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预习独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斥?()蓬蒿()咫尺()
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咫尺:狼藉:
自不量力:相形见绌:佳肴:
3、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学们谈感受。(学生展示)
1、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2、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四、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五、拓展研究:
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小组黑板展示)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圈点具体的句子,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推出的?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
四、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体会反问的表达效果。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通过以下练习能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试仿写一个句子;
五、延伸拓展:
美文欣赏怀念月光严春友略
《敬畏自然》教案2
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通过课前预习和词汇澄清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是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统一道理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哲理语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在本次学习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理解人与自然*统一的道理,并树立环保意识;其次是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难点则在于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以及品味其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设想: 为了达成上述学习目标和应对重难点,我们制定了以下几个具体的学习设想: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包括查字典、阅读课文,以及澄清生词,同时鼓励他们收集与人与自然相关的资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建*的学习氛围,倡导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和分享见解。
教师准备必要的课件和资料,以便有效导入和展示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两个课时,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学习和讨论。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他们对“人”和“自然”的认识出发,引入今天的学习主题,即人与自然的*统一。
检查预习
字词澄清 教师与学生交流,在课文中遇到的生词和难词进行解释和讨论,确保学生理解词汇的正确含义。 示例:咫尺、蓬蒿、鲲鹏、幼稚、相形见绌等。
划出启发语句 学生分享并讨论课文中对他们启发深刻的语句,教师引导他们分析这些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探究,思考 (一)认识人类
讨论人类在历史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例如四大发明、人类登月、计算机的普及等,以及这些成就对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影响。 学生展开自由讨论,教师引导他们探索作者对这些成就的态度,并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认识自然
结合课文和个人经验,学生谈谈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包括自然的智慧和美丽。
(三)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学生讨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这种关系的见解和结论。 教师归纳: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共存和共同发展。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意识到人类在与自然互动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发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教案3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两组图片,表现两种智慧。提问;
1.哪些是自然智慧,哪些是人类智慧?
2.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哪个更伟大?
学生思考,保留观点,看文中作者如何解答?(板书:敬畏自然)
出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富有意蕴的哲理*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精神;培养探究*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0分钟
一、整体阅读,感悟智慧:
1.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的语句。(多媒体分别展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句子)
2.问题: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倾向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讨论,质疑:
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哪个更伟大?并阐述理由。(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每组发言人展示)
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
(注重突出重点)
15分钟
三、品味语言: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爱的理由。
四、写作练习:
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组内交流,选出最优秀的展示)
五、思考:难道我们就应该顺应自然吗?学生整合观点:(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合理改造*相处)(板书:*相处)
学生教师总结
5分钟
回顾整合本节课的收获:
1.学习利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倾向的方法。
2.感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处的思想。
当堂测评
5分钟
写作练习: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