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组织学习的若干基本问题,包括其内容、过程、主体和类型,并对学习型组织的兴起进行了讨论。关键词: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

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学习型组织中,人们对组织学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关于组织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探讨和界定。

对组织学习的内容讨论和界定

一、组织学习的内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与运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事的技能与能力,如专业技术或诀窍;(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是指谁知道某事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事的信息,或称为人际关系的知识。

这四类知识中,前两类属于显*知识,是可以以系统化、正式化、规范化的方式传达的知识。显*知识可以以文字、符号和数字表达,并且通常以出版物、数据库、技术文档等形式存在。后两类知识属于隐*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形式化、难以传播和共享的知识。隐*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与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密切相关,往往根植于个人经历和对具体背景的理解。

组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显*知识,还非常注重隐*知识的积累与学习。

二、组织学习的过程

组织学习的过程表现为四种相互转化的过程:(1)群化:从隐*知识到隐*知识;(2)外化:从隐*知识到显*知识;(3)融合:从显*知识到显*知识;(4)内化:从显*知识到隐*知识。

群化是指组织成员相互学习、共享隐*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的交流通过共同活动进行。群化与组织文化以及知识处理过程相关,是一个隐*知识学习与分享的过程,例如师徒模式和走动管理。这种方式强调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知识共享。

综上所述,组织学习不仅涉及显*知识的传递,也包括隐*知识的共享和转化,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至关重要。

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2

[摘要] 学习型组织是当代管理理论中相对成熟完整的一派,然而国内对该理论的介绍和实践多集中在“五项修炼”方面。本文通过对学习型组织形成的理论背景、基于人*假设的出发点以及理论归宿等方面的分析,旨在阐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理论基础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当代管理理论中备受推崇的流派,代表了管理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目前,对学习型组织内涵的描述普遍强调了五种基本途径,即不断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进行团体学习和学会系统思考。然而,国内研究者往往局限在这“五项修炼”上,较少关注该理论的其他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学习型组织形成的基本前提的分析,系统地探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型组织的历史形成:系统论角度的分析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的思想源自于他的导师——“系统动力学”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佛睿斯特(Jay Forrester)的研究。然而,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30、40年代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系统论。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佛睿斯特在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基础上,结合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创立了系统科学新分支“系统动力学”,强调人们对复杂问题解决的局限*在于未能认识到这些问题是系统*的。作为佛睿斯特的学生,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通过“五项修炼”构建学习型组织以解决现代组织管理问题。

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出发点:基于人*假设的分析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人*假设基础上的,管理理念与管理者观念至关重要。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圣吉明确指出:“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21世纪的成功关键与以往不同。过去,低廉的天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传统管理系统则旨在开发这些资源。然而,这一时代已经过去,发挥人的创造力成为新的管理焦点。”在《第五项修炼》中,他与企业家比尔·欧白恩的对话中强调人类对学习的深刻动力,并认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在于创造组织符合人*的环境,特别是在满足高层次需求上。这表明学习型组织理论将人的社会*和复杂*视为基本人*假设,并强调在这一基础上关注人的多层面需求。

三、学习型组织的落脚点:基于人的需求的分析

在对建设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对人的需求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型组织构建的目标,即在人是社会人、复杂人的基础上,通过认可和重视个体的多层次需求,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个人价值和组织的整体目标。个体的全面发展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激发并满足心中各类需求,尤其是高层次需求,从而创造新的自我,实现和展现个体的价值。

鉴定工作的内容和制度3

一、内容

1、制定标准

2、确定期限

3、找出无保存价值的档案,销毁。

二、制度:

(一)确定统一的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

(二)确定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鉴定工作分阶段进行:

1、机关文件归档时特别剔除一部分没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剔除的文件主要参照国家档案局于2006年12月18日公布并施行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来执行。不归档的范围主要有:

(1)上级机关的文件:上级机关任免和奖惩非本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件,普发供参阅,不办理的文件材料;上级机关发来供工作参考的抄件,征求意见来定稿的文件。

(2)本机关的文件材料:重份文件、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和临时*文件;未经会议讨论、未经领导审阅、签发的未效的文件、电报、草稿;一般*文件的历次修改稿;铅印文件的各次校对稿(定稿除外);从正式文件、电报上摘录的供工作参阅的非*材料,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一般*表态、询问、一般问题、提出一般*建议或意见的*来信;机关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不应履行公文的行文、介绍信等。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外机关职务时形成的和本机关无关的文件材料。

(3)同级机关和非隶属机关的文件材料:参加非主管机关召开的会议、不需要贯彻执行和无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非隶属机关抄送的,不需要办理的文件材料。

(4)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下级机关送来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不应抄送或不必备案的文件材料;越级抄送的一般的、不需要办理的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抄报、备案的一般*文件材料。

2、对归档文件确立保管期限。

应当根据2006年的期限表进行,对专门单位(地质部、煤炭部、石油部等)就制定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或者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机关或本系统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此表要经过本机关领导审批后执行,并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3、保管期满的档案应当剔除销毁。

(三)档案的销毁

机关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由鉴定小组提出意见,登记造册,经机关分管负责人批准后,由二人在指定地点监销,并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情况特殊的专门档案,另有销毁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制定档案保管期限表,实行审批制度

档案鉴定的方法

一、决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因素

1、档案自身的特点和状况

2、社会利用需求

国家各项事业、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各种档案利用的需求,影响着档案的保存价值。

二、鉴定档案价值的基本观点

(一)全面的观点

(二)历史的观点

(三)发展的观点

三、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方法

总方法:档案保存价值的确定应当以反映本机关的主要职能活动为出发点,以分析档案内容为中心,结合考虑档案的作者,形成时间,名称,完整程度、可靠*、有效*以及外型特点等因素。研究过去档案的被利用情况,全面地估计和预测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正确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

具体方法:直接鉴定法——要求鉴定人员逐件逐张地审查档案材料的价值,从它的内容、作者、名称、可靠程度等方面,去全面考查它的价值。

四、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也有的书上称为“方法”)

1、来源标准

档案的来源是指档案的形成者。档案形成者在社会上以及机关内的地位、作用和职能要影响甚至决定档案的价值。

2、内容标准

档案内容是决定档案价值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对档案内容的分析可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a、档案内容的重要*;

b、档案内容的独特*;

c、档案内容的时效*;

d、除上之外,对档案内容的真实*、完备*等也要加以考察,以准确地把握档案的价值。

3、形式特征标准

档案的形式特征是文件的名称、责任者、形成时间、载体形态、记录方式等。在某种情况下,这些形式特征也可能对档案的价值发生影响。4、相对价值标准

在一定的情况下,某些文件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可以相对地提升或降低。通常的方法是分析全宗和全宗内档案的完整程度。

在根据上述标准分析档案价值的时候,要始终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切忌机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其他。

五、方法论问题

1、研究利用规律,预测未来利用需要

2、研究档案保存的效益

3、重要*与保管期限长短的关系

4、**原则

保存从宽,销毁从严;孤本从宽,复本从严;本机关从宽,外机关从严;两可之间的,就高不就低;暂缓销毁历史档案从宽,现行档案从严;

解放前档案从宽,解放后档案从严;首脑机关从宽,一般机关从严;上机机关从宽,下级机关从严;撤销机关从宽,现行机关从严;

六、在鉴定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当以全国统一规定的鉴定原则和标准作为依据,不能够自行其事。

(二)应当考虑各方面的作用。这里主要指出应当考虑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正面作用和反面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和形式上的作用。

(三)对重要的设备的档案和基建档案应当由使用设备和建筑物的机关档案部门保存复制件,原件移交到档案馆保存。

(四)宽严问题:"宽":指鉴定的标准放宽,多保存一些;"严"指标准严格一些,少保存一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