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诗词精选
王勃,字子安,唐代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富有想象力,展现出初唐时期蓬勃的朝气。以下精选部分王勃诗作,以飨读者:
1.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此诗作于王勃前往交趾探父途中,为当时洪州都督阎伯屿新建成的滕王阁所作。诗歌气势恢宏,描写了滕王阁的雄伟壮丽以及周围的景*,并由此生发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落寞情怀。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
2. 咏风
>肃肃凉风生,伽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赏析: 此诗借咏风抒怀,以风之无形却有力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3. 山亭夜宴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
>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竹晦南汀*,荷翻北潭影。
>清兴殊示阑,林端照初景。
赏析: 此诗描写了山亭夜宴的清幽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心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4. 圣泉宴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与友人在圣泉宴饮的场景,展现了山林间的自然美景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5.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赏析: 此诗描绘了春日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6. 始平晚息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
>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7. 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赏析: 此诗借重阳节思念友人,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相聚的心情。
8. 郊兴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亲居。
>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郊外独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的情怀。
9. 郊园即事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郊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仕途的淡泊。
10. 寻道观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赏析: 此诗描写了道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王勃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想象力,展现出初唐时期蓬勃的朝气。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倬彼我系》的作者是王勃,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5卷第1首。这首诗讲述诗人对自己早年未冠出仕进行反省。在这首诗里,王勃追述了祖先的踪迹。出自于周,居于卫而仕于宋。后居于太原,又迁于河曲汾浦。
【原文】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锡社,派别支流。 居卫仕宋,臣嬴相刘。乃武乃文,或公或侯。 晋历崩坼,衣冠扰弊。粤自太原,播徂江汾浦。 礼丧贤隐,时屯道闭。王室如毁,生人多殪。 伊我有器,思逢其主。自东施西,择木开宇。 田彼河曲,家乎汾浦。天未厌乱,吾将谁辅。 伊我祖德,思济九埏。不常厥所,于兹五迁。 欲及时也,夫岂愿焉。其位虽屈,其言则传。 爰述帝制,大搜王道。曰天曰人,是祖是考。 礼乐咸苦,诗书具草。贻厥孙谋,永为家宝。 伊余小子,信惭明哲。彼网有条,彼车有辙。 思屏人事,克终前烈。于嗟代网,卒余来绁。 来绁伊何,谓余曰仕。我瞻先达,三十方起。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毓德,啜菽饮水。 有鸟反哺,其声嗷嗷。言念旧德,忧心忉忉。 今我不养,岁月其滔。黾?a从役,岂敢告劳。 从役伊何,薄求卑位。告劳伊何,来参卿事。 名存实爽,负信愆义。静言遐思,中心是愧。
【注释】 1、倬:高大,显著。系:宗族世系。 2、“不得”句:《礼·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 3、原:推其本原。 4、出处:进退。语出《易·系辞》上。 5、派别:分支。 6、卫、宋:春秋国名。王氏居卫仕宋事未详。 7、臣赢:王翦及其子王责为秦始皇大将,翦孙王离秦二世时曾率兵击赵。事见《史记·王翦列传)。相刘:汉献帝时,王允为司徒。见《后汉书·王允传》。臣:全诗校:“一作匡。” 8、乃武乃文:亦文亦武。语出《书·大禹谟》。 9、“晋历”句:言西晋灭亡。崩坼:《史记·鲁仲连列传》:“天崩地坼。” 10、衣冠:指士大夫,官绅。 11、播徂:迁往。汾浦:汾水之滨。 12、礼丧:礼崩乐丧。贤隐:《易·坤》:“天地闭,贤人隐”。 13、时屯:时势艰难。 14、“王室”句:出自《诗·召南·汝坟》。 15、殪:死。 16、有器:有才能。 17、施:全诗校:“一作旋。” 18、开宇:建造房屋。 19、“天未”句:意谓上天觉得还乱得不够。语出《洛阳伽蓝记》卷一。 20、埏:大地的边际。司马相如《封禅书》:“上畅九该,下九八埏”。 21、“不常”二句:《尚书·盘庚上》:“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22、“曰天”句:王通尝究天人之道,见《中说·述史》及《元经》。 23、“礼乐”二句:《文中子世家》:“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咸若:各得其所。 24、明哲:犹言明智。 25、“彼网”句:《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6、“克终”句:继承光大前人的功业。《书·武成》:“公刘克笃前烈。” 27、代网:世网,比喻社会法律、礼教、风俗等对人的束缚。 28、继:羁绁,牵累。 29、“三十”句:《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30、“吸菽”句:尽孝道之意。《礼记·檀弓下》:“吸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菽,豆类。 31、忉忉:忧思貌。《诗·齐风·甫田》:“劳心忉忉。” 32、“今我”二句:化用《诗·唐风·蟋蟀》中“今我不乐,日月其蚀”句。滔:通“蚀”,过,逝。 33、“黾?a”二句:化用《诗·小雅·十月之交》中“黾?a从事,不敢告劳”句。黾?a:努力。 34、“来参”句:《晋书·孙楚传》:“参石苞骠骑*事。楚初至,长揖曰:‘天子命我参卿*事。’” 35、爽:错。 36、愆义:违反道义。 37、静言:静心。言,语助词。《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
【赏析】 此诗为四言古体诗,是诗人对自己早年未冠出仕进行反省。在这首诗里,王勃追述了祖先的踪迹。出自于周,居于卫而仕于宋。后居于太原,又迁于河曲汾浦。
这首诗颇具自传或家谱似的*质。王勃的哥哥王励在这首诗的序中说:“《倬彼我系》,舍弟虢州参*勃所作也。伤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不得如古之君子四十强而仕也。故本其情*,原其事业,因陈先人迹,以议出处,致天爵之艰难也。”
说明王勃写此诗的原因。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惶恐和无奈,尤其是对自己不能履行孝道充满自责和愧疚。
王维唐诗《不遇咏》3
《不遇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深刻地描绘了主人公在社会上的不遇和个人遭遇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内心痛苦与矛盾的情感。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唐诗《不遇咏》,欢迎大家阅读!
不遇咏⑴
北阙献书寝不报⑵,南山种田时不登⑶。
百人会中身不预⑷,五侯门前心不能⑸。
身投河朔饮君酒⑹,家在茂陵平安否⑺?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⑻。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⑼。
济人然后拂衣去⑽,肯作徒尔一男儿⑾!
【注释】
⑴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⑵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汉书·高帝纪下》:“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献书: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这里用来表示向皇帝上书。不报:不批复;不答复。《东观汉记·丁鸿传》:“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书不报。”
⑶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不登:歉收。《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汉书·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登:丰收,收成好。
⑷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宠礼》:“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预:“遇”也。
⑸五侯:泛指权贵豪门。唐韩?《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⑹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⑺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
⑻春风动杨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语出《子夜春歌》。
⑼说(yuè):同“悦”。
⑽济人:救助别人。唐裴?《传奇·韦自东》:“某一生济人之急,何为不可?”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
⑾徒尔:仅能如此。
【白话译文】
我向朝廷上书没有得到答复,躬耕退隐却天时不顺没得到好收成。
朝廷的盛会自己不能参加,我也不愿到权贵的家门阿谀奉承。
我到河朔寄居在朋友家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家人的平安。
春天已经来了,姑且一同寄情山水,不必管它春风吹动杨柳。
如今世人只为自己着想,我对这种现象很不高兴,内心十分鄙视。
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自己想要的隐逸生活。
岂肯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前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五年(726或727年)诗人被贬济州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境况和对人生的追求。
【赏析】
此诗首先通过四个“不”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困顿境地。他向朝廷献书未得答复,南山种田不得丰收,百人会中无缘预测身份,五侯门前心意难达。这种重复的否定构成了深沉的悲愤之音,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接下来四句通过描写诗人的流浪生活,生动展现了他的落魄和彷徨。身投河朔,寄居朋友家,心中却时刻挂念着远在茂陵的家人。春风动杨柳,虽有美景,却只能姑且寄情山水,无法回应家人的牵挂。这一段描写既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无依,又表现了他对家庭的深深思念。
最后四句中,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冷漠与自私表示不满。他直言今人多自私,心中不言而喻的愤怒,对这种现象的鄙视溢于言表。然后,他表达了对济世致用、成就身退的向往,对庸庸碌碌的拒绝,彰显了他对于人生理想的坚守。
整首诗以豁达悲愤的笔调,通过对个人遭遇和社会现象的抒发,展示了王维深沉的思考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在逆境中,诗人仍保持着对高尚人生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豁达而坚韧的人生态度。
【时代价值】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官场不公、社会冷漠、人情淡漠等。同时,王维通过自身的遭遇,表达了对于真理、高尚品德的追求,呼唤了社会的关注与改变。这种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对于后人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在面对困境时,坚持追求内心的信念,不被世俗所俘虏,是一种值得珍视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