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领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诵读并欣赏文本。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领会文本蕴含的思想内容。
三、备课: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人论学习的成语和名言,课堂上交流。
准备本课朗读录音,录音机。
了解《论语》、孔子等相关文化背景。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学法指导:
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含义。
背诵和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论学习的成语和名言。
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出《论语》。
(二)文化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论语》、孔子等相关文化背景。
播放朗读录音,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使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指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范读,领读。
3. 学生听朗读录音,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理解分析:
指名学生翻译文本,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
最后总结归纳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容。
(五)巩固:
进行背诵和默写比赛。
《〈论语〉十则》创新教学设计2
创新设计
认读字词: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生字词,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使用词典等工具。
理解各则语录:学生应该深入理解每则语录的内涵,并能够概括其要点。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鼓励学生将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和积累,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或者文摘。
教学思路
采用板块式教学思路,将课程分为三个板块,以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展开。
创新意图
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实际*作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约15分钟)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的“阅读提示”,随后大声朗读课文,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听读课文时,重点纠正读音错误,并体会语调的变化。
分组朗读课文,每组朗读一则,同时要求对应的同学“点读”课文注释,加深理解。
小组内互相阅读、讨论,并对课文进行注释和翻译。
全班齐声流利地朗读全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约12分钟)
学生之间开展双向交流,解答彼此不理解的词句,加深理解。
学生尝试概括每则内容的要点,并进行课文批注。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特定句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分享并解释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加深对文本的体会。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约20分钟)
教师分发“分类式学习笔记”练习纸,学生根据要求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课文相关内容,例如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等。
学生将内容按类别归纳整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使《论语》这一经典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中。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参考3
基本教学构想
一、单元课时安排
共八课时。其中:教师讲解3课时,学生自读2课时,学生活动2课时,交流讨论1课时。
二、单元教学目标
以“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为教学重点,将本单元中“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三个章节串起,使学生对“仁”对儒学有一本质上的认识。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搜集孔子论“仁”的有关语段,背诵相关语段15-20则;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仁”的多重含义;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
三、主要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充分发挥讲授教学的长处,使之成为有意义学习的桥梁。讲授要富有条理*、启发*、思考*,能够简明系统地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可以将三种讲授结合起
来:教师讲授、专家讲座(或录像)、优秀学生讲授。
2.书院阅读法:以学生自我阅读为主,以读书笔记为主要载体。
3.体验、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通过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通过组织辩论会、举办成果展示栏,可将学生学习的成果在校园内及时展示。
基本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正式开课之前,需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问卷调查、举办讲座。
1.问卷调查
旨在营造读书气氛、了解学生起始状态、打好教学基础。问卷调查侧重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高中生阅读《论语》的动机状况;高中生实际具备的阅读水平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2.举办讲座
在开课前,精心为学生准备一次《论语》讲座,以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同时简要勾勒《论语》全书框架,为学生自读、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教师通过讲座传授方法,介绍参考资料,督促学生通读全书。
读书笔记基本体例如下:
①解题。勾勒《论语》各章节主题思想,了解孔子的主要观点,理清其内在的
逻辑结构。②摘录。摘录阅读中感受最深的语段。③翻译。摘录重点语段,字字落实翻译(意在理解文意并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④评述。先用一句话概括所摘录每段原文的主旨,然后简要发表摘录者的见解。
读书笔记是选修课重要的载体。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自我阅读,学生的阅读成果,基本上借助笔记展开。这是十分典型的具有浓厚语文风味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疑惑、体会、偶然产生的思维火花、即兴的议论评价都在读书笔记上留下了记录。教师的指导、批语也借助这一平台实行。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阅读水平所达到的实际程度,学生的阅读也不至于浮光掠影、大而化之。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①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②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
③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④杨树增:《论语》导读,中华书局。
二、教学环节
环节一:宏观把握与方法指导1.开设讲座:整体介绍《论语》,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学习要求,介绍读书方法(1课时);
2.播放专家讲解录像(1课时);
环节二:专题解读与学生活动
本环节任务有三:任务一:了解孔子生平与为人;任务二:理解孔子思想核心概念——“仁”;任务三:掌握若干孔子人生格言。其中以任务二为学习重点。具体环节如下。
1.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一:分组搜集资料,撰写文章,推选代表向同学介绍孔子(1课时)。
2.重点突破任务二:
①教师示范导读《侍坐章》(1课时)。
②学生自读本单元第四节、第七节,按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并交流读书心得(2课时)。
③创意表达———课下认真思考,尽可能用最独特、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仁”的理解并在课上交流(1课时)。
3.完成任务三:背诵孔子格言。以孔子格言为话题开展三分钟即席演讲活动(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