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武夷山的美

小学语文课《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专业2篇)

2、渗透进行句式训练

二、教学重点:

体会武夷山的美,能够美读

三、教学难点:

能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美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拿出听写纸,我们先听写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2、师听写“环绕”、“爬山”、“缓缓”、“感觉”、“安静”(边巡视边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

3、师投影:谁来说一说,这个小朋友写得怎样?(正确吗?写得好不好?)

4、学生评议:(写得好:都写对了,看来这位小朋友昨天回家后对字词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这就能取得好成绩

写得不对:你观察得真仔细,能够发现不正确的地方,

5、师:小朋友们评价得真不错,相信所有小朋友都能得到启示,下次会写得更好,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一点时间,把自己手中的听写卷修改修改。

(二)整体感知

过渡:请小朋友看向大屏幕

1、师:播放录象,配乐朗读

2、师旁白:这就是美丽的武夷山,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武夷山》这篇课文。

(三)学文

学山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轻声地读一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体现武夷山的美?

2、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

3、班级交流

4、生:作者从山、水这两方面来写武夷山的美

5、师:那么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是描写武夷山的山美呢?请小朋友们先读一读,再拿起笔,把体现山的特点的词语找出来,用横线表示

6、学生读课文段落,画词语

7、班级交流,师相机板书——山势险峻、造型奇特

8、师:出示图片(大王峰)——这就是大王峰,它非常的陡峭,而且只有一条路通向峰顶,真险啊!

9、师:小朋友们,武夷山这么多的山,作者把山峰的样子比作了什么呢?请你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10、师:谁来说?

11、指名学生回答,读句子

12、师:你读得真不错,你们能不能读得和她一样好呢?

13、生:小组读、齐读

14、师:出示练习,指导背诵

武夷山。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最险的是,从峰底向上有,一直通向。

(1)指名学生回答(1名)

(2)全班齐读

15、师:你们读得真好,我们知道武夷山还有许许多多的山峰,你们看,他们还可以像什么?(师出示图片9张,学生说)

学水:

1、过渡:山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山,请小朋友听老师读第3自然段

2、师范读

3、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看看哪个句子是描写武夷山水的清、静,请你用横线画下来

4、指名学生回答(2名)

5、溪水真清啊,如果这时你正站在九曲溪边,还可以看见什么吗?

6、指名学生回答(2名)——可以看见小鱼、小虾、水草……

7、师出示画面:你们看,溪水静得像——(一面镜子)

8、师:你要是站在溪边,面对这么美的景*,你还会看见什么?

9、指名回答(3名)——看见蓝天、白云的倒影、看见绿竹的倒影、看见自己……

10、师评价:真棒,这个时候你们不仅是在欣赏画面,而且还是在创作画面呢!这么美的景*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周围的小朋友,告诉老师吗?自己先试一试

11、学生轻声读段落

12、男、女生分别读、小组读

14、师评价:读得真好,这么美的景*难怪许多诗人观赏之后都忍不住写下了赞美的诗句(师出示)

游览:

1、过渡:大家都知道,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我们班有的小朋友去过了,但是还有大部分的小朋友没去过,他们一定很想去看看美丽的武夷山,去享受置身于其中的感觉,是吧?那么作者在游览武夷山时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

2、生:入诗入画的感觉(师板书)

3、师:谁懂得什么叫“入诗入画”?

4、生:进入诗句、进入画面

5、师: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描述——(出示最后一段)

6、谁来读一读?

7、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8、别急,我们再看看这段——师出示句子,你们在读一读,看看是什么感觉

9、指名回答异同,师相机显示重点词(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轻轻、徐徐)

10、师:你们认为哪个句子描写得更好呢?为什么?

11、指名回答(2名)——比较缓慢,有坐竹筏的感觉,一边欣赏美丽的山,一边欣赏美丽的水

12、师:那就让我们把这入诗入画的情景表现出来吧,谁来试一试?

13、指名读、分小组读

14、师评价:你们读得可真好,老师就好象正坐着竹筏,和你们一同游览美丽的武夷山呢!

(四)拓展小结:

1、过渡:看着这美丽的武夷山,你还有什么感受想说吗?

2、学生谈感受(3名)

3、小结:是啊,我们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数不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有机会的话,我们一起去走走,看看,

六、总结: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做回小导游,把武夷山的美景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一起喜爱美丽的武夷山,下节课,我们将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玩一个“我当小导游”的游戏。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美丽的武夷山》语文课文教学反思2

前几天,我在《意林》杂志上看到一篇《别摔在熟悉的的路上》,从中让我回想起自己在教学中也曾经“摔在熟悉的路上”。

那是在教学第五单元时发生的事了。教学《美丽的武夷山》前,我在备课时,设计了第一个环节“导入谈话”即让去过武夷山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我们班有五、六十人,总会有人去过那里吧!),然后再教学新课,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所讲述的美丽山水之中。哪知道,上课时,全班学生中竟无一人去过武夷山!唉,失策呀!加上我本人也没去过,这可该如何办呢?没办法,就用教学挂图吧,可那是静止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涨。

通过这个“小小的教训”,我觉得自己的备课还有待努力,特别是“备”学生的方面,应该多了解他们的各方面。我也觉得不能自以为是,以致于摔在熟悉的路上。如果我课前就想到有可能出现这个情况,我就可以更多途径地去收集有关武夷山的资料,如下载课件等形式。这样,就不会出现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读文章读得多么入境,学生似乎还是没明白“为什么游武夷山的人们会有入诗入画的感觉”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