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少尹序

韩愈

《送杨少尹序》阅读*及原文翻译

【原文】

昔疏广、受二子②,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③,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④,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⑤,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⑥,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注释】

①杨少尹:即杨巨源。少尹,官名唐代州长官的副职。

②疏广、受:即疏广、疏受,西*,疏广为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年老同时辞官,百官盛会欢送,封建时代传为美谈。

③设供张:即设供帐。陈设帐度举行酒宴。祖道:饯行。

④汉史:指《汉书》。

⑤国子司业:国子监的司业。国子监,唐代最高学府。司业,学官,是国子监的副职。

⑥忝(tiǎn):有愧于。谦词。当时韩愈任吏部侍郎。

【译文】

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同一天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为之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明。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

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他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并论的,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

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道边的旁观者,也有为他的行为感叹,知道他是贤者的,还是没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铺张渲染他的事迹,写成传记以做为疏氏二人的事迹的继续呢?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

然而我听说扬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吗?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不得而知啊!

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的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做为榜样。古人所谓“乡先生”,逝去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1.请写出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有别于本文的文言序《》。

2.第①段写疏广、疏受二人临行时的场面,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3.对“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跟着来应和丞相。

b.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丞相。

c.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跟着来应和杨侯。

d.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作诗来应和杨侯。

4.在第③段,作者表面上说自己“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离京时送别场景怎样,而实际上是有所指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5.从全文看,杨巨源其人如何?作者对他怀有哪些感情?

6.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韩愈《送杨少尹序》之类,此可谓是一种无韵的散文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参考*

1.伶官传序。

2.突出杨侯和二疏一样具有品德之美,受人敬重。(意思接近即可)

3.b

4.暗示杨氏离京场面与二疏不同,借此议论古今执政者的不同,感叹朝廷对有功德的老臣的少恩,替杨氏鸣不平。(意思接近即可)

5.有才华,德高望重,不忘本(家乡);无限惜别、仰慕、赞叹。(意对即可)

6.“略”。(可从语言(如朴实无华,句式多变)、情感(如真切深沉,动人肺腑)、意境(如浑厚优美)等角度把握“无韵的散文诗”的特点,有具体内容或句子来分析说出自己的理解。能够谈出两点,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赏析:

这是韩愈为送同僚杨巨源告老还乡写的一篇赠序。文中把杨辞职归乡的情景跟历史上有名的二疏具体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杨巨源思想品德之美。写汗注意前后照应,富于变化;并且反复咏叹,言婉情深,作者的思想感情灼然可见。

《裴让之传》阅读*及原文翻译2

裴让之传

裴让之,字士礼。年十六丧父,殆不胜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得为孝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钟焉疲?嘤鲈蚯逄妇谷铡?置吭疲骸按巳朔缌骶?危?嵛募疚?煌鲆印!绷菏怪粒?哿钊弥?阒骺屠伞?/p>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神武①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历文襄大将*主簿,兼中书舍人,后兼散骑常侍,聘梁。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齐受禅,静帝②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欷。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几,杨?治饺弥?畹茉唬骸拔矣胂托纸?e,企闻善政。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计赃依律不至死。让之以其乱法,杀之。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案之。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既而杨?智刖戎??疲骸白锊缓纤馈!蔽男?笈???衷唬骸坝?糜肱崛弥??R?庇谑俏薷已哉摺J伦啵?勾退烙诩摇?/p>

(取材于《北齐书·卷三十五》)

【注】①神武: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高洋(文宣帝,550-560在位)即位后被封为神武皇帝,实并未在位。②静帝:东魏皇帝元善见,550年静帝禅位于高洋。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不胜哀

胜:禁得住

b.广延师友

延:邀请

c.遣部从事案之

案:追究,查办

d.竟赐死于家

竟:竟然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你我君臣之间的职分已定,丢弃忠心和孝心,连愚夫都不为。

c.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这样就能成就霸业,却还前行去寻找别的办法。

d.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那个人)说奸邪的官吏收敛了恶迹,盗贼也被清除干净。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3分)

a.裴让之的母亲是一位既懂礼仪又会教育子女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们成材,她含辛茹苦抚养幼弱的孩子,为他们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孩子们。

b.裴让之与杨?止匦暮芎茫?绻??思?妫?突嵴?烨逄福谎?殖?湓夼崛弥??⑾M?糜延泻谜?ā:笱?忠蛱媾崛弥?登槎?晃男?勐裨谂崛弥?怪小?/p>

c.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捕入狱,神武帝审问他时,他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分侍二主的例子,表达自己既能尽忠又可尽孝的思想,并从侧面为弟弟开罪。

d.裴让之在齐立国时参与制定礼仪制度,皇帝想封他黄门郎,因有人说他身体肥胖而没被任用,就作了清河太守,短短一个月,就使清河管界安定,*清明。

11.“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句中“弟”是指自称“躬耕于南阳,苟全*命于乱世,”“后值倾覆,,”的诸葛亮。(3分)

12.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审时做了辩解,《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有两处不同:一是《北齐书》说“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北史》中为“诸葛兄弟各得尽心”;一是《北齐书》说“况让之老母在”,《北史》“在”后有“此”。你认为《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哪个更好,请任选一处,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

7.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

(5分。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必断,“//”可断可不断。)

8.d(竟,最终。)

(3分)

9.c(却,退。“犹却行而求道耳”意为好像倒退着去寻找道路。)

(3分)

10.b(“杨?忠蛱媾崛弥?登槎?晃男?勐裨谂崛弥?怪小贝砦蟆#?/p>

(3分)

11.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分。一空1分。错字、漏字、别字不给分。)

12.*示例:

①《北齐书》的表达更好。遂,顺,完成;遂心,即顺从自己的心意。“遂心”,是说诸葛两兄弟顺应自己的心意选择各自效忠的君主,彼此间并无勾连。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五兄弟也会像诸葛两兄弟一样,既然是顺应自己的本心作出的选择,就不会因血缘关系而改变各自的选择和立场。“遂心”较之“尽心”更强调常人常情。

或:

《北史》的表达更好。尽,竭尽;尽心,即竭尽自己的忠心。言外之意是,自己五兄弟也会像诸葛两兄弟一样,对各自所选择的君主竭尽忠心,不会暗中勾结和背弃原主。“尽心”较之“遂心”表达忠诚之心更为深入。

②《北齐书》的表达更好。“老母在”,这里“在”应为健在,即还活着。老母健在,我要尽孝心,就不会不顾老母的安危恣意行事,强调老母在不远游的孝情。“老母在”语言更为简洁,既有“活着”,还有“在这里”的意思。

或:

《北史》的表达更好。《北史》中的“老母在此”,强调老母尚在他身边,尚在此地,自己绝不会离老母而去,置她于险境。“在此”的情感表达中更有一种急切和诚恳。

(5分。观点,1分,理解,1分,联系文本说明理由,3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裴让之,字士礼。十六岁父亲去世,几乎不能承受(失去父亲的)悲哀,他的母亲辛氏流着泪安慰他说:“(因为哀伤过度而)抛弃我(并且失去)生命,能够是一个孝顺的人吗?”从此(裴让之)自己鼓励自己。辛氏,有高明的作妇人的准则,又熟悉礼法。丈夫去世(的时候),孩子们大多年幼弱小,便广泛地(为孩子们)邀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他们)。内外亲属有吉凶之事的礼仪法则,大多效仿她。

让之少年好学,有文采,口才杰出,早年获得声誉。魏天平年间被举荐为秀才,应答对策,名列前茅。几次升任为屯田主客郎中,王宫禁地中有这样的话:“能赋诗,裴让之。”任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钟押茫??婢驼?烨逄浮Q?殖K担骸罢飧鋈瞬呕?鲋冢?粑虺?海?嵛募久挥兴腊!绷旱氖钩嫉剑?哿钊弥??碇骺屠桑ń哟?拐*??/p>

第二弟诹之逃往关右,兄弟五人都被拘禁。神武问:“诹之在哪里?”回答说:“往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二人各自能够遂心,何况让之的老母在世,君臣的职分已定,失去忠与孝的(事情),愚夫都不愿做。我希望明公(能够)以诚信待人,如果以不诚信待人,别人又怎么能相信自己呢?以此来成就霸业,就像倒着走路而寻找道路啊。”神武认为他的话说得对,兄弟全被释放了。历任文襄大将*主簿,兼中书舍人,后来又兼任散骑常侍出使梁。文襄曾入朝,让之作引导,容貌含蓄,文襄看着他说:“士礼是个好舍人。”调任中书省长官兼中书侍郎,主管舍人。

齐接受禅让,静帝退居另外的宫中,与众臣告别,让之流涕叹息。因参与制定制度制度,被封为宁都县男。帝想用作黄门郎,有人说他身体太胖,不堪奔走侍奉,于是任职清河太守。至郡没多久,杨?侄匀弥?诘艿芩担骸拔矣胂托纸煌?峡遥?瓮??剿?玫恼?āG『糜腥舜忧搴永矗?导槔羰樟捕窦#?猎舯磺宄?R桓鲈碌氖奔洌?沟赘谋洌?浠?芸臁!鼻搴佑辛礁龊览籼镒?蟆⑺锷嵝顺ぞ米龉伲?樾敖苹??嘤星侄幔?米牛ù?恚┦挛窬屯?迫怂魅〔莆铩<扑悖ㄋ??鳎┰呶镆婪ú坏奖淮λ溃ǖ某潭龋?H弥?蛩?侨怕曳?停?绷怂?恰5笔保?搴油醺咴廊嗡局菽粒?伤?看邮虏榘焖?J讨懈叩抡??ビ肴弥?缓停?媳碚碌?浪担骸霸诒菹率莒?氖焙颍?弥?ㄒ颍┚炝滴撼??匮柿魈椋?鹊阶隽嘶适夜僭保?皇撬??樵傅摹!辈痪茫??治??缶龋?担骸白锊桓盟馈!蔽男?笈??匝?炙担骸埃?悖┫胗肱崛弥??褚桓龇啬孤穑俊庇谑敲挥懈遥ㄎ?弥?┧祷暗娜肆恕J虑樽嗲氤?⒑螅?钪沾退涝诩抑小?/p>

《龙洞山记》阅读*及原文翻译3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f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g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导火灭会:适逢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慑力殆慑:害怕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解析】选d。(虞:忧虑,担心)(3分)。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⑤有泣者,恚者,诟者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解析】选d。(3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解析】选c。(3分)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解析】【参考译文】(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3分)(赋分点:初、若、步)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解析】【参考译文】(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3分)

(赋分点:白、遣、下)

【参考译文】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馨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译文:

历下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龙洞的景*更加优美。龙洞在城东南三十里处,原来的名字叫禹登山。按照《九域志》,大禹在这里治水,由此得名。龙洞山中有潭,经常有云气出现,干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封这里的神为灵慧公。在潭的前面,层叠的山峰高耸,分别叫锦屏、独秀、三秀,出家人居住在这里。从锦屏到佛刹山,高而险的山环绕着,飞鸟仅能到它们的一半高。靠近山的地方有龛屋,深邃而广阔可容纳几十人,周围镌刻了很多佛像。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数在这里。靠近山的地方有上下两个洞穴,下面的在旁边,向东蜿蜒着可以出去,它叫做龙洞,就是这个洞穴。它看上去幽深遥远。

我想和一同来的几个人进去游览。有人说这里面非常黑,没有烛火不能进去,于是派仆人点燃束茭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一会儿,(就得)低头了;一会儿,(就得)弯腰了;又一会儿,(就得)用膝盖行走了;又一会儿,就得匍匐了;又一会儿,就得全体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进了。恰逢用来引路的火把熄灭了,浓烟充满整个洞中。想要退出,身体不容许;向前行进,前面狭窄,并且有浓烟,于是闭紧嘴、捂鼻子、止住呼吸。心里很害怕惊恐,自以为要在这里丧命,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叫他们前进,众人因为烟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人,心里更加害怕了。我正好在前面,忽然看见一点光,认为这个洞的出口在这里,奋力投身向出口处,像鱼跳水一样向那里移动,最终得以舒适地出来。像这样的距离,仅有一里左右。*完,有哭的,恨的,骂的,互相嘲笑的,以脚跺地后悔的,用力呼吸的,因幸运地活着而高兴的以手覆额的,脱帽光着头详述他的狼狈相的。只有导游一个人年龄最小,身形瘦小,最先出来,好像没有受苦,看见众人都害怕担忧,也害怕的没力气了。在洞外宴饮的人,就举杯让进洞的人喝酒,每人喝了两杯。虽然有客气不饮的,也一定要他将酒倒在地上,称为定心饮。

我因此默默回忆,从前韩文公登华山,到达顶峰,受阻不能返回,放声大哭了好几天。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怀疑没有这件事。从今天的事来看,那么韩文公的大哭不是假的了。唉,不登高山、不到深渊,前面圣人的教训明显,而我们这些人把它当做游乐,使父母所给的身体几乎像死了一样感觉不到悲伤。这是不能做的事,如果死了也不能忘记。我担心到这里的子孙或许不知道,错误地到这里,因此把这件事写下来告诉他们。到洞里游览的有七个人,某官某;在洞外坐着宴饮的有四个人,某官某,共有十一个人。时间是延?龙集丁巳年八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