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学生通常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思想和品德尚未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期阶段。他们对学校班级的纪律和规定了解有限,集体主义观念尚未形成,对学习也缺乏“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建立中。因此,教师需要给予耐心指导。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和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之后进入识字部分,包括10篇课文的识字和另外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为4个单元,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有所联系。每个单元后设有语文园地,以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巩固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有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识字编排上采取了认写分开的方式,侧重识字,书写量较少。教材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内容综合、科学、富有时代*和趣味*,广泛适用。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够准确读出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够正确拼读音节,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并利用拼音认读汉字。
识字与写字
认识400个常用汉字,其中100个能书写。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主动识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够按照笔顺规则书写,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体验阅读的乐趣。学会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进行阅读。
口语交际
认真听取他人讲话,努力理解主要内容。与他人交谈时,态度自然大方,礼貌周到。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表达个人意见。
四、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 重点
汉语拼音作为学习汉语的工具,是教学的重点。
认识400个常用汉字,其中100个能够书写。
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 难点
汉语拼音较为抽象,容易混淆,学生掌握起来困难,拼音教学是难点。
识字量的增加,使得汉字学习“回生率”高,如何巩固汉字是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一个难点。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深入理解新教材,了解学生情况,创造*地使用教材。
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教材中的优美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语文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设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进行辅导。
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注重教材的整体运用,进行整单元备课,关注单元内各教点的联系。
识字教学遵循认写分开的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早开展阅读。引导学生利用拼音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记忆规律,将已学部件和方法迁移到新字学习中。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鼓励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汉字。倡导学生间交流识字方法、经验和感受,开展识字游戏或制作生字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乐趣。
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
二、具体工作和要求
本学期,各校语文科组需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不少于两次。结合学校实际问题,有针对*地开展学习。应重视学习成果的应用,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进行评价。
召开三次全市初中苏教版语文教学观摩会,探讨苏教版初中语文精读课、略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诵读欣赏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专题学习课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及评课标准。
初一学生需使用“初中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表”,具体要求见该表。
初期期末考试试卷将包含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口语交际、诵读欣赏、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学习、作文及附加题。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常用词语书写、词语解释、改错字、改病句、修辞手法运用及正楷书写诗句。阅读包括课内精读和课外精读。作文包括大作文和应用文写作。附加题涵盖课外略读和仿写。
初二和初三期末考试试卷将包含语文基础知识、口语交际、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及附加题。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词语书写、词语解释、改错字、改病句、语法修辞运用及正楷书写诗句。阅读包括课内精读和课外精读。作文包括大作文和应用文写作。附加题涵盖课外阅读和仿写。
使用市教研室编写的初一、初二和初三单元测试题,每单元教学后及时进行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
本学期,市语文教研员将调研以下学校:板芙一中、沙溪中学、古镇中学、小榄侨中、黄圃中学、坦洲三中、四沙中学、新平中学、大南中学、永宁中学、东凤四中、翠亨中学。调研内容包括听课、评课,检查语文积累*作业、初一语文学习成绩记录表及初二学习成绩评定情况,了解集体备课和语文教研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座谈等。
完成广东语文报的订购工作。订单和付款于9月20日交给市教研室梁顺胜同志。各校需认真阅读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文件,重视订报工作,通过读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将订报、学报、用报有机结合。各校可以每学期选一些优秀学生作文投稿至该报。
重视语文学习环境的建设。除了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和书籍外,还应拓展语文学习渠道,如观看适合初中生的电视节目和访问适合中学生的阅读网站,鼓励学生上网学习。
关注文学社的建设,挖掘和培养文学骨干,发展学生的语文特长和个*。每学期出版一至两期文学期刊或小报。鼓励有写作专长的学生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
语文教师应加强教学理论和文化修养,各校语文科组需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等教学刊物。
各校语文科组要认真进行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将集体备课作为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各校语文科组长应创造*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本校的语文教学教研特*。
教学工作计划语文3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对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智力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课堂教学和教科书很重要,但它们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有限,主要作用是示范和引导。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泛而有效的课外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所需的帆,也是推动它前行的风。”课外阅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热爱生活;鼓励他们在书海中遨游,启迪思考;帮助他们了解过去和现在,寻找精神支柱和信仰;促进知识的获取、个*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建立。《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提到:“初中生应制定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读物,每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而初一语文阅读课则是推进课外阅读的关键阵地。
为了深化“书香校园”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能力,本着吸收中华文明精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情*陶冶的目标,我们制定了“阅读课”阅读计划。该计划作为学校阅读教学活动的延伸,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参与感,提高阅读能力与水平。
二、活动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喜爱读书,与书成为朋友,让文学书籍成为终身伴侣。
通过经典美文的诵读,积累优质诗文,丰富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接受高尚情*和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特别是在文学鉴赏、随感和短评方面的写作能力。
三、读书内容
初一全年级推荐的名著包括:初一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男生贾里全传》;初一下册《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
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推荐其他文章或书籍。
四、指导措施
采用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多种课型进行阅读训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读书方式。
确保学生每天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和课后时间,保证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教授有效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技巧。加强“动笔墨”的阅读方法:
个人书籍:圈点勾画、做批注、写读书笔记。
学校书籍:制作读书卡片、摘抄精彩片段、撰写读书札记。
与学生共同阅读,及时交流读书心得。
在读书期间组织丰富的活动,如优秀读后感评选、精彩片段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兴趣和巩固阅读成果。
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读书笔记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