塘江大潮仿佛真的就从我面前呼啸翻滚而过!我不禁佩服作者的出*描写。他不仅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小山等一幅平静美丽的山水画,更逼真地写出大潮到来时万马奔腾、山崩地裂的壮观景象,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共同感受潮水的浩大。
通读这篇优美的文章,我了解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今后,我要向作者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美景,用我自己的笔,描绘我们可爱、美丽而又富饶的祖国!
观潮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观潮》这一课。
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出*,语句通顺,内容丰富,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第一、第二自然段讲述了潮来前的美丽景象。主要通过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等景物。再加上江面平静,向东越来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更清晰、更优美地勾勒了景*的神韵。
第三、第四自然段,主要描绘了潮来时的景象。作者以形状和声音为切入点进行描写。从闷雷滚动到声音逐渐加大,再到山崩地裂,你们是不是感受到了声音的增强?再接着近距离观察,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中,以“水墙”比喻钱塘江大潮的高度,表达得十分贴切。接着浪潮越来越近,宛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仿佛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以优美的比喻概括了钱塘江大潮的声势与气势,写得非常出*。
第五自然段主要描述了潮头过后的景象。作者运用“风号浪吼”一词写出了虽然大潮已过,但仍留有潮来时壮观景象的意境。再从过了很久,钱塘江大潮才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中,表达了过了一段时间后,钱塘江大潮不再呈现潮来时的景象。
《观潮》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出*,希望它能在未来变得更加闻名遐迩。
观潮作文2
观潮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海边观潮,我很兴奋。
还没等我们在石梯上坐下来,海浪就反滚着朝我们跑来,好象要显示它的威风,挫挫我们的锐气,不时发出刺耳的咆哮声,不时又发出惊涛的拍岸声,总是让我们来个措手不及。可越是这样,我就越觉得壮观。
这时,看的入神的妈妈突然问我:女儿,你知道比海还要大的是什么东西吗?“天”,我不假思索就突口而出。“不”,妈妈用坚定的而又慈爱的语气说,“是人的胸怀。”“是啊,”原本一直沉醉于暮*与浪花中的爸爸接过了话题,“有些时候,你用自己的宽宏打量,退一步,让一下,很多事情就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常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是啊,这就是我们要带你来看潮的原因之一,”妈妈笑着说,“我们希望你能从大自然无声的语言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爸爸、妈妈的话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观潮》教案3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理解作者的景物描写手法。
能够通过情感的朗读,表达课文的意境,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增强对祖国自然景观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学习作者的景物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个人情感(对壮观的钱塘江潮的赞美),以及放大的集体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室内)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暑假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去过一些地方旅游,看看大自然的壮美?今天我们的第一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的正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赵宗成和朱明元,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讲授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开始默读课文,并标出生词(在同学们默读时,老师在黑板左上方写下几个核心问题,在左下方列出生词)。
核心问题:
观潮的人多吗?如何体现?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场景如何描述?
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钱塘江潮的浩浩汤汤?
生字词:笼罩、屹立、人声鼎沸、贯穿、崩塌、恢复、浪潮、名称、食盐、大雨蒙蒙、薄雾、昂首挺胸、新旧更替、浩浩汤汤、风号浪吼
老师:同学们,现在对文章大概了解了吗?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什么?
学生们(一起回答):钱塘江潮。(老师在黑板*偏上写下课题《观潮》并在下方注明“钱塘江潮”)
老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查阅字典,确定生词的读音。
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为生词标注音标,并带领大家一起朗读。
老师:同学们,钱塘江潮是一大自然奇观。来观潮的人多吗?如何体现?
学生1:来观潮的人很多。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到:“江潮还未到来,海塘大堤上已经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待着,期待着。”
老师:这段话怎么表达观潮的人多呢?
学生1:“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很多,就像山一样,像海一样。从“昂首”“东望”“等待着”“期待着”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大家对钱塘江潮的热切期待。
老师:答得很好,谢谢你。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老师在黑板上相应位置写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三个时间段的场景各是怎样?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学生们回答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特点)
老师:同学们,文中有哪些描述钱塘江潮的内容?作者是如何描绘钱塘江潮的壮观场面的?
学生5:、、、、、、、
老师: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学生5:、、、、、、、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完整篇文章。结合本单元导读,谈谈作者为何要描写钱塘江潮?
学生:、、、、、、、
拓展延伸:
老师:实际上,世界上还有许多大自然的美丽景观。(老师展示幻灯片,介绍各种世界奇观,最后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并鼓励同学们探索更多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信息)
课后作业:
老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请完成以下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词,每个生词抄写五遍,并造句。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预习下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问题《观潮》课后作业
潮来前:1、
潮来时:2、
潮来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