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学校举行第九届行知课堂,在本次活动中我听了几节优秀的观摩课,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一,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数学的教学。
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杜老师的课,让学生*完成一个轴对称的图形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来展示自己的预习学习,学习方式多样,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也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是查漏补缺,来完善学生出现的问题。另外卢老师和胡老师的两节数学课,也都体现了让学生动手*作去体验、感知、得到结论、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多样,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
第三,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总之,这次的行知课堂,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听心理健康课有感心得体会2
学区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在我们学校举行,有幸听了三堂精彩的课:《掌声响起来》、《快乐成长》、《挨了批评后》。这次教研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三位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三种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说实在的我是一个外行,在外行的角度来审视这三堂课,我觉得可以用这么几个型来概括这三堂课分别是:层层深入型、活动体验型、情感渲染型。
《掌声响起来》的设计我觉得很清晰:通过三次掌声层层深入,真正开发孩子的潜力、发挥孩子的潜力。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孩子也真正由唯唯诺诺到最后的大大方方,自信真的在他们心里滋长起来,潜力也在慢慢发挥!每一个层次都有着递进的关系,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话语虽然不多,但每一句都是有效的提问点拨,显得干练,成熟。《快乐成长》主要是从青少年时期孩子的情绪波动中确立的课题,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易冲动,冲动的无法正确思考自己的行为。到底该怎样压住这股冲动而正确思考问题呢?本节课老师让孩子动手画出的心情,在活动中将孩子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又在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虽然苏老师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但我觉得这节课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实我们在教孩子当自己情绪的主人的时候,也是在教我们老师如何做到我的情绪我做主。老师何尝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到我的情绪我做主?特别是当学生一次一次的犯错,一次一次的不听话,我们如何控制我们的情绪。当我们在课堂,学生不听招呼的时候,我们如何控制我们的情绪?换角度思考,在孩子的立场考虑,看待,我想,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我的情绪我可以做主了。苏老师也给我们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而《挨了批评后》虽然平淡没有多大的情感起伏,但在平淡中告诉了我们批评并不可怕,批评的始终都出自一个字,那就是爱!并且老师一直以聊天的方式使孩子区分批评与责骂,在聊天中使孩子明白怎样坦面对批评,受了批评后应怎样去做。通过小记者的采访,加强了孩子与听课老师的互动,一方面使孩子知道批评原来每个人都能遇到,哪怕是他们十分崇敬的老师也有,只要正确面对批评,这将是自己人生的一大宝藏!一方面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消除了紧张的心里,象老师一样袒露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整个课堂显得真实,不造作,不夸张。
同时三堂风格不一的心理健康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课虽然没有像文化课那样令老师们、家长们、专家们重视,但却显得如此的重要,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啊!不懂做人的道理,学知识又有何用?尤其像这样的心理健康课,我甚至跟同事们谈论是不是可以把这种课放在家长开放日里上,效果或许会很好。
[听心理健康课有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关于倍数的特征听课有感的心得体会3
听课是每个教师必须参加的重要教研活动之一,是教师观摩学习、交流提高的重要机会。以下是关于倍数的特征听课有感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校正在举行“高效绿*课堂”研讨活动,听了很多老师课,收获很多。特别是耿宁老师执教的翻版课《2、5、3倍数的特征》这一课给我的触动最大。
耿老师讲课的前一天,我就回想自己去年执教这一课时遇到的棘手问题:学生在总结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上没有多大的困难,但是在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上就有难度了,于是我就决定把听课的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上。刚开始的教学设计和我设想的没有太大的区别1、出示情境图,找数学信息2、找2和5倍数的特征。3、探寻3的倍数的特征。4、做练习。正在我准备回顾一下,教师是怎样突破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难点时,接下来的环节让我目瞪口呆,教师出示了爱迪生的头像,讲了爱迪生爱问“为什么”这一好习惯,进而问学生我们总结出了2、3、5倍数的特征后,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我发现班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继而仅有几个学生慢慢地把手举起来:“为什么各位上是0、2、4、6、8,的数就能被2整除?”“为什么个位上是5或0的数就能被5整除?”“为什么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是3的倍数就能被3整除?”,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就连听课的我,也精神倍增。是啊,为什么啊?我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大脑飞快地转着,对于2、5倍数的特征的“所以然”我还能想明白,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的“所以然”连我也有点不明白了。来不及思考,我把思路转回到了课堂,发现真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课件上仅仅给了学生直观的小棒素材,对于2、5倍数的特征,学生就说的头头是道:“老师,反正整十,整百的数都能被2整除,整十整百的数2个2个的分就没有剩余,所以只看个位上的小棒数能不能被2整除就可以了,所以看一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只看个位就可以了”同样的思路,学生解释5的倍数的特征,解释的也不错。但是或许是我们的孩子不太习惯这种课堂模式,或者是对于这样的课容量一时不能接受,很遗憾的是3的倍数的特征还没有探讨完就到了下课的时间,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因为这堂课对于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来说是一个彻底的颠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模仿例题“依葫芦画瓢”的知其然,但不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关系。所以在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等方面学生则显得手足无措。
自己突然感到很愧疚,愧对我的上一批学生,作为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自己不能对知识不求甚解。我们的教法不同,虽然在知识领域会殊途同归,学生都“知其然”了,但是由于教学的渠道不同,学生在心里的感受及心里的收获上是不同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用“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句话来鞭策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和思维导图有点相似,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清楚的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通过这种途径,学生也很容易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发现规律,总结出2、3、5倍数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学生在3的倍数特征中,发现732、237都能被3整除,于是想出了把732、237两个数组合成一个新的数732237,并提出问题:是否也能被3整除?一开始学生有点怀疑,我觉得在这里还可以把这几个数字打乱顺序,让学生加深理解3倍数的特征。