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是两场知名度很好的战役中的战法,被引为战争史上的经典,甚至还被赋予了文化与哲学的意味.前者比喻人如果有死的决心和信念,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后者形容人到了走投无路的必死境地,反会激起巨大的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来。实际上,这两场战役从兵法上讲,是两个绝对错误的部署和决定,但最后却都以辉煌无比的战胜而告终,原因便在于这原本是两个*事上的骗局,其真正的用意并非像后人理解的那样。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没有哪一个指挥员会孤注一掷地把战争的结局设定在同归于尽上,更不会有意让自己处在没有退路的危险境地。正因为如此,高明的将*利用常人的这种心理,才编制出“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这样的骗局,诱人上当。以前者论,项羽下令全*破了釜,沉了舟,是像部署表明志在必得,有去无回的决心,同时也是像敌人表明坚决进攻的决心和意图。这就造成了两个意料之中的效果:已方士气十分高昂,敌方则把全部防御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进攻上,从而忽略其他方向可能的奇袭,而后一点正是项羽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其实“破釜沉舟”真正的作用并不在于它的表面效果,而在于它是一种佯攻战略上的虚张声势。秦将章擅不识项羽之计,终于被另一支楚*偷袭了粮仓,大败而归。“背水一战”更是如此。

韩信行此计的目的是在诱敌,以没有退路的部署引导赵*倾巢追击,暗中却设伏兵在赵营旁边,乘机夺寨换旗,然后两面夹击。很显然,这两场骗局不仅瞒过了各自的对手和双方当时的将士,也瞒过了后来的一些兵家。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神乎其神的传颂项羽超常的勇敢和韩信反常用兵的智慧。这两大“魔术师”倘若九泉有知,不知该对后人有何感想。这个计谋的本意实际上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秦将章跚和赵*统帅陈余当时上当并不奇怪。稍有*事常识的人都不难看出,这种不计后果的冒险之举只不过是一种动员士气的手段和愚弄对手的诱饵。试想,如果项羽真像后人想象的那样,二杆子拼命一般去和秦*决死,正好犯了兵家大忌:“必死,可杀也。”一味死打硬拼,即使侥幸不中对方奸计,最后也是杀个两败俱伤。因为你“破釜沉舟”,别人就一定怕死,这种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谁不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也一样。韩信若无伏兵在赵*后方,靠那只“置之死地”之*能战斗多久?其“后生”的可能*令人怀疑/可见韩信原也不是把战役的重点放在与赵*在水边决战上。韩信*队之所以“后生”,并不是“置之死地”的必然结果,而是另一只汉*抄了敌人后路,从而使对方阵营大乱,解了“死地”之*死的危险。后人在向古人学习的时候,不加分析,机械模仿,结果铸成大错者所谓多矣。魏蜀汉中决战,曹*进退两难。

绝妙的智慧初一作文(汇总1篇)

后曹*被杨修识破了心思,脑羞成怒,斩了杨修,下令全面出击,要全*“并力向前,退后者斩”,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气概,结果怎样呢,被打的丢盔弃甲。马谡把*队置于孤山之上,也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机械模仿韩信,结果呢。众*先是畏战后是出降,其求生之心倒是有,但绝不是通过战斗。何故?因为它们没有像当年汉*一样看到战胜敌人的希望,也就是“后生”的希望。马谡当时没有下伏兵阿!所以也没有真谛。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骗局,以至于今天也不易破译。但骗局始终是骗局,只要我们以灵活而不是机械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去深刻而不是肤浅的进行思考和分析,好事能够找出其备在必然的联系,从而揭开覆盖在事物本质外面那厚后的外衣,使其显出庐山真面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